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和大禹
这回我思来想去,还是跟大伙讲讲历史;反正历史是个框。
我们可以先来看东西方出土的文物,或是一些文化作品有什么不同。比如雕塑、绘画你会发现1个非常明显的区别:西方人重视个体,东方人重视集体。
你没事可以看看他们的作品,
比如思考者这种:

比如米开朗琪罗雕的大卫:

再比如米隆的掷铁饼

但东方一些作品是什么?
比如《清明上河图》

比如尤为典型的兵马俑:

当然还有像《四库全书》《吴子兵法》这种或全面或垂直的大家巨著。
所以你发现了没?西方文化是充分展现了人的美感,用现代话讲,叫重视人的感受。尤其古希腊的雕塑、绘画,包括后世思想启蒙的书籍,无不以个人为主题。
西方从绘画、雕塑上展现人体魄之强健,在书籍上展现人自身之追求。
为什么?因为西方文明发源地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就是今天地中海沿岸。你今天去那旅游你都会觉得,那地方依山傍水,气候湿润,物资充沛,想饿死都难。
在那想吃素去摘果子,想开荤就打猎,他们天天采集、打猎,这种狩猎文化必然要突出个体的强健。
而这种文化必然奠定他们好战的基因。西方古代社会第1部成文的历史《荷马史诗》,其内容气势磅礴,恢宏浩大,主要讲的就是战争史。
但中国的文物是什么?就像清明上河图或兵马俑,乃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都是无数烈士,并没有C位主人公;要么就是干货类书籍,教导人如何护国爱民。
为什么?因为远古东方社会是非常典型的原始灌溉农业,就以中国来说中国自古黄河多水患,这种环境要求人必须要团结起来,一起防水患,治理水患,研究水力,利用水力。
就你1个人,你防个洪我看看,你修个河堤我看看,对吧?就这意思。
那么基于这种生存环境,我们权力诞生的起点就跟西方人不同了。西方人原始权力诞生靠什么?就是靠谁拳头大,谁脖子粗。
但中国不同,中国最开始三皇五帝的头是炎帝,即神农,那他为什么能当领导?因为他很能打?不是,是他俯首“尝百草而事农耕”。
后来的大禹带着大伙治水13年,耗尽心力,而且在治水过程中“3过家门而不入”,民感其恩,就共同推举他当老大,他把曾经的部落变成了1个国家,就是最开始的夏朝。
神农跟大禹包括后来人,这些人的行为在中国政治、文化起步时注入了一股灵魂,这股灵魂传承至今,即:德政。
即便在后来春秋、战国、秦末、三国、南北朝,天下大乱,人人都杀红眼之时,其德政的呐喊跟做法都没有断绝。
这就像母亲孕育孩子一样,孩子在胎盘中所吸取的营养,所继承这母亲的DNA,这份元气跟基因,会陪伴这孩子一生;无论这孩子将来长大后碰上什么困难,这个思想钢印将终生发挥作用。
国家跟民族尤甚。
我为什么今天说这个?我就是为了说明,我们的文化起点跟西方相比可以说是截然不同,也许未来会殊途同归,我不予置评,但我能肯定的是,我们文化的起点是2个方向。
我们的权力起点是德政,
是体恤民力,洞察民情。
在古代像大禹那样跟百姓一起治水,那是圣君,能改善百姓生活水平,顺道开疆扩土,还把前朝昏君的头像挂在自己卧室,每天看1遍,防止自己膨胀,比如李世民那种,那就天可汗水平。
但若你跟杨广那样3征高句力,耗费民力,那老百姓心里就有想法。如果跟周厉王一样,还不准让民众开口讲话,搞得大伙都不说话,全是“看我眼色行事”,即“道路以目”,那最后就很难收拾。
而在新中国时,毛主席更是在德政这一基础上又具象为5个大字,都知道:为人民服务。
何谓大德?
为人民服务即可。
退一万步,就算不这样,
那也不能偏激啊。
像前几日西欧之荷兰,人家就是举着老师画像,拉着横幅合理表达自己诉求,顶着高温一屁股坐那,又如何呢?
我说1句完全脱离民众的话,你就是脱就是骗,你也不能偷袭他们啊,得有武德啊~
解决不了,你就脱字诀:“啊~这事要晚几天”,然后你拖几天赶紧回去开会,看这事咋解决。
要么就直接骗,就说钱下礼拜就到账,天这么热,大哥大姐先回家等我微信通知。反正都是缓兵之计,你红口白牙瞎BB,先把他们全骗回家再说。
但说一千道一万,
你不能直接干啊!
干了还怎么收场?
知道为什么东方要大行德政吗?华夏万民历来都是火苗,古语有言:民如烈火,故大德如水,克火爱民。
德政如滔滔之江海,
能把火苗统统熄灭。
如果没有江海,
那怕是另一个剧本了。
当然荷兰这事背后是土地财政,
不是纯粹暴雷。
因为没人买房接盘,就没流动资金拿不到地,但当地县衙本就靠土地变现,没地就应付不了开支,所以就盯上了银行的钱,往银行抵押房产项目,从当地银行贷款拿地。
但就算你拿到钱,开发商造的房子价格高质量差,豆腐房,再加上老百姓负债过高,现在都不买,没有接盘侠因而楼盘先烂尾,烂尾完了而后银行暴雷;击鼓传花都不玩了。
当然这是经济问题,不严谨说就是经济纠纷。但你就事论事,经济就说经济,不要上升到更高1层,上升到更高1层,再解决成本反而更高。
而据最新消息,明日开始偿还部分(5W以下)储户,但希望这不是分化,而是真的开始分批次逐步解决。
切记切记,大德如水!
民如烈火,唯水克之。
但民亦如江海,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