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反毛者的胡言乱语
今天在胡不曰曰的博客里看到一篇日志:《“中央政治局常委”抑或“庐山管理局党委”?(<毛泽东传>窜改史料的一个恶例)》,是作者反毛的又一篇“奇文”,其内容如下: http://hubuyueyue12345678.blog.163.com/blog/static/11968427520098235341863/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多方回护毛泽东,可谓费尽心思。我在博文《<毛泽东传>回护毛泽东举隅》里小考一回,已略窥其运用史料之技法。今再举一例,展示其在运用史料上“更上层楼”,以至随心所欲窜改史料。
解析毛的“题照诗”时,我曾提及毛在庐山上挥毫书写李白《庐山谣》中的四句诗,以赠中央常委诸同志。(见博文《有关毛江婚事的一些事儿》之五“毛写给江青的那首著名的诗”)断定毛不是赠给其他什么人,而是赠给在庐山的中央政治局常委诸同志,是经过了一番考证的。而《毛泽东传》却说:
九月十六日,会议闭幕那天,毛泽东又书写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中的四句,赠给庐山管理局党委诸同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很能反映此时此刻的毛泽东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页1170)
《毛泽东传》认定毛书写李白诗,乃是赠给“庐山管理局党委诸同志”,而不是赠给在庐山的“中央政治局常委诸同志”。下此断语,《毛泽东传》自然也是作过考证的。可它的所谓“考证”,不是忠实于史料,而是在史料上作伪。
在《毛泽东传》面世前几年,《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下简称“文稿”)即已出版。“文稿”第九册,收录有毛书写李白诗的手稿,题作“在庐山书赠中央常委的诗句”。毛写完李白四句诗,又写下几句话:“李白庐山谣一诗中的几句。登庐山,望长江,书此以赠庐山常委诸同志。”接下是落款和日期。“文稿”第九册的编者,还特地为毛的此件手稿作了注释,其中明确指出:“在会议结束的那天,他书写了唐代诗人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中的四句,赠中央常委各同志。”(《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页555,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如果毛的原手稿里,“庐山常委”不误,那么,“文稿”将“庐山常委”理解作在庐山的“中央常委”,是唯一的一种理解,也是完全正确的理解。关键在于,毛的原手稿里,“庐山常委”是否准确无误。这是一个不难解决的问题,查一下毛的手迹即可。毛的手迹,各路出版社以诸种方式,已经出版了不少,很容易找到。中央档案馆编辑的《毛泽东手书选集》(北京出版社,1993)即收有此件手迹。查看原手书,果然是“庐山常委”,“文稿”的编者如实照录手迹,准确无误。
既然“文稿”出版在先,且又是研究毛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史料,《毛泽东传》的作者不可能不细研“文稿”。“文稿”写作“庐山常委”,而《毛泽东传》却分明读作“庐山党委”,继而解作“庐山管理局党委诸同志”。不认同权威史料,就必须查找过硬的史料,以证明权威史料之非。自然,最过硬的史料,即是毛的原手迹。《毛泽东传》的作者,理应查阅过毛的手迹。而毛的手迹,虽说是“龙飞凤舞”,对做研究的人而言,却也是不难辨认。尤其是“常委”那两个字,异常清楚,绝无读作“党委”的可能。如此看来,《毛泽东传》的作者,要么未经查考毛的手迹,而在权威史料之外另作他解,要么查考过了,却对原始史料作了别有用心的窜改。而后一种情形,可能性更大一些。
“庐山常委”和“庐山党委”,虽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一样。如像《毛泽东传》那样,解作“庐山管理局党委”,那么,此则史料的政治意义,便隐而不彰。我在解读毛献给江青的“题照诗”时,述及1961年的庐山会议,注意到会议上毛与中央常委诸人的观点分歧。大致说来,分歧主要表现在对于形势的看法上。毛认为已然“退到谷底”,不能再退了,形势在好转,“是一天天向上升了”。而刘、周等常委,对形势不抱乐观态度,认定还要继续后退,“坚决退够”。(参见《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页429—432,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刘少奇年谱》,下卷,页538—53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联系到1962年春间刘、周诸人的言行,此种分歧就看得更为明显了。从已经公开的一些史料,隐约可见此次庐山会议的分歧,而有了毛书李白诗以赠诸常委这个史料,不惟确证了分歧的存在,而且还真切透露了此间毛的心迹。正如我在那篇博文里所说:“毛对诸常委颇生不满,欲藉李白诗劝导他们消愁破闷,开阔心胸,同时也暗含警告之意: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当振作士气,以利再战;谁也不能再退,再退就要犯错误。”
如果将此件史料解作是毛赠给“庐山管理局党委”,除了表明毛对基层党委的关怀,其他什么也说明不了。而《毛泽东传》要的正是这个效果。书中说:“这次庐山会议的气氛同第一次庐山会议迥然不同,总的说大家的心情比较轻松,也比较敢于批评和议论工作中的问题和失误。会议中间有些不同意见的争论,也有过批评,但都属于正常的讨论。”(《毛泽东传》,下册,页1170)总是在刻意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而将“庐山常委”改作“庐山党委”,正可掩饰毛与中央常委诸同志的分歧,合乎庐山上的“和谐”气氛。也正是在这里,《毛泽东传》又一次达到了回护毛的目的。
看了这篇文章,本人感到非常疑惑。逄先知、金冲及两位先生作为研究毛泽东的专家,不可能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再说他们主编的这部《毛泽东传》是目前公认的权威著作。本人在网上搜索到了该手迹的图片(韶山毛泽东图书馆-手书古诗词http://www.mzdlib.com/mzdwk/gsc/gsc15.html),经仔细辨认,发现该图片上的落款确为“庐山党委”,这个“党”字是个繁体字(黨)!可憐的胡不曰曰先生竟然不认识,而说了以上的许多的胡话。且不知他的“窜改”又是个啥意思?
由此可见反毛者有时是非常愚蠢和疯狂的。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