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三俗”与“被三俗”
“反三俗”与“被三俗”
最近,中央明确提出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很多媒体发表相关文章,呼吁全民共同参与,以铲除滋生这种文化的社会土壤。但媒体在引述中央精神的时候侧重了“反三俗”的内容,而忽略了“反三俗”前面的一句很关键的话:“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为什么说这句话很关键?依本人之浅见,所谓三俗之风的无孔不入,泛滥成灾,并不是老百姓的“喜三俗”,而是老百姓的“被三俗”。正是一些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立场的模糊和文化的迷失,才导致了“三俗”之风的欲罢不能,愈演愈烈。这么说,也许会被一些文化人和某些文化部门所反对,所动怒。没关系,咱们看看“三俗”的来龙去脉,便可一见分晓。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是社会文化的汇集领域,也是社会文化的传播领域。你主张什么,受众便会思考什么,你传播什么,社会就会习惯什么。而多年以来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以面向社会为理由,以服务经济为借口,追名逐利,利令智昏,用占有的社会公共资源谋取部门利益,用文化的话语权左右市场的取向性。公共媒介所应尊崇和维护的公共权益,公共利益被一句“市场经济”所取代。宣扬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旋律的基本功能让位于广告,美其名曰要尊重市场,信守合同。
在市场的名义下,相声可以堕落成泼皮骂街,市井段子可以成为海派清口, “三个代表”被油腔滑调地谑成“三块表”,媒体还一味奉承,网络还大肆追捧,以为这就是主流艺术。电影被植入广告,被伪富豪生活,被小品化的情节和人物,被所谓的人性关注冲淡了应有的国家性、民族性、正义性、历史严肃性和时代先进性的主旨,国家的根本利益,民众积极健康阳光的文化生活被撕裂,被三俗。面对被质疑,被责问,被细究,被评论时,还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告诫公众:谁也别装!?
到底谁在装?谁在拿着无理当有理,举着庸俗当通俗?《人民日报》2010年8月10日发表过一篇题为《文艺从业者对普通人的精神和心灵建设荷负责任》的评论,点出了艺人主动或被动的演艺行为,牺牲了本该肩负的“精神”和“文化”的操守与责任。但“三俗”的流行与得宠全部推到艺人身上或推卸到市场的文化需求上,恐怕是说不过去的。
说白了,庸俗、低俗、媚俗的大行其道,如果没有文化单位、文化部门的纵容和默许,三俗之风似成主流,良莠不分,香臭不计的市场是无法建立的。因此,庸俗、低俗、媚俗从本质上说,是生发于文化领域的洋俗、官俗、拜金俗。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是铸成三俗蔓延和膨胀的本源。因而,当下文化市场“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也就不足为奇。
中国首部政论体话剧《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跨越时空,纵横历史,把中国革命史和百年来中国重大问题的思考凝结在西柏坡、凝结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个小小时空中,给人启迪,让人思考。是名副其实的主旋律作品,也是我国文化领域正气回升的标志。
事实证明,无论哪个国家,无论什么体制,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文艺的教化功能都是统一的,只要用心,用情,理直气壮的宣扬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就会赢得人心、征服人心,倡导先进文化,丰富传统文化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一纸空文。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