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了解一个真实的缅甸

火烧 2010-11-16 00:00:00 国际纵横 1033
本文探讨缅甸多民族国家的复杂性,重点分析民族问题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同时涉及中缅关系及缅甸大选等议题,提供基于可靠信息源的深度解析。

    鉴于一些朋友常常浏览我在2008年思想转变期之前写的涉及社会价值观的文章,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决定从今天开始从新浪网志上陆续删掉这些文章。当然,文章后面的评论也会一同删掉。这些文章绝大多数在我的网易网志都有备份,如果有朋友对我的思想转变感兴趣,可以移步那里继续“考古”。

    说到网易网志,再多说几句。我的网易网志是网易一位编辑邀请开设的,当时计划在新浪和网易同步手动更新,但是后来因为懒,网易那边就没再手动更新,而是隔一段时间就利用博客复制功能从新浪博客复制一次。后来这个复制功能也不灵了,我的网易网志就彻底僵了。现在想来,有点对不住网易的编辑。现在我打算把网易网志作为少作的备份,以后如果有时间,也会把新的科普文章手动贴过去。

    11月7日,缅甸举行大选;11月13日,昂山素季获释。这两件事情激起了网上热烈的讨论,然而在我看来,凡是我看到的讨论(包括新浪微博上的)无一不缺乏信息含量,无一不是某种价值观的主观宣泄。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缅甸国情,也不了解中缅关系。

    其实在我看来,缅甸国情和中缅关系并不复杂,很好掌握。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必须从可靠的信息源那里获得正确的认知。如果被各种有意无意的谣言迷惑,纵然你有超出常人的理性,也不可能对局势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认为可靠的信息源是“东子的博客”。我在以前的笔记里推荐过这个网志,现在再简单介绍一下:博主东子是个工程师,在云南、缅甸、老挝待过多年,对于当地的情况十分了解。尽管在他早期的博文中也有一些看上去不太可信的传言,但是把他提供的大多数信息和其他一些观察员的信息以及公开的媒体报道相互对照,就可以看出彼此间高度的呼应关系,由此获得的有关缅甸的认知,虽不中,亦不远。

    一般人可能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做这种信息互证的工作,但我一直对缅甸问题感兴趣,所以我可以把我的总结提供给大家,以免同样对缅甸问题兴趣的朋友继续受各种错误认知之害。

     1. 什么是缅甸国内最大的政治问题?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缅族是主要民族,占缅甸总人口的70%以上,主要分布在缅甸中部伊洛瓦底江及其支流的谷地之中。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分布在缅甸四周的山区。有这样高比例的少数民族的发展中国家本身就很不容易稳定,特别是历史上缅甸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少数民族对于缅族人为主的政权一向缺乏认同感,所以缅甸国内最大的政治问题毫无疑问是民族问题。

    缅甸独立之后的民族政策发生过几次演变,但是总的倾向是大缅族主义,对少数民族的权利重视不够,甚至有意打压,这在奈温当政的二十多年间表现得最明显。诚然,大缅族主义和少数民族的独立运动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但要问哪个更应该负主要责任,显然是大缅族主义。可以说,大缅族主义一日不淡化,缅甸一日没有民族和解,一日没有太平。

     2. 中缅关系如何?

  在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之前,缅甸是中华帝国的藩属。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之后,脱离了对中国的藩属关系,这种传统国际关系的剧变和英国人的殖民统治都促进了缅甸各民族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二战期间,缅甸人在昂山将军的领导人和日本人合作,打败了英国人,这被中国一些人视为是不可饶恕的行为,但是如果从缅甸人自己的视角来看,就应该对这种多少有点短视的行为抱以同情和理解之心。再说,当昂山意识到日本帮助缅甸另有所图、并不是真正希望缅甸独立之后,他又转入了反法西斯阵营。

    1948年缅甸独立之后,各届领导人都坚持一个原则,就是缅甸的独立自主。因此,虽然缅甸和中国在50年代关系密切,但是在领土问题上,缅甸领导人吴努真真正正是“寸土必争”。当时中国政府出于国家友谊的原则,在领土问题上向缅甸做了一些让步,这在今天一些人看来是软弱,甚至愚蠢,但是我认为这种评价太粗暴。且不说“寸土必争”在某些情况下已经是一种过时的观念,我们需要正视的事实是,中国政府的善意缅甸政府并非全不领情,中缅关系在后来一直没有全面恶化,岂能说没有“土地换和平”的作用?如果当初中国在领土问题上过于强硬,今天中缅还能有现在这样的密切关系吗?

   “文革”开始之后,中缅关系急剧降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外交过左,对东南亚国家“输出革命”,引发了东南亚国家政府的强烈不满。中国对缅“输出革命”也是力度很大的,不仅支持缅甸共产党起来反叛仰光政府,还有大量的知青志愿参加缅共领导的战斗。对于“输出革命”是不是理想主义,我曾经和李广益进行过多次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当时的领导人主要还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以为能够成功,结果惨败,算是一次代价巨大的破了产的实践吧。

   “文革”结束后,中国停止了“输出革命”,中缅关系开始恢复。但是在上世纪,中国奉行“不干涉他国内政”政策,并没有和缅甸走得特别近。幸运的是,在这十几年中,缅甸不仅没能倒向西方,反而遭到了西方的制裁。如果昂山素季搞的“颜色革命”成功,缅甸说不定就要成为第二个越南了。但中国却因为这种不干涉政策而深受缅甸境内的毒品之害。

    进入本世纪之后,中国意识到要解决肆虐西南地区的毒品问题,唯有主动出击,对缅甸内政进行适当的干涉。同时,比起巴基斯坦来,缅甸是更合适的印度洋出海口。于是中国政府改变了“不干涉他国内政”的迂腐作风,开始支持缅甸。而长期受到西方制裁的缅甸军政府也需要一个可以仰仗的后台。于是中缅关系越来越密切,这对双方都有利。目前,在中国的14个陆上邻国中仅有两个友邻,一个是巴基斯坦,另一个就是缅甸。从缅甸印度洋沿岸到中国云南的输油气管道虽然今年才宣布动工,实际上已经快要建完。中国在缅甸的水电开发也如火如荼。

    中缅的密切关系自然引发了美国、日本和印度的警觉,它们陆续加入到争夺缅甸的行列中来,目的是遏制中国。对军政府的争夺效果不彰,他们又去争夺少数民族。对于和中国关系不太密切的少数民族(如南部掸族、克伦族等)来说,其背后往往有美国人的影子。与此同时,希望缅甸独立自主的缅甸政府对于中国也还是有一定的防范心理,因此中缅的密切合作关系背后始终存在危机。当然,随着中缅经济来往逐渐频繁,缅甸政府已经从中获得不少实在的收益,而缅甸的主要经济命脉也逐渐为中国所控制,所以缅甸背离中国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目前我们完全可以说,缅甸属于中国的势力范围。

    3. 动乱的缅甸和稳定的缅甸,哪个更符合中国利益?

  上面已经说到,中国急需一个稳定的印度洋出海口,因此动乱的缅甸和稳定的缅甸哪个更符合中国利益,答案已经不言而喻——当然是稳定的缅甸更符合中国利益。

    网上有些人嚷嚷要中国收回果敢、收回佤邦,听上去颇有开疆拓土的豪气,实际上是不懂国际政治的小儿梦呓。的确,果敢和佤邦都与中国关系密切,中国要“收回”它们(不管是直接并入还是让它们独立后成为附庸国)从理论上说不算困难。但是,这样会导致缅族人彻底与中国交恶,而完全倒向西方。那时候,中国得到的仅仅是几小块贫瘠的山区、一大群经济、文化均属赤贫的边民,却丧失了边境的安宁,丧失了印度洋出海口,还要被西方敌对势力从西南方向包围,大家说说,是不是得不偿失?

    所以,本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对缅甸的政策是:1. 坚决拥护缅甸统一、稳定;2. 任何破坏缅甸统一、稳定的行为,不管是出于大缅族主义还是地方分裂主义,都不可原谅;3. 在保证缅族利益的同时,也要保证各少数民族的利益。因此,中国一面对缅甸政府施压,不允许他们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收编地方叛军、破坏边境以至全国和平,或是以其他方式侵害少数民族利益,也对和中国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分裂势力施压,希望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发展本地经济文化(中国愿意提供足够的援助),但不要胡作非为,特别是不要相互串联,组建联合势力对抗中央政府。在此基础上,中国积极帮助缅甸发展一条有缅甸特色的现代化、民主化之路。今年的缅甸大选正是缅甸民主化迈出的关键一步,而这次大选正是中国在对军政府施压之后努力促成的。

    4. 关于昂山素季

  昂山素季是很多中国民主人士吹捧的对象。平心而论,她的确很美,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但是美丽不能当饭吃。在政治方面,昂山素季的法宝无非就是傍定英美大腿,傍定“自由”“人权”,要在缅甸搞颜色革命。1990年缅甸大选,她领导的民盟大胜,但当时执政的缅甸军政府宣布选举无效,并将她软禁,很多人认为是军政府“输不起”,但实际情况没有这么简单。当时民盟心胸狭隘,要对军政府“秋后算账”,听上去充满了正义,却毫无政治智慧可言。本来军政府内部出现了争议,有些人曾经犹豫是不是要交权,但在了解到民盟这种态度之后,反而团结在一起了。如果民盟当时上台,谁能保证他们一定做得比军政府更好?

    而且,虽然昂山素季本人也是大缅族主义者,但多数缅族人都对她背叛其父亲、投靠英国心存芥蒂。在她的影响力逐渐消退之后,这种芥蒂就越来越明显了,所以她在国内获得的支持逐年下降,而军政府在缅族人眼中的合法性却逐年上升。至于少数民族,那就更不可能支持她了。她不妥协的强硬态度,甚至使民盟内部很多人也对她不满。总之,二十年过去,她在缅甸国内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力,而她本人也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心力交瘁。熟悉缅甸局势的人都清楚,她的时代早已结束。

    5. “军主立宪”是缅甸民主唯一现实的出路

  中国希望缅甸能够在和平、稳定的基础上发展,那就要求缅甸政府必须解决民族分裂问题。军政府的独裁统治当然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完全的民选也不可能,因为那样只能造成缅甸分裂。于是唯一现实的办法就是以军队为主导实行宪政民主,也就是东子所说的“军主立宪”。

    其实,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都表明,军队往往是维持国家统一、稳定的有效力量。当国内政局由于各党派、各民族的矛盾而动荡不休时,军队就会发动政变,以强硬手段稳住局势,而这是常常得到民众支持的。所以,如果缅甸能够通过“军主立宪”逐步实现民主,并在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那么这种新颖的政治制度就会对类似的发展中国家起到很强的示范作用。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说,缅甸和中国联手,真正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

 2010.11.1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