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我国重视和思考的希腊债务危机
讲六个问题:
一、希腊国家债务危机的爆发;
二、希腊国家债务危机的情况;
三、希腊国家债务危机的形成。
四、希腊债务危机正在发展成为欧洲的财政危机;
五、解决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的情况与前景;
六、中国人的思考与应对。
(一)希腊国家债务危机的爆发
世界经济正在一片回暖声中, 希腊国家债务过大即将破产的风暴,席卷欧洲大地,震动全球,使人们刚刚有些平静的心情,再次掀起波澜,不得不认真面对。
这次发生在欧洲的债务危机与上次发生在美洲的金融危机不同。2008年的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崩盘引起的金融危机,这次(2010年5月)危机是由欧洲希腊国债超量,使财政即将破产,引发欧元地区、欧盟国家恐慌的财政危机。但追根究底,相互关联,同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固有的矛盾尖锐化必然产生的经济危机。使人们有理由得出结论:它是这场资本主义制度全局性大危机的延伸发展,已经开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蔓延发展到欧洲,呈现为财政危机。将来说不定还会有别的什么危机,比如社会、政治、经济之类的危机出现,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命,使之浴火新生。
(二)希腊国家债务危机的情况
希腊国家债务畸重。据西方媒体报导说,目前的主权债务已经累积到占全国GDP总量的124.9%,即使全希腊人一年不吃不喝,用其全部GDP还债,也还不了所欠的债务。如果说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欧美各国还有可能购买各国政府所发的国家债券的话,金融危机之后,大多数国家已经自顾不暇,实难再作援手,致使希腊这样的国家,告贷无门,只有自救一途可走了!他们也曾设想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赤字发债,但受到私人资本和富人们的抵制。他们只知减税让利,不知增税(所得税)富国,即使政府提出方案,国会通不过,财政也就无能为力了!既然增收不成,就只能节约支出了。但已经贫富悬殊的资产阶级国家,原本就是一靠社会保障和公益福利事业,平衡社会差距;二靠银行金融业的消费借债,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消除人民群众的不满。现在要求节支,减少这些财政支出,损害人民群众的生活,不论是哪个国家的财政,都是难以下手去做的。何况,金融危机之后,消费性借款已经减少,劳动人民生活处于困难时期,真的要减少社会化公益事业的福利支出,必将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和社会动荡不安。近期希腊工人的罢工抗议,正是这种不满情绪的爆发。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不知他们将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对待?我们可拭目以待。
(三)希腊国家债务危机的形成
1. 希腊的近代历史,是在资本主义世界风浪里沉浮。
希腊是个有古老文明的国家,曾经影响中世纪欧洲文明的发展,又在近代资本主义崛起和发展中,成为欧洲资产阶级国家的一员,实行着资本主义制度。因而也就经历过资本主义世界的兴衰起伏与沉浮。由于它没有出现过像英、法、德、荷、西、葡等国那样殖民海外的发达,也就不被人们显著称道,但仍然可以代表许许多多欧洲中小国家,成为欧盟共同体中的组成部分,起着重要作用。这次希腊债务危机,已经引发葡萄牙(国债累积余额占GDP的85.8%)、西班牙(国债累积余额占GDP的64.9%)、意大利等国的连锁反应,就是个例证。因此,也就受到人们的格外重视。研判其内情并提出解决办法,尽快制止危机的蔓延,就成了当务之急。
2. 近一个世纪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历过多次经济危机,希腊都亲临其境,体味过艰苦与磨难。比如,1929—1933年“大萧条”的严重经济危机,并学习运用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罗斯福“新政”,复苏和发展了经济。上世纪70年代又因经济发生“滞胀”而放弃了“干预”的“新政”,代之以“新自由主义”,听凭金融垄断资本用信贷办法指挥国民经济的运行。因此,希腊这个金融附庸小国,也就在以美国次贷崩溃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苦难中,吃到了苦头。不过,它表现出来的不单是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是国家财政债务过重的财政危机,更加难以承担。
3. 包括希腊在内的西方国家财政的兴衰。
(1)1929年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普遍实行的是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的公共财政与收支平衡的政策。要求少收税、多留利,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当时人民需求的空间大,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余地也大,促进了社会经济200多年的大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国家财政功不可没。
(2)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运用国家财政赤字发行货币的办法,使政府掌握了许多货币,安排支出,“干预”经济的运行,一举解救了经济危机,恢复了生产,发展了经济。在经济走向正常发展的时候,税收、财政走上了轨道,重新做到了收支平衡。此后,为了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又学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劳保福利的做法,实施了主要由国家财政出资的社会保障制度,丰富了政府“干预”经济政策的功能。这些政策,都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包括希腊在内)采用,使资本主义制度又有了30年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成就了美国的霸主领袖地位,为各国学习效仿的榜样。
(3)不幸的是,“新政”只学习了社会主义的“干预”(有计划调控)经济,没有学习社会主义的“节制资本”。即:增多私人资本所得税缴纳,减少其留利,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国家多投资兴办国有企业,增多利润缴纳,缩小私人资本的盈利空间,使国家财政由“小”变“大”,有更多的财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化公益事业的发展,保障财政收支在一个高水平上收支平衡,不出赤字,不发国债,使国民经济能够稳定持续地向前发展。他们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受到了贪利忘义的私人资本及其阶级代表们的抵制,无法付诸实施。国家财政也就逐渐陷入了“增支不增收”的困境,连年发生赤字,不得不年年发行国债,勉强度日。这种矛盾日积月累,终于出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前所未有的“滞胀”。即: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使经济停滞不前,同时出现了通货膨胀,导致了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新的“滞胀”型的经济危机。
(4)如何解救这个新的经济危机?他们并没有向社会主义继续学习,而是被新出现的银行金融垄断资本据以为口实,提倡新自由主义,反其道而行之。即:痛批凯恩斯主义,嫁祸于罗斯福“新政”的政府干预经济,重新放手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试图以更加自由的市场经济解救这场新的“滞胀”危机。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达30年之久的新自由主义的所作所为。
(5)这个新自由主义首先批判的是财政。要求国家放弃用财政收支“干预”市场经济,改变增税增收的思路与方法,重新实施“减税让利”政策,并且强调节约支出,缩小财政收支规模,重新实施“新政”以前的“廉价政府”与“小财政”政策,以维护和支持私人资本的利益。也就是说,尽可能地缩小国家宏观调控“干预”经济的功能,连同其所退出的领域(包括国有企业的私有化),都由已经发展壮大了的银行金融垄断资本接替,以信贷(融资)方式补之。也就是说:用银行经营货币的商业行为(融资),替代国家财政分配和政府的某些职能。
(6)由于新自由主义实施的“大银行”、“小政府、小财政”政策,试图以信贷融资方式指挥国民经济运行发展的思维和做法,违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于是就引发了2008年以来的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银行金融垄断资本的产生和壮大,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再次更大的发展,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聚拢而发生的。加上金融资本的衍生性“魔法”,一个钱可当两个、三个钱用,就迅速膨胀了金融资本,形成流动性过剩,急于寻找贷放出路。于是就创新发明了借款替代投资,借债消费(房贷、学贷、车贷、信用卡、赊销、预付等等)、各种债券(国债、地方债、企业债券等等)漫天飞舞。竟使人们只知“融资”不知“自资”;只知银行借贷,忘却了财政收支,使国民经济走入了“泡沫化”的境地,而不知其危机之将至。特别是由于美国经济的发达,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新自由主义的垄断金融资本的融资做法迅速传遍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经过70、80年代的盛行,到90年代转向次级信用贷款,泡沫继续鼓胀,终于在2008年爆破,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出现经济的衰退。尽管2009年各国有大量注资解救,一时趋稳,但并未“触底”,危机依然存在。2010年5月希腊国家债务危机,给人们新的信号:金融危机的源头在财政,是银行金融资本替代了国家财政分配职能,“越俎代庖”惹的祸。
4. 希腊财政债务危机的警示:从希腊债务危机中,可以寻找出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和解救的途径。即:停止银行金融垄断资本指挥国民经济运行发展的谬误,重新回到国家财政分配调控国民经济运行发展的正常轨道上来。或者说,应当采用新中国固有的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的政策和措施,才有可能比较彻底地解除这次经济危机。
(四)希腊债务危机正在发展成为欧洲的财政危机
从目前希腊债务危机所反映的情况看,有向欧盟各国蔓延,成为欧洲全面危机的趋向。至少已经有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发出了国家债务危机的信号,接着又有法国、英国、罗马尼亚等国财政赤字危险警示的报道。反映欧洲各国财政经济的脆弱和欧元货币的危机,正在发展成为继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又一个影响世界的财政危机,进而深化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实事求是地说,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在财政。多年的财政赤字,大量的国债发行,债务沉重;进而波及商贸,外贸逆差过大,内外“两债”齐发,已经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在金融危机之后,理应出现财政危机,只是由于其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缓冲余地大,未曾发生而已。不曾想到,这个财政危机竟首发在欧洲。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想,它必将蔓延到美洲,成为世界的财政危机。
从欧洲来说,欧洲的统一需要统一的财政。
近百年来,欧洲人民对各个国家分散、各自为政,不能团结统一,形成不了一个强势政权,不能相互帮助、共同发展、一致对外,进行有力有效竞争的局面,很有意见。特别在近百年来,世界风云变化迅速,就更加迫切要求改变分散为集中统一的全欧洲政权。于是,就有了各国协商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建立起欧洲联盟,试图逐步走向统一。首先,协商建立了统一的欧盟机构,进而扩大范围到27个国家参加,并经16个国家同意,建立统一的欧洲银行,发行统一的货币——欧元。近几年来,又酝酿签订欧盟宪法,试图进一步加强统一的政策和制度管理,向建立完全统一的新欧洲政权前进。显然,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变革,是进步的举措,受到全欧洲人民的欢迎和世界人民的赞许。
但是,统一的新欧洲政权,意味着大国小国、穷国富国、各个民族的合并与统一的政治体制;必将是以大带小,以富济贫,实现全欧洲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只有实现了经济上的平等,才能有政治上的平等,实现真正的统一。这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发源地的欧洲来说,实施抽肥补瘦,无偿资助不发达穷国和地区,是一桩很难去做和做到的事。因此,欧洲统一的进程十分缓慢。就在统一了货币——欧元之后,要进一步统一财政经济的时候,竟被搁置起来,难以前进了。很明显,金融货币的统一,对各个国家来说,借贷方便了。虽有“赤字不得超过占GDP的3%”和债务累计余额不得超过GDP的60%的政策约束,但没有硬制裁,形同虚设。再加上欧洲银行金融垄断资本已经形成,流动性过剩,有大放借贷的需求。于是各国财政就借机增加支出,用借债弥补赤字。于是就出现了欧元区各国(主要是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如希腊等国)连年赤字,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的两年,不顾欧盟的禁令,更有大发国债的现象发生。直到希腊这次发生债务危机,而且蔓延向其他各国,即将出现欧洲的财政危机的时候,发展成了问题,才引起注意,开始着手研究对策了。
按照常理,欧洲各国财政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理应是统一财政。即由欧盟委员会设立财政机构,把各国(首先是欧元区16国)的财政预算管起来,有权审查、确定各国的预决算,实施富国上缴、下拨穷国不足的调剂政策,平衡全欧元区的财政收支。这种统一财政分配的政策,是任何国家和区域想要真正统一的必要措施。也就是说,政治经济上的统一,必须有财政的统一。或者说,只有统一了财政,有了财力分配权,才谈得上政治经济的统一,统一的政权才能稳定、巩固和发展。但是,欧盟迄今没有做到这一项大事,所以出了财政危机。
所以,我们说:欧洲各国的财政债务危机,给欧洲各国人民一个教训,即:单有欧元货币的统一还不够,必须进一步统一财政,才能取得欧盟的真正统一。
(五)解决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的情况与前景
根据目前世界媒体的反映来看,人们似乎已经认识到了希腊债务危机所引发的欧元和欧盟财政危机的严重性,是继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生的又一个严重危机——财政危机。金融、财政危机并发,进一步深化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动摇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都在大声疾呼出手救援。但办法却依旧是“大量注资”,免于崩溃沉沦,并无治本之策。显示了资本主义世界已经黔驴技穷,无计自救。
比如, 5月10日 欧盟与美国、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商定,出资7500亿欧元(约合1万亿美元)救助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债务严重国家的财政危机,并支持欧元货币稳定,免于发生欧洲式的金融危机。殊不知欧洲的财政债务危机不同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的注资是治理泡沫,不使其完全破裂;欧洲的财政危机是实实在在的收支不平衡,赤字发债过量,累积过多,到了还不起债的破产程度。7500亿欧元注资并非无偿支援,仍然是借债,只是延长了还债期限,临时救援,并未根本解决各国的财政赤字问题。而且支援者提出了一个苛刻条件:要求受援国节约支出,在三、五年内达到财政收支平衡。这就是把解救债务危机的难题,仍然留给了这些债务危机深重的国家,自求平衡。空使这些国家的人民喜欢一场,望梅止渴水不来,还要自寻水源,自己解救自己。难怪激起了这些国家人民的不满,纷纷以罢工表示抗议。
其次,说到7500亿欧元注资的来源,据媒体报道,欧元区16国首脑部门只拿出600亿欧元,不足10%;欧盟地区各国出资4400亿欧元,占60%;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出资2500亿欧元,约占30%。究竟各个欧盟国家能不能拿出这4400亿欧元来,并无具体分配和硬性约束,能否兑现?不得而知。至于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2500亿欧元出手,历来规定是有条件的,即要求受援国必须在约定的期限内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这些国家能在三、五年内做到吗?无论是减少支出还是增加收入,都是个大难题!牵涉到人民的生活和财力分配,硬性实施,必将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使经济问题转变成政治问题,更加难以解决。这就是人们更加关心的继金融危机、财政危机之后,会不会发生政治危机?如果阶级矛盾继续加深,将有可能走上更加广阔的社会制度的变革。
这种想法,并非空穴来风。就在援助希腊的资金未到位时,传出风声,要求希腊必须作出节约支出、减少社会福利和职工工资,平衡财政收支的承诺,已经激起了劳动人民的反感;甚至有人批评希腊人民好吃懒做,生活奢靡,更加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愤慨,引发了全国工人的罢工。接着又有葡萄牙的罢工和西班牙、意大利工会罢工的诉求,大有在全欧洲蔓延之势。
从财政的角度来说,消除赤字的办法有两个:一是节约支出,另一个是增加收入。就目前欧洲各国的情况来看,节约支出主要是降低工资水平和减少社会福利事业支出,直接地侵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福利,是犯众怒的事,阻力是很大的。而增加财政收入,主要是增加所得税收入,要求资本家、富人多向国家缴纳所得税,这又侵犯了私人资本的既得利益,更加难以实现。因为由资产阶级富人当家作主的资产阶级政府,本能地要加以反对,不会允许有侵犯自身既得利益的事情发生,甚至是连想都不愿想的事。所以,那些注资者提出的条件只是节约支出,而有意避讳提出增加收入的办法。但是,那些劳动人民也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欢迎节约支出,而要求增加收入。“为什么赚足了钱的资本家、富人不出些血,而要从穷人们口中夺食呢?”忿怒不平的声音自然而生。这就是这次欧洲债务危机救援中引发的新的社会政治危机的原因,这恐怕谁也无法阻止和回避得了新的社会政治危机的发生。
尽管目前危机正在发展,救援工作刚刚开始进行,我们还无法得出具体如何发展的结论来,但大体可以看出一个趋向,那就是:这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势必将迫使他们放弃新自由主义的所作所为,重新像罗斯福那样,学习社会主义“干预”(调控)经济,实施新的“新政”;还要有比罗斯福“新政”更进一步地实施“节制资本”的政策措施。即:严格控制和管理银行金融业的营运,消除泡沫,回归正常轨道;强化财政职能,增加税收,节约支出,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统筹兼顾,公平合理的分配,实现合比例、协调地科学发展的目的。有人会说,这是中国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办法,资本主义国家难以实施。但除此之外,又有什么办法能解救资本主义的危机呢?
按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分析研究,这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将会发展成为社会政治危机,势必形成改造资本主义制度,走向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进而发展为完全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它的危机和治理,将是复杂的较长的时期。根据西方媒体报导,目前,许多西方国家的有识之士,也认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并未触底,欧洲国家财政债务危机正在发展,远未触底,问题仍然存在,危机还在发展。我们有理由设想:金融危机在前,财政危机随后,接着将是社会危机(罢工、动荡、革命),最后形成政治危机(左派的兴起,政权的更替),新的“新政”再现,向社会主义学习、过渡、前进。只有到了这个地步,换了一个新社会,资本主义的这场危机才能终止。不过,时间刚刚开始,变革正在起步,情况比较复杂,今后的具体发展变化如何?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研究判断,随机而动,推动社会经济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前进。
(六)中国人的思考与应对
1. 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实事求是地说,这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矛盾引发的危机,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只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内,利用私人资本发展生产力;对外开放,引进资金,采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发展了相互间的贸易经济往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因而受到了西方金融危机的冲击,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妥善应付。
这次欧洲的财政债务危机,同样也会受到冲击。但由于中欧经济贸易往来关系次于中美关系,所受冲击的程度,可能会更轻一些。具体情况还要看欧元货币危机的严重程度、我外汇储备中欧元货币的数量多少、购持欧盟各国国债的数量、中欧贸易往来受损深浅等情况而定。不过,从已经反映出的情况看,其对中国的冲击,确实要比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小一些,中国政府可以从容应对。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欧洲爆发的危机是财政债务危机,中国有类似的情况存在,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严重关注,认真研究。“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不可不察。
2. 中国的应对:未雨绸缪,增收增支,平衡财政,避免危机,持续科学发展。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在坚持社会主义建设原则下,也向西方国家学来了市场经济的做法,比如:少干预多自由,大银行小财政,减税让利搞活企业,民(私)进公退等方面的事。于是,财政收入比重下降(从1978年占GDP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再升到2009年的20%);连年赤字(2009年、2010年赤字高达万亿元),国债发行增加;银行金融学西方,放开贷款限制,融资替代了投资和一些财政性支出,支配着国民经济的分配,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泡沫经济已经出现并正在发展,难免发生危机;因财政赤字增大而连年发行国债,债务余额也在迅速累积,我们似乎也在走着欧洲财政债务危机的路,令人忧虑!
3. 治理财政危机,中国有真经验可循。
新中国60年的财经史,从来重视财政。1949年建国初期,为了制止通货膨胀,稳定市场物价,迅速恢复经济,中央人民政府断然实施统一全国财政经济,把分散在地方政府的财权财力收归中央财政,一举成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全国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消除了赤字的货币发行。再加上国家银行货币信贷政策的配合,当年6月就实现了财政信贷收支综合平衡,进而使社会购买力与商品供应的平衡,稳定了市场物价,稳定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这个经验后来经陈云同志总结为“三大平衡”。即:财政、信贷、物资供求的各自平衡及其相互的综合平衡。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财政收支平衡。这是我们熟知的屡试不爽的宏观调控经验。即使在改革开放后30年中,似乎淡忘了它,甚至批评财政收支平衡政策,嘲讽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成果,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减税让利办法,容忍“赤字无害论”和“通货膨胀有利论”传播,致使在十多年内,连续发生了三次严重通货膨胀,受到了人民的批评,不得不加以调整,治理整顿,重新恢复平衡。有意思的是,其治理整顿之法,仍然是增收节支,平衡财政收支;整顿银行信贷,多存少贷,消除贷差,实现货币投放回笼的平衡;实现财政信贷综合平衡,不多发票子。这就说明,不管你意识到了没有,客观上都是在遵循着“财政、信贷、物资综合平衡”的原则去做的,因为它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无法违背。
这也就给欧洲今天所面临的财政危机的治理,提供了一个明确可行的应对办法:统一欧盟各国的财政,增收节支,相互调节支持,实现全欧盟区总的财政收支平衡。
从目前的情况看,尽管欧元区各国的货币统一了,而财政并未统一,仍然各自为政,为了本国的利益,很难自求平衡。因为节支、增收都很困难,前者有人民群众的不满,已经开始罢工反对;后者要私人资本多纳税,受到抵制,也难以实现。因此,大家都希望欧盟所给予的是无偿的财力支持,而不是那7500亿欧元的借款。所以,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统一欧盟各国的财政,使之能够从宏观上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以富济贫,调控预算,实现全区的综合平衡。如此去做,财政不出赤字,解除了财政危机;银行不多发货币(欧元),欧元货币稳定;欧盟地区经济稳定,欧洲政治统一的愿望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实现。
幸运的是:我们有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强烈信念,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党的十七大决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指导下,一定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即时总结经验教训,实施必要的深化改革,摆正航向,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近期的情况看,我们的党和人民政府,不但为消除金融危机的影响而采取了许多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而且密切注意着欧洲的财政危机,也在开始采取措施,防范冲击,摆脱危机的传染,走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财政工作者、财经理论研究人员,急切希望能够重振财政的职能作用,实施财政、信贷综合平衡,避免金融危机和财政危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贡献。
一管之见,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也请批评指正。
2010.6.3.于北京
try{var s = window.name;parent.MM[s].initIframe();}catch(e){}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