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界经济果壳里的“中”国
一个世界经济果壳里的“中”国
阿布-卢格霍德正确的指出,欧洲是“一个暴发户,处于亚洲兴旺发达的事业的边缘”,因此“不能足够早地开创这段历史反而导致了……对西方的兴起的因果做出一种掐头去尾和歪曲的解释”。实际上,她认为欧洲本身12世纪和13世纪的发展至少部分地依赖于由十字军造成的欧洲和东地中海的贸易。如果不是为了追求“东方”的财富。十字军东征甚至不可能发生,至少不会有什么结果。实际上明威尼斯和热那亚的贸易、工业和财富主要基于这两个城市在欧洲和东方之间所扮演的中间人角色。甚至在整个中世纪黑暗时期,意大利城市都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这种角色。在公元1000年以后的经济复兴时期,这两个城市竭尽全力接触亚洲的贸易和财富。实际上,热那亚在1291年就曾尝试绕非洲航行,前往亚洲。由于尝试失败,欧洲只得面对从东地中海出发的三条通过亚洲的主要商路:北路通过黑海,被热那亚人支配着;中路通过波斯湾,被巴格达支配着;取代中路的南路通过红海,促成了开罗的繁荣和威尼斯经济伙伴的发达。
《诸蕃志》
成书于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为研究宋代海外交通的重要文献。它记载了东自日本,西至东非索马里、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东岸中世纪诸国的风土物产,并记有自中国沿海至海外各国的里程及所需日月,内容丰富而具体。该书有关海外诸国风土人情多采自周去非《岭外代答》的记载(上卷),有关各国物产资源则多采访于外国商人(下卷)。该书原本已佚,今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已被译为英文和德文。
奥斯曼(西突厥)人却是占据着欧洲和亚洲之间的地理和经济枢纽,而且他们也竭力从中谋取最大的好处。东西方的香料和丝绸贸易通过奥斯曼帝国境内的水陆要道。自拜占庭帝国以来的一千年间,君士坦丁堡凭借着其作为一个南北和东西交通枢纽的地位而发达兴旺起来。这也诱使奥斯曼人征服它。奥斯曼人把它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它拥有60万到75万人口,是欧洲和西亚最大的城市,是世界第二大城市。因此,只要有机可乘,“利用宗教字眼儿……便成为所有争夺欧亚势力范围的竞争者的一个策略。它可以用来为主权要求辩护,争取军队和民众的支持,诋毁别的国家的主权要求”。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奥斯曼穆斯林与印度的古吉拉特人、亚奇特的苏门答腊人结成同盟,奥斯曼帝国向后者派遣了一个大型海军使团,共同对抗葡萄牙的商业竞争。附带地说,这种纵横捭阖、翻云覆雨的“生意”还有另外一个发人深省的启示:所谓在国际行为方面欧洲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说法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这也打破了另外一种关于欧洲“独特性”的欧洲中心论神话。
总体上看,奥斯曼帝国的城市化程度高于欧洲。另外,奥斯曼宫廷以及其他奥斯曼人还有自己特有的资源——以及大陆贸易联系——来进口远方中国的大量产品,今天,在一个收藏处就有上万件瓷器。……事实上,到17世纪,莫卧儿(南蒙古)的(印度)主要都市阿格拉、德里和拉合尔都有大约50万人口,有些商业中心城市也有20万以上的人口。这大大高于19世纪印度城市化的程度,也使欧洲人控制的仅有3万人口的亚洲飞地,如葡属马六甲与荷属巴达维亚相形见绌。印度在与欧洲的贸易中有巨大的顺差,与西亚的贸易有一些顺差。印度还向东南亚出口棉织品,从那里进口香料。这条商路还被用来同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用棉织品换丝绸、瓷器以及其他各种陶瓷制品。但是,印度与东南亚的贸易看来是逆差,至少它向那里、尤其中国输出白银。
弗兰克(以上多引自其《重新面向东方》)在《真实的世界历史与欧洲中心论》一节谈到:
  “实际上相应的地理和历史单位是“非洲-欧亚”大陆。但是这个单位更准确地说应该像阿诺德·汤因比所建议的那样称做“非亚”大陆——世界历史学会前主席罗斯·邓恩最近再次提出这种建议。甚至这种构词也还不能反映出这两个大陆的地理幅员、人口密度以及历史重要性。当然,欧洲在这几个方面都望尘莫及。”……  “至少直到1800年为止,亚洲,尤其是中国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西方才上升到支配地位——而这显然是暂时的……因为世界现在已经再次“调整方向”(RE-ORIENTING),中国再次准备占据它直到1800年以后一段世界为止“历来”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的支配地位,即使不是‘中心’地位”。
     实际上,资本的中心从美国到东南亚的流向、工业的中心从苏联到中国的流向已历史的证明了这一点。现在的问题不再只是抱怨外汇储备缩水,而是怎样把人民币推广到世界各地。因为自越战以来(布雷顿体系瓦解),美圆一直在缩水,然后才有日圆、马克乃至欧元的崛起。人民币贸易结算,货币互换乃至当前的金砖国家本币结算才是王道。人民币要与美圆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展开竞争,美圆的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同步反向操作)将使得人民币因为世界工厂的“价值”担保而成为世界货币。而美圆区如果逐渐萎缩到美国本土范围那量化宽松只具有国内“价格”的意义,世界人民不再提供美圆汇率补贴的时候,美圆印刷业只不过给美联储股东收集国富、爆裂……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尼克松政府于 8月15日 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这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
1972年2月21日 ,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
社会稳态与生态潮汐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