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与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

火烧 2022-07-12 00:00:00 思潮碰撞 1029
文章探讨现代教育中个性与共性、知识与创造、成才与幸福等矛盾,强调教育变革需转向求异思维,突出毛泽东教育思想对创造教育的启示,提出未来教育应注重个性发展与创新培养。

  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与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

  王世荣

  (政治学教授  文化复兴丛书主编)

  摘要:中国教育的落后,首先是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落后。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矛盾,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矛盾,成才教育与幸福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深层矛盾,民族教育与人类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潜在矛盾。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生活、重分数轻能力,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三大弊端。毛泽东同志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的“十大教学法”依然是创造教育的典范,求同思维向求异思维转变是中国教育变革的灵魂。

  关键词:现代教育;内在矛盾;未来教育;毛泽东;教育思想;创造;和谐

  中国教育的落后,首先是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落后。研究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不仅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教育变革的理论前提,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矛盾

  现代教育是为适应现代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要求,适应传播和创造科学文化知识的要求;适应生活方式现代化和人的身心发展的需求而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新的教育模式和观念体系的复合体。现代教育是在继承古代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近代产生,在现代发展完善起来的崭新教育。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是教育思维和价值观层次的矛盾。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辩证法的灵魂,在教育实践上如何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如何处理二者关系的问题,而当今为最。现代教育的首要特征是用大规模的系统的学校教育取代了小范围的家庭教育、师塾教育等教学模式,这使以系统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共性教育理念得以弘扬。这种教育的最大优势是知识的普及性和教育的大众性,但这种教育模式却有忽视学生个性的倾向。因为学校分级、分类、分专业组织教学,使用相同的教材、教学方法、答案和评价标准,从而使教育主体难于张扬个性。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又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无不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前提。缺乏个性的学生,注定不能迎接生活的挑战,只能唯唯诺诺,亦步亦趋做分数的奴隶。教育规模和形式的共性化与教育内在要求的个性化之间的矛盾是现代教育最深刻的矛盾。

  现代教育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现代科学文化作为基础和前提的教育,这就为个性教育理念的弘扬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对于像中国这样具有悠久封建教育传统的国家来说,束缚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仍然是影响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深层原因。比如唯书唯上观念、群体至上意识、经学式的治学和教学方法等,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实现求同思维向求异思维转变是中国教育变革的灵魂。由此可见,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而且是中国教育存在的突出矛盾。

  (二)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矛盾

  现代教育就教学内容而言以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本任务,智育的地位突显。

  首先是由于科学文化知识在现代社会举足轻重,“知识经济”的提出更加强化了人们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教师更以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为天职。学校追求升学率,社会看重高学历,使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在中国由于受传统的科举制度以及经学传统的影响,应试教育成为中国现代教育模式的重要特征,成为知识教育的载体。

  实际上知识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播,更在于知识的创新和发展,这就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也就是说现代知识教育的内在要求在于创造教育的推行。知识与创造本身并不完全矛盾,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没有必要的知识作前提,就不可能有新的创造和发明。因为知识是人们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是人类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但另一方面知识又可能成为创造的阻碍,因为知识太多,往往受前人思维定势的影响就大一些。著名数学家D·希尔伯特在谈到爱因斯坦时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你们是否知道,为什么在我们这一代,爱因斯坦说出了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最有卓识、最深刻的东西?因为一切有关空间和时间的哲学和数学他都没有学过。”[1]法国生物学家C·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2]现代教育培养了好多书呆子,有了知识没有了智慧,甚至缺乏生活的常识和生存能力,根本谈不上“创造”二字,这是知识教育极端化种下的恶果。

  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是创造的泉源。儿童和青少年是创造的黄金时代。但是现代教育以繁复深奥的知识海洋将儿童天才的创造力吞没掉了,使他们成了知识的奴隶,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和创造的最佳时机,这是现代教育体制给现代儿童的摧残,也是现代人类的悲哀。一些著名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知识教育的弊端,卢梭在《爱弥尔》中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夸美纽斯推出的《大教学论》、泰戈尔的《阿什拉姆学校》就是对知识教育的批判和超越,中国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理念以及正在进行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也是这种努力的一种表现。

  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生活、重分数轻能力,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三大弊端,也是推行创造教育必须克服的主要障碍。我们既要注意克服知识教育的局限性,强化创造教育理念,更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教育实践环节上下真功夫。毛泽东同志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倡导的“十大教学法”依然是创造教育的典范。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为我国进行创造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成才教育与幸福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深层矛盾

  成才教育与幸福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深层矛盾,关系到教育的终极价值和人文关怀,对教育的未来发展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传统教育是实用教育,以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为目的,现代教育则是以成才和成功为教育目的。成长、成才、成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基本目标,这可以说是人类教育史上一场深刻革命。传统教育以社会为本位,因而个人的价值被忽视,个人的才能被淹没,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现代教育,以个人成才成功作为教育的直接目的,以其个人才能的发挥和培养为目标,这就充分调动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现代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对学生人格、自尊心、自信心、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成为现代教育的闪光点和精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尊重教师不仅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而且是全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国与国、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以人才的开发和利用为最高标准,这里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最大优势和动力源泉,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源泉。成才教育把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沟通起来,把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连结起来,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与感情统一起来,从而形成现代教育的科学结构。它与传统教育的经验结构形成了明显对比,从而展示了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开放性和价值性的高度统一。

  成才教育虽然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进步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但是它也存在内在的矛盾和缺陷,这就是他把成才当成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而忽视了对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忽视了对幸福问题的关注。成才并非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的,成才是人生幸福的要素、手段、条件,但不是人生的全部,不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实际上有才能的人并不一定是幸福的人,接受现代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感觉生活幸福的人却越来越少。现代人与古代人相比幸福是多一些,还是少一些?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代人仿佛像上足了发条的闹钟不停的旋转,不停奔波,究竟是为了什么?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患心理疾病自杀的学生越来越多。连小学生编的儿歌都是要“背着炸药包去炸学校”。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惊醒吗?现代教育一方面在培养人才,一方面在制造悲剧;一方面呼唤人才,一方面在扼杀天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3];“培养幸福的人”,作为教育追求的终极目的,是有深刻内涵的,应该成为新世纪教育的独立宣言。必须重视快乐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和人格教育。

  (四)民族教育与人类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潜在矛盾

  民族教育和人类教育的矛盾是全球化时代不可忽视的矛盾,也是现代教育的潜在矛盾,关系到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首先强化了教育的民族意识,教育成为推动民族统一和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教育立国,科教兴国被列入各国的治国方略就是例证。为此各国都在努力挖掘本国教育资源中既富有民族意识又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传统。如中国应继承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德育为本、寓教于乐、教书育人、仁者爱人、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学以致用、追求和谐等教育理念,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理论的提出就是我国发展民族教育的有益探索。教育总是在各民族国家中进行的,各民族国家的国情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也就不同。现代教育在各民族国家呈现出丰富多彩、多元竞争的局面,展现出现代教育的丰富个性,这是推动现代教育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发展趋势看,现代教育是一种超越了民族教育的人类教育。民族教育的着眼点在于推动民族的现代化,加剧了各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竞争。而人类教育的着眼点则在于推动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合作与和谐。人类教育以尊重人性,开发人的潜能和价值,激发人的创造热情,促进文明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人的身心和谐、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本理念。

  民族教育与人类教育是对立的统一,民族教育必然会发展为人类教育,人类教育又要以民族教育为前提和基础。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人类的,人类教育给民族教育注入了现代文明和人类普遍价值的基因,而民族教育又给人类教育带来各民族特有的教育价值观念和丰富个性,成为发展人类教育的重要源泉。但民族教育又与人类教育在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矛盾。因此,我们既要反对以推行人类教育理念为借口,强行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念,用欧美中心论取代教育多元论。又要防止借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拒斥人类教育的共同价值理念,而应该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之间的矛盾,是其他矛盾的根源;知识教育与成才教育的矛盾是其他矛盾的载体;重视知识传播,忽视知识创造是现代教育的迷茫;强调手段,忽视目的是现代教育的悲哀;民族矛盾与人类教育的矛盾是其他矛盾加剧的重要原因,人类意识与民族意识的冲突,是现代教育的内在冲突。

  (五)未来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个性、激励创造、追求幸福、实现和谐

  现代教育从产生到今天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在人类教育史和人类文明史上有着辉煌的成就和突出的地位,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客观事实。其中就教育理念而言是科学精神的弘扬,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价值理念的强化,在现代教育的未来发展中将仍然是值得提倡的。因为它是符合时代精神,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人性发展需要的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生命力的源泉。在分析了现代教育内在矛盾后,必须看到这一点,否则就会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丧失信心或者迷失方向。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现代教育的确也存在很多缺陷,就像现代社会一样有精彩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即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矛盾,反映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要求个性化之间的矛盾;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的矛盾,反映了由经验教育向科学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要求变革之间的矛盾;人才教育与幸福教育的矛盾,是教育目的由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转化过程中,功利价值与人文关怀之间的矛盾;民族教育与人类教育的矛盾,反映了全球化时代教育普遍价值、永恒价值与有限价值、暂时价值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内在矛盾,推动现代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不断攀登新的高峰。有矛盾并不可怕,认识它,重视它,研究它,解决它,人类就会不断地进步,教育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综合所述,现代教育是这样一种矛盾体,它追求规模效益,却忽视了个性发展;传播科学知识,却忽视创造能力;培养卓越人才,却导致人生不幸;推动民族进步,却丧失了人类和谐。小孩都是天才,现代教育使他们堕落成了人才!它的确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但却很少培养出英才、天才、伟才,给这样一个充满诱惑,充满生机的时代增添了平庸的色彩。这既是现代教育的悲哀,也是全人类的痛苦,人们渴望走出现代教育的陷阱,呼唤新教育理念的曙光早日来临,使现代教育焕发青春。

  现代教育的未来发展应树立如下理念: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相结合,突出个性全面发展;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相结合、重视创造能力开发;成才教育与幸福教育相结合,突出幸福素质塑造;民族教育与人类教育相结合,注意和谐精神培养。尊重个性,激励创造,追求幸福,实现和谐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核心理念。和谐精神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是人类未来教育的最高理念。和谐精神就是身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在和谐中使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得到消解、缓和。

  为了人的教育需要直面人的天性而不能只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而非专业性的活动,教育的生命在于人的灵魂对于卓越的不懈追求。[4]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进入自由王国的教育和真正人的教育。同时情感教育、艺术教育和人生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关注的焦点。届时,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成为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美]克雷奇·克拉:《心理学纲要》,周先庚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93页。

  [2][英]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金吾伦等译,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3]转引自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4]王建华:《论人类的教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本文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与现代化》2003年第4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