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统一战线的一个基本方针

火烧 2009-11-01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围绕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强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重要性,提出通过协商民主、多党合作制度等手段,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统一战线的一个基本方针  

张巨成  

摘要:毛泽东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是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针,对于今天的统一战线工作,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作指导作用。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框架下,积极发展协商民主,改进和完善政协委员的产生办法和机制,提高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能力和积极性。这样,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统一战线   协商民主  

   

毛泽东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是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针,对于今天的统一战线工作,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作指导作用。

无论革命还是建设,必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尽可能减少和化解消极因素,将其转化为积极因素。这是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是决定社会性质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有了这些力量和动力,革命和建设才有胜利的基础。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就是因为它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发挥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因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首先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要代表中下层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  

革命和建设要取得胜利,除了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外,还必须把其他各种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革命和建设多一份力量,胜利就多一份可能。因此,只要是积极因素,不管其积极程度大小,也不管是持久的还是暂时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要尽可能地加以争取。  

    消极因素无疑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利因素,但是如果把其中某些消极因素消解了,使其转化为积极因素,就减少了消极因素的阻力,扩大了积极因素的力量。因而,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也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政策策略的重要方面。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需要正确的政策、策略和方法。首先,要统筹兼顾,合理调节社会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利益。第二,在政治上实行民主,用民主的方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三,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不能因为某些分歧而进行无休止的争论以致妨碍党的中心任务的完成。  

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这是毛泽东制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任务,指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必须团结全国人民,必须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在这里,毛泽东已经有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①] “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社会主义国家。”[②]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要实行这个方针。

    毛泽东指出:“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③]

    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复杂因素,从总体上区分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通过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而实现的。他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将长期存在。积极因素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因素,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消极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是反动势力,是破坏因素。积极因素越多,消极因素越少,就越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不但互相对立和排斥,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在我们革命队伍中间,由于各种原因也会产生消极因素,这是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转化。因此,不但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而且还要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同样也是统一战线的一个基本方针。怎样正确实行这一思想和方针,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国内必须处理好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非关系等,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毛泽东对调动民主党派的积极性是重视的。我国的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共同进行民主革命,为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处理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1956年,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这时,一些人认为民主党派已失去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已完成其历史使命,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多次强调同民主党派实行合作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处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相互关系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6年4月,他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④]他明确指出,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也不能搞苏联那样的“一党制”,而要实行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他明确要求:“希望你们抓一下统一战线工作,使他们和我们的关系得到改善,尽可能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⑤]以后,他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它们采取长期共存的方针”。[⑥]“所谓互相监督,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⑦]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是非常必要的。共产党不仅要进行自我批评和接受群众的监督,以克服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同时也必须从民主党派的批评和监督中得到帮助。“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大家知道,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是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为有益。”[⑧]

长期共存,就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存在,合作共事。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或反对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平等相待,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一道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互相监督,就是各党派互相提意见,作批评。“所谓互相监督,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⑨]通过互相监督,克服各自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的发展。毛泽东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为社会主义时期坚持、巩固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充分肯定过去镇反、肃反必要性的前提下,同时提出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用正确的政策,转变反革命分子,这对人民的事业是有利的。“对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这样做,对人民事业,对国际影响,都有好处。”[⑩] 在处理党内矛盾方面,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犯错误的同志要“一看、二帮”,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这样就初步提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方面,毛泽东提出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方针,其主要内容是: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的时期强调统一性多些,有的时期强调独立性多些,但无论何时何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是普遍适用的,巩固和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是前提条件,绝不允许破坏这种统一。毛泽东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要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中央要巩固,就要注意地方的利益。”[11]为了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还要把地方和地方的关系处理好。地方和地方的关系,包括地方内部的上下级关系和地方之间的同级关系。“中央要注意发挥省市的积极性,省市也要注意发挥地、县、区、乡的积极性,都不能够框得太死。”[12]处理好地方之间的同级关系,应该提倡顾全大局,互助互让的原则。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产生了许多新变化。今天,要继续加强党中央、国务院的权威,切实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第二,要从经济工作的各方面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毛泽东提出了企业的独立自主问题,要求中央和地方都要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在利益分配问题上,毛泽东提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必须有顾全大局的思想。毛泽东提倡工人群众参加企业管理,享有企业内部的民主权利。毛泽东在总结“鞍钢宪法”时,明确把职工群众参加企业管理作为一项根本内容提了出来,即坚持干部参加劳动,群众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实行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原则。这有利于调动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和矛盾。“两参一改三结合”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好的原则和方法。今天中国的国有企业早就抛弃了这个好原则和好方法,从国外搬来了许多洋教条。教条主义加上腐败,把中国的许多国有企业搞垮了。  

    第三,以人为本,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怎样才能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基础上,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这就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具体化了。毛泽东强调,人的因素是社会主义建设诸因素中的决定因素,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根本因素。他说:“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13]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是毛泽东把群众路线的思想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体现,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我们党正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政治动员,正确地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前所未有的政治热情,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毛泽东时代,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落后的经济文化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制约,为我国下一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初步的物质技术基础。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框架下,积极发展协商民主,改进和完善政协委员的产生办法和机制,提高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能力和积极性。这样,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①]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4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⑤]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⑥]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⑦]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⑧]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⑨]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⑩]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11]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12]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3页。

[13]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