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正宗草民:票证,公平的象征?贫穷的见证?

火烧 2015-01-2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票证回忆毛泽东时代,探讨其公平象征与贫穷见证,对比改开年代,强调社会主义基础与公平原则,呼吁反思前三十年的价值。

  某日翻陈年旧物,从一铁盒中见到了一些票证,布票、粮票、油票等等都有。多么熟悉的“老朋友”啊,他们能将我拉回不能忘怀的年代。也就是这些票证,成为了毛泽东时代贫穷的见证——一批嘲笑并否定前三十年的“精英”就是这么认为的。

  离传统农历除夕是一天近比一天,记忆告诉我,购买年货在当年已经于此时开始。有些农产品年货是可以任意购买的,但有些年货则需凭票供应。像猪肉、海产品(大带鱼、黄鱼等等)、价格在每盒0.34元以上的香烟、白糖、黄酒、做新衣的较高档布料,等等。远在三年困难时期的过年情景,我已记忆不清,但自那以后的过年,却仍历历在目。我只能说自己家乡的过年。我的母亲常说,有过无过(意即有钱过年和缺钱过年),年总得过。在最后的一个月里,祖母不辞劳苦地纺棉线,用来织布,俗名“土布”;母亲是忙着做布鞋,请裁缝来家做土布新衣,全棉的;一天天的上街每次买回来一些年货,而且凭票购买的年货是一点也不落下的。到了农历廿七,家里忙开了,祖母负责裹粽子,晚上煮;母亲负责炒花生和瓜子等,除夕前一天烧油豆腐红烧肉,鲞冻肉,煮鸡煮猪头,一切完成,就等吃年夜饭了。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初一早上,我们穿着新衣新鞋先去上祖坟,然后去老一辈家拜岁。说来也怪,如今却对过年麻木了。这不是因为现在“天天都在过年”的缘故,而是由于对“丰富的商品”信任度太低。我坚信许多的过来人都有此感。年代相异,人们的活法也就不一了。现在的年轻人必定瞧不起那凭票供应的年代,像今天只要“一票制”(钞票)多好。但假如有兴会去读一点新中国的历史,肯定会提高对前三十年的认识、认知和感悟。相对匮乏的物质商品确实是那时期的客观存在,但这匮乏中却有二因,即百废待兴的起点,夯实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如果把人们所称的“啃老族”引申一下,那么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改开年代正是靠啃毛泽东时代之“老”而起家,才实现今天这样的“辉煌成就”的。

  世上绝无绝对的富裕,也绝无绝对的贫穷。相对于改开年代来说,毛泽东时代是贫穷了些;而相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改开年代的今日依旧有着贫困的穷人,而且贫与富的差距极有可能甚于前三十年(这只是猜测)。凭票供应某些商品,一是物质商品比较匮乏的表现,二是为了显示公平原则,是公平的象征。因为前三十年并非农民天天挨饿,工人工资都只有三、四十元。如我的长兄月薪达130元,相当于县、团级干部的工资,大嫂也有月薪90元,仅次于正营级。我们这里的好多农民,当年的生活水准也不亚于城市的普通工人,十有三、四家过年是杀一头猪的。所以,本草民想奉劝胡改乱革的“精英”们,不要在“否定前三十年”这一棵树上吊死,应当弃恶从善,为未富的广大老百姓做些好事,积点阴德,这才算“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往昔的一张张票证已成为古董文物,草民也不希望一张张票证重现江湖。但是,当年计划经济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公平性不容置疑,更不容批判和否定。改开年代正确的与时俱进是建立在前三十年与时俱进基础上的与时俱进,这就像长江大浪一浪接一浪,但不应该是滚滚浊浪,应该是让老百姓雀跃欢呼的清浪——社会主义之浪。

  2015.1.23

  

相关文章

  • 正宗草民:令人啼笑皆非的童言
  • 浅议“为什么”
  • 在毛泽东时代——简记亲眼目睹的农村
  • 票证满天飞时代与没有票证时代的对比
  • 遗憾
  • 共同富裕是稳定之本
  • 计划经济是人类致命的自负吗?
  • 文革纪事:瑞士表、故事会及其他
  • 肉票与钞票--两个时代的两种分配制度
  • 从有肉票的年代遥望今天:荒唐的并不是过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