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发改委:将优先开发环渤海地区等3个特大城市群》之短视
据9月23号搜狐新闻《发改委:将优先开发环渤海地区等3个特大城市群》报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杨伟民表示,以后优先开发的三个特大城市群即环渤海地区(包括京津冀、辽中南和胶东半岛)、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八个大城市群。
笔者认为这是短视之见、愚蠢之举,是殖民地型经济的表现(即拉美诸国与东南亚诸国之类)。现细述如下:
1) 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应当是立足于自己本身的资源、人口与地理条件等来规划工农业布局的。比如以前的新疆建设兵团在新疆发展棉花、甜菜生产,在东北开发北大荒生产粮食使之变为北大仓都是如此(与此相反,现在是把粮食产量高的一些沿海、内地土地开发成工业区,完全是为了殖民地型的招商引资服务)。同时把老的东北、上海等工业基地资源向内地拓展,进行三线建设,因地制宜的均衡合理分布。使国内工农业发展比较平衡,这样就不容易出现悬殊的地区差距,造成先富地区剥夺后富地区,并由于马太效应资源进一步流向富裕地区从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比如沿海地区各等人才趋之若鹜人满为患,而内地企业则门前冷落鞍马稀)。
2) 从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来说,根据各地禀赋均衡布局工农业也是极为关键的。比如在三江源地区就一定不能建化工基地等污染严重的产业群(甚至就不能建大工业基地)。在水土易流失的地方矿产开采就一定要先保证必要的水土保持而不是胡乱开采恶化环境。
3) 从整个国家的资源利用效率来说,均衡布局可大大减少低效/无效的运输/流通活动。比如钢铁冶炼厂与煤铁矿产地距离遥远,则不仅占用交通负荷,而且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比如内地的工人流向沿海赚了点钱汇回家再购买沿海工厂产品,沿海产品运到内地销售,则不仅人员流动耗费时间、能源,而且商品流通也耗费时间能源等,并容易造成拥堵。如果在当地生产,则两方面耗费就可减少到微不足道的程度。
4) 从人力物流角度来说,城市均衡布局可以极大降低季节性全国人口迁徙(春运等节假日)和城市交通拥堵。极大加快人力物资的流通速度,提高国民经济效率、降低各种成本。我们多少有过这样的经验,一条畅通的道路因为某一个节点的拥堵而整个拥堵起来。因此,城市过大、城市群过度集中,则水电等各种物资容易成为瓶颈,尤其是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极易造成环境恶化,破坏生态平衡。
5) 从国际竞争(包括战争)的角度来说,均衡布局对方就不容易一锅端,从而不仅在态势上还是实际爆发战争时取得极大的主动,相反如日本、美国那样主要工业区集中在几个地区,一旦被轰炸,工业能力很容易被破坏。战争实力就会遭到极大损失。这时候就会看到毛泽东时期的三线建设何其具有远见(与之相反的是蒋介石政府抗战时慌慌张张把工厂设备搬到内地),不仅缩小了区域发展不平衡,也让苏美霸权不敢轻举妄动。而现在工业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与环渤海区,正是美日优势海军的绝佳攻击目标。笔者认为规划者应当根据目前以及可预见的时间内的交通前景,规划出合理的城市规模来,结合全国各地的资源特点来引导工农业发展布局。比如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重点引导发展冶金业。在农业资源丰富的地方,发展对应的深加工业。在旅游资源的丰富的地方发展旅游业。只要当地一有企业投资生产,自然就会带来就业,自然就会繁荣经济,城市化自然就会展开(比如笔者的老家湖南郴州,以前当地有氮肥厂、拖拉机厂、吉普车厂和浮法玻璃厂、卷烟厂、印刷厂等,本地的经济就基本活了,后来除了卷烟厂,其它的都破产了,因此就成了一个商业城市,工业几乎没有了,各种矿区也改制为私人占有,矿工不是下岗就是收入微薄,自然就无法扩大内需。人也大量流往广东等地去打工)。只有发改委这样的无能衙门,才会局限于目前的殖民地型经济布局,开出这样低劣的药方来。
6) 特大城市群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点,因此如果不加以规划引导,就必然会因为马太效应形成越来越大的城市群,造成各种大城市病。既然已有前车之鉴,为何还要跟着犯别人的错误呢?!在某种意义上,它类似人体畸形的恶性肿瘤,消耗越来越多的血液营养资源,但是得到的却是越来越变态膨胀的肿瘤。机体日益失衡,正常机能日益丧失。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