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GDP--环境杀手 房价推手

火烧 2010-08-28 00:00:00 经济视点 1025
文章指出GDP增长背后伴随严重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巨大,生态破坏严重,揭示经济发展模式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强调环境代价与人民健康安全的关系。

GDP环境杀手

2010年08月06日  《新财经》
  如果环保意识不强烈,如果经济发展模式不转变,如果唯GDP论的政绩考核标准不调整,环境就还会继续恶化。没有了环境,就算我们赢得了GDP,意义何在

  文/本刊记者 崔晓红

  先来看一组数据:目前,全国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其中40%已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了16个。

  数字触目惊心。而这,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另一种“收获”。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让世界瞩目,GDP节节攀升;而另一方面,我们的资源消耗速度、环境污染程度同样令世界刮目,居住环境正日益恶化。为了GDP的连年飙升,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在中国的GDP增长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透支获得的。我们的生存空间正一点一点被昂扬的GDP蚕食。

  要GDP还是要环境?这原本不应该成立的问题,如今却成为我们最艰难的抉择。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对立的,认为只有先发展、先污染、后治理这一条道。于是,我们盲目追求GDP,而置环境于不管不顾,甚至以人民的健康、生存空间,甚至是生命为代价,为的只是享受那虚无的数字游戏带来的快感。

  昂扬GDP背后血的代价

  7月中旬,又一起污染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国内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紫金矿业(6.22,-0.03,-0.48%)旗下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污染了汀江,部分江段出现死鱼。据初步统计,汀江流域仅棉花滩库区死鱼和鱼中毒就约达378万斤。

  铜矿渗漏,殃及池鱼。周围的居民会不会也有“铜中毒”的危险?对此,该矿所在的福建省上杭县防疫站副站长傅卫国说,鱼对水中铜含量的要求比较高,当达到0.1毫克/升时,鱼就会出现中毒甚至死亡的现象;而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即使饮用水中铜的含量超过1.0毫克/升,也仅仅会令水出现一点点颜色而使人厌恶,但不会引起人体中毒。

  傅卫国副站长很幽默。按照他的逻辑,当地群众还应当感谢污染企业给他们“补铜”才对。事实上,正因为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所以不能过量摄入。铜作为一种重金属,在人体内很难代谢,具有很强的“累积效应”,因而长期饮用铜元素超标的水,很容易导致人体慢性中毒。所以,傅卫国副站长不可乐观过早,更不能轻易下结论,有没有问题,还得从长观察。

  紫金矿业污染事件不是个别现象,毒倒些许小鱼小虾也还算是轻的,近年来,各地恶性污染事件频发,噩耗不断传出。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

  2009年8月,陕西东岭集团冶炼公司排放的铅,造成山西凤翔县两个村庄615人儿童血铅超标,其中166人属于中度、重度铅中毒。

  东岭事件爆出数天后,湖南省也爆出一起类似事件。湖南省武冈市一家冶炼厂造成附近1300多名儿童铅中毒,受检的近2000名儿童竟有七成血铅超标。

  因环境污染导致的中毒事件不断发生,上述两起事故不过是冰山一角。

  此外,日益污染的环境也导致部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我国肝病和肺癌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环境污染。水污染与肝癌发病率上升密切相关,而空气污染是导致肺癌发病率上升一个主要原因,这是医学研究证明了的。”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绿色经济研究院院长季铸对《新财经》记者表示。

  经济的高速发展原本应该给人们生活带来福祉,如今却正在挤压人们的生活空间,甚至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于是,有人将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GDP描述为“带血的GDP”、“黑色GDP”。听上去很刺耳,但这是事实。不幸的是,这样的事实尚未引起社会、政府的足够重视。警钟尽管长鸣,但却看不到可能改变的迹象。

  从沿海到西部 污染一个都不能少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中国经济大发展的三十多年,也是污染大跃进的三十多年。而且,哪里先发展,哪里就先污染。中国经济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发迹,污染也从那里开始。珠三角、长三角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率先昂头,与此同时,污染“成效”也很显著。珠江污染了,长江污染了,太湖污染了,2007年夏天,太湖蓝藻泛滥导致江苏省无锡市“饮用水危机”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如今该轮到西部了。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周年。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会议系统总结了西部大开发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需要提醒的是,有关部门在统计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忘了算一算污染这笔账。

  对于西部发展而言,过去的十年仅仅是个开始,接下来,开发将往纵深发展。如果我们的发展模式不变,污染模式也将照旧。广袤的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经济发展能量的同时,也必须做好污染蔓延的准备。很多人对比表示担心,比如季铸教授。

  季铸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西部大开发=大卖地=大污染=大破坏”。中国西部生态十分脆弱,三十多年来,中国西部的资源和生态受到严重破坏。今天,中国又要进行更大规模的西部大开发。从中国东北和东部的大开发历史看,所谓大开发无非是出卖土地建工厂、卖房子,大开发变成大卖地、大污染。东北完了,东部地区从珠江、深圳河到黄浦江、海河全部污染,未来全面承接东部污染产业的西部地区也将重蹈覆辙。广西南宁这个美丽的城市已经被地方官员折腾得严重污染。以往,各级政府是土地和环境的保护者,如今,各级政府成了出卖土地、破坏环境的驱动者,无人能阻,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结果就是大开发=大卖地=大污染=大破坏。十年,中国西部彻底完了。决策者只想摘今天大开发的果子,却不顾十年后破坏的结果。

  “东部污染了,还有水稀释,西部连水都没有,问题会更严重。一旦重庆污染,长江会全军覆没。”季铸说。

  “按目前的发展情况,您预计,多少年后,长江沿线就真的没有水喝了?”记者问。

  “不是说多少年以后,我们现在就没有水喝了,不是因为水量不够,而是没有干净的水。如果我们用东京的水标准,中国没有水喝。长江污染了,黄河污染了,包括近海大概75%都已经污染了。污染没有轻重之分,说五度污染就很重,三度就不重吗?杯子里掉进一个苍蝇和十个苍蝇是一样的,水反正都不能喝了。”季铸回答。

  污染也是GDP

  说政府一点儿都不关心环境,显然有违事实。从全国“两会”到地方大小会议,环保问题俨然是热门话题。这是政府屡表决心的一个地方,政府一再承诺要“转变增长方式”、要“节能减排”,但似乎也是政府言行不一的地方,往往说的比做的多,甚至说一套做一套。

  对于出现的很多污染事件,且不说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主动调查,负起监管责任;就是群众前去反映,他们也常常是听罢而已,不采取任何实质性举措;很多时候,只有等到群众使用暴力方式进行群体抗议,政府才不得不重视和处理,因为事件一旦闹大,很可能威胁到头上的“乌纱帽”。上述山西和湖南儿童铅中毒事件就是例证。地方政府对群众生命健康的漠视,比环境污染本身更可怕。

  当污染事件涉及到某些企业,特别是对地方财政有重要贡献的企业时,地方政府在处理时往往显得不够果断,致使很多企业一犯再犯。

  比如紫金矿业,事实上,这次渗漏事故并非头一遭,可以说,它已经是“污染惯犯”了。

  去年4月25日,紫金矿业位于河北张家口崇礼县的东坪旧矿尾矿库回水系统发生泄漏事故,引起部分当地居民呼吁“坚决取缔这个矿”;同年年底,福建龙岩市环保局连收到两封投诉信,直指“紫金矿业污染武平下村村矿区水源非常严重,池塘的鱼都死了”;今年,紫金矿业更在5月底国家环保部公布的《通报批评公司及其未按期完成整改的环保问题》中成为11家被通报的上市公司之一,旗下多达7家企业未能按期完成整改环保问题(当中便包括紫金山铜矿)。

  问题存在,企业依旧存活良好。原因何在?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以紫金矿业注册地、紫金山矿床所在的上杭县为例,其200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0亿元,其中,矿冶产业实现产值14.2亿元,高达71%的比例凸显出矿冶业对该地工业的支柱作用。而彼时,位居福建大中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效绩“十佳”之首的紫金矿业,当年上市资产的主营收入便达152.57亿元。而且,当地政府与公司的接触颇为密切,上杭县原副县长郑锦兴曾在2006年8月至2009年6月间,任紫金矿业监事会主席,随后从公司辞职后再赴任同市的武平县任副县长直至今年。

  对地方政府而言,这类企业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是地方GDP的重要贡献力量,地方政府有足够的理由力保它们,哪怕是重要的污染源。如此这般,企业在环保问题上的屡犯屡不改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GDP是第一位的,因为这是上级考核政绩的核心指标。正如郎咸平所说:“地方政府会在乎污染吗?污染无所谓,来一个污染,GDP就上升,污染能创造GDP。如果污染搞坏了怎么办?就治理,这多好啊。所以,下任官员一上任就会发现GDP大幅度上升(治理污染也是GDP,所以,官员不怕污染)。我们这么多年对于干部的考核,基本上是以GDP为纲,这是必然结果。”

  未来怎可期许

  紫金矿业这次事故发生后,上杭县副县长蓝富雁表示,县政府已经向紫金矿业发出通知,责令紫金山铜矿立即停产整改。既是整改,很可能不久又会重新生产。企业整改后可以重新生产,而被污染了的环境要再回到以前恐怕没那么容易了,再者,因环境污染而被伤及的人的健康和生命,更是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仅仅三十多年,我们的环境已经被毁坏得满目疮痍。要保护环境,大道理谁都懂,但要切实扭转目前恶性污染的现状,仅靠口号和一些不痛不痒的举措,是远远不够的。“唯GDP论”这种畸形的干部政绩考核标准一日不改,环境污染就将继续恶化下去。

  没有了GDP,我们用什么来考核?从环保的角度,有人提出“绿色GDP”的概念。

  所谓绿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绿色GDP在国际上不是什么新概念,不少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采用这种核算方式。季铸从事绿色GDP在国内的研究推广已经好几年了,并发布了《中国300个省市绿色GDP指数报告》。目前,虽然绿色GDP的概念在国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传和普及,但与季铸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

  要经济还是要环境,这是个老问题了。有人认为,我们逃脱不了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那条老路——“先发展后治理”。

  对此,季铸很不认同,“谁家那么过日子?先把家折腾到不行再治理?”他认为西方国家走上这条路是正常的,因为当时没有工业化发展的先例,但后来者不能明知是错的,还继续效仿。“第一个这么做,正常;第二个还这么做,就是愚蠢的;第三个再这么做,就不仅仅是愚蠢能解释的了。”季铸认为,中国目前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干净和绿色的发展模式,但首先需要从思想上作彻底改变。无疑,这很难。

  季铸说,思想的落后决定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落后。“中国现在最愚蠢的,就是思想的愚蠢,然后又统一思想,统一到一个最愚蠢的思想上。”

  采访最后,季铸的情绪有些低落,他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完成了两个交换。一个是发展和资源环境的交换,第二个就是发展和社会道德的交换。结果:环境没有了,社会道德也没有了,就剩GDP了……”

GDP房价推手

2010年08月06日 《新财经》
  卖土地是地方政府最直接、最简单的增加GDP的方式。只要不想让房价下来,再多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也只能是“空调”,房价越调越高

  文/易宪容

  从4月17日,“新国十条”(《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出台已三个多月了,对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只让我们看到了房子销量的迅速下降,而没有看到房价的迅速下跌。从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看,房价实际还在上涨。

  一直以来,对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了不少,但对于房价的调控却是越调越高,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究其原因,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了一个投资市场,整个房地产业也成为了助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房价下跌,将严重影响当地GDP增长;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房价下跌,将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增速。

  为保GDP新政难落实

  “新国十条”出台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一,全国普遍快速上涨的房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第二,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住房销售量都出现了剧烈下降;第三,各地住房按揭贷款都出现了快速减少;第四,在各地住房销售量全面下降的同时,不少地方的房价仍处于高位而没有下调。

  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量缩价滞,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基本上是一个以投资为主导的市场,当有利于投资者的房地产优惠政策突然改变时,房地产市场预期就会发生180度大逆转,想进入的新投资者因政策限制或对房地产市场前景不明朗,不敢进入市场,从而使房地产投资需求突然趋向于零。

  同时,由于房价过高,住房消费者已经被挤出了房地产市场。当投资者和消费者都没有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时候,整个住房市场的需求也被停滞了,销售量急剧下降。

  但是,对于已经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他们购买住房的目是为了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而且,很多人是通过优惠信贷政策购买的住房,投资成本较低。当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销售量突然下降后,投资者并不感到惊慌。因为按照以往的经验,他们认为政府是不会让房价下跌的,所以也不急于出手。住房投资者这么想,房地产开发商更有恃无恐,力挺房价不下调。

  我们可以看到,“新国十条”的基本宗旨是改变当前房地产市场基本功能,让房地产市场回归到居住的本性上,并对房地产的投机炒作进行严厉打击。但是,“新国十条”出台后,不仅一些地方政府迟迟不推出落实政策,而且,中央政府对“新国十条”的政策落实也仅是一部分,政策的很多重要方面都没有推出,比如房地产税,中央政府并没有督促各地方真正落实推出。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当其对“新国十条”政策没有较大决心落实执行时,市场预期就无法改变,以投资主导的房地产市场就无法转变为消费主导的市场。

  地方政府把房地产市场维持在以投资为主导的市场上,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抬高房价。因为,在目前的中国,房地产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同时,房价高了,开发商对于土地的需求就会增加,政府土地交易价格就会升高。土地价格升高,不仅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还可以增加地方政府对当地基础设施的投入,由此更大幅度地带动GDP增长。

  当然,房价高也显示了政府官员个人持有的财富更多,显示地方政府的寻租空间更大。近年来,很多重大贪污腐败案件,没有几宗不是与土地交易有关的;同时也看到,全国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度使用土地、过度建设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这些都是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的结果。

  房地产成了调节GDP增长工具

  国内房地产市场之所以会变成投机性市场,最大的问题在于,政府对房地产定位的偏差。特别是2003年的“1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之后,房地产业完全成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而不是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市场。在经济增长下行时,政府会推出各种鼓励房地产投资的优惠政策,希望以房地产业投资增长来带动GDP增长;当经济增长过热时,政府又会通过房地产宏观政策来遏制经济过热。房地产成为了调节GDP增长的工具,从而也推高了房地产市场的价格。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进出口贸易造成了一定影响,政府为防止国内经济出现全面下行,推出了“13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房地产实施全面刺激的发展政策。这是对2007年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突然逆转,造成了2009年国内房地产市场空前繁荣,各地房价快速飙升,房地产泡沫也被吹得巨大。

  2009年,个人银行贷款达24600亿元,是2008年的4倍多。2010年上半年,个人银行贷款达12100亿元。这些个人贷款中,绝大部分是住房贷款。试想,当房价快速飙升,房屋销售又快速增长时,通过银行贷款购买住房的人,多数是房地产的投资者。

  既然是住房投资者,他们关注的就不是房屋的购买价格,而是未来的升值空间。而对住房消费者来说,当房屋价格超过其支付能力时,他们是无能力进入这个市场的。当投资者成为房地产的主要买家,房地产业的本位就会发生巨大变化。房地产市场不是用来解决绝大多数居民的基本居住,而成为少数人赚钱谋利的工具。可以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性已经发展到了极致,炒房在全国大中小城市都很普遍,随着高涨的房价,全国乃至各地方的GDP也都涨上去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也快速增长了,经济在房地产的推动下一派“欣欣向荣”。

  可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会如此普遍地进入房地产投资市场,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普通城市居民会手上持有多套住房,美国居民持有一套住房的比例是95%。

  过度的炒房会导致整个社会资源错配、房地产市场价格扭曲、财富浪费,也会改变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及行为方式,让国家的金融风险进一步放大、经济结构更无法调整,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不稳定。

  房地产业不仅可以增加GDP,更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不能只为了GDP而不顾民生。所以,应该全面遏制国内各种方式的房地产炒作与投机,要把国内房地产市场定义为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市场,而不是一个以投资为主导的市场。以投资为主导的房地产市场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一定会吹大房地产泡沫,用房地产泡沫来推高中国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最终的结果就是泡沫破灭,引起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这是任何人都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

  现在很多人担心,挤出房地产泡沫会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在这一点上,中央政府一定要认清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根本不同,由于房地产生产的同期性及住房销售预期制度,住房投资周期反映往往滞后于住房销售周期半年到一年。

  因此,当住房销售迅速下降时,上一周期的住房销售繁荣能够在半年及一年时间反映在住房开发投资上。比如,2010年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8.2%,房地产流入资金同比增长57.2%,国内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43.6%,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同比增长88.8%,住房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72.4%。同时,1~6月的住房销售增长仍保持在38%以上的速度。

  也就是说,尽管近期全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量降价滞的局面,但国内房地产投资增长仍处于快速增长周期,住房销售下降并没有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反而使增长速度更快。因此,中央政府决不可因为最近的住房销售变化而改变其“新国十条”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或者不对国内房地产市场投机炒作进行全面遏制与调整。

  特别应该看到,“新国十条”的目标是让国内房地产市场转变成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市场,成为一个解决民生问题的市场,让房地产市场逐渐回归市场本性,市场的供求关系才能得到根本性转变,国内房地产市场才能得到健康发展。中国经济走上健康增长轨道,当然不能让房地产再成为GDP的推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