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台湾妹在大陆的“同居”日子
一个台湾妹在大陆的“同居”日子
司马平邦
两年以前写过一篇聊两岸统一的博文,发表于2008年夏天的《大陆和台湾可不可以先同居后结婚?》(http://blog.ifeng.com/article/1524892.html),其中的一大段话是这样说的:
我想,硬性让大陆(含港澳)和台湾一下子变成一个国家,好像有点儿实际困难,制度障碍且不说,就是一说出“统一”这两个字,很多大陆人以为是收复,很多台湾人以为要入侵,麻烦,成本太高。
但就如钓鱼岛事件,这世界上真的存在着无数件让两岸接近接近再接近的“钓鱼岛事件”,它们都需要两岸当局和两岸人民本着合作、亲爱、赤诚和理解的态度完成,比如经济活动、运航旅游、艺术创作、体育赛事、民间通婚、国际问题(入卫)等等,在这些事上,一定是合作比掰脸的结果好,两岸如能从实际出发,从互相尊重出发,充份利用国际背景(咱也玩玩美国日本),大多情况是必赢的,而且,台海的军事紧张消除,对世界和平也是巨大贡献。
扯远了点儿。
总之,如果把统一理解为结婚,我倒主张现在的大陆与台湾是不是不宣而布地探讨“可不可以”或者“何时”进入准同居直到同居状态。
不用担心,大陆和台湾的恋爱基础是一直有的,而且只要双方心中一旦认定,一旦眉目传情起来,必将从初恋进入热恋。
昨天,看到胡同台妹的这本《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乱翻到一章,题目是《用男女关系看两岸》,这个台湾妹妹的看法竟也不尽相同,如:
在统一的这件事上,两岸人民相对而言,大陆朋友的主动积极性那绝对是远远超过台湾的,而在这种积极态度上的落差,有时往往就成为台湾人较为恐惧的理由。台湾人喜欢以两岸关系说明两岸关系,当一方过于积极,另一方难免感到压力,所以“逼婚”一词由此而生。我以为,要把两个群思维逻辑与彼此认知不同的人硬要摆在一起,肯定会误解丛生。
是胡同台妹回答了我,还是我回答了她,这都不重要,但重要的是,两厢对照倒可以证明,大陆与台湾,“确实是有“老鼠瞅绿豆――大眼瞪小眼”的潜质。
认识网上自称胡同台妹的宫铃,是在北京一间茶室,是她所从业的凤凰网攒的一个局,一个大陆博客,我,和一个台湾博客,陈念萱,聊一些不着边妹的话题,陈念萱是台湾相当有名的旅行作家,一边走一边写作,还未到奥运,好像两个台湾女愤青对斯时的北京并不如我这样的大陆人有那么高的期待,不过给我印象更深的是这两个台湾女愤青对张艺谋和陈凯歌的大电影特别讨厌。
正如我对侯孝贤和杨德昌的破文艺片也是一百个看不顺眼,一样。
后来我到凤凰网,玩,我这人散漫惯了,做什么事都是玩,在编辑部见过胡同台妹,她的座位位于大落地窗的边沿,椅背上好像总披个红毛衣或者红头巾之类的东西,她头上不远处就有一台大电视,时时刻刻都锁定凤凰卫视,我就打趣问那里的朋友:你们凤凰网就给台湾妹妹这样的待遇呀?
如果你看了胡同台妹宫铃的这本《从台北到北京》的书,可能第一个要心里一惊的是,原来,现在我们身边,不只是在北京,在大陆各地,其实都生活着那么多我们分别不出的台湾人,以前我们还亲切地叫他们为“台湾同胞”,在那样稍有特别的政治情境下,小小的我每到过年过节一听到央视的主持人念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这几个字也会有深情涌起,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们像伸出长长的手臂要我们去拖拽一样,没想到,忽然之间,这么多台湾同胞一下子就出现在自己身边了。
如果当年看敌特小说看多了的,现在你就会想:特务就在身边。
原来,其实,台湾那边的人和我们想得差不多,在这本书的第140页,她也写到:
我小时候的台湾,经常可以看到的标语“小心匪谍就在你身边”、“检举匪谍、人人有责”。而我小时候,也曾在华视莒光日(台湾军队每周四定为莒光日是,进行军事教育和思想课程)节目里,看到检举匪谍的邮箱与收件人,那收件人是戈正平,小时候我常想,这个人是谁呀(当然我现在知道这只是个代号)?
一切的神马都是浮云,这句网络上的俏皮嗑正适合两岸现在的现实关系,而已经在北京工作六七年之久的胡同台妹宫铃可能正是这种关系的真实样本,其实,她在书中还说到很多很多在北京的生活,我都觉得没资格跟她比,因为自己来北京的时间要比她短暂一半,且,在书中看这位台湾妹妹顺风顺水的北京生活,绝大多数在北京奋斗的大陆人都会恨恨地想,我老爸当年怎么没机会先逃到台湾,这一代再风风光光回北京工作呢?
不知道我这样的人到台湾工作,比如也和她一样做一个媒体人,会不会得到她在北京一样的自如生活和宽容对待呢?
胡同台妹书中所记载的内容,我觉到可以用“一个台湾妹在大陆的同居日子”来概括,在书中,她亦大胆承认现在许多的台湾人对两岸正式联姻变成一个家庭似乎还心有芥蒂,或者是不甘心,我觉得这才是这本书的最有价值之处:不过在这本书里你也能看到,持这样想法的台湾人更享受两岸关系现在这种“未婚同居”的生活,因为她在书中也承认自己对大陆、对北京、对人民币、对陈道明、对种种的大陆符号的亲切和认同。
就像现实中的许多女人,爱上这个男人,又不想过早地当他的老婆,同居其实是不错的选择,既可以享受两人世界的一切快乐,又可以不用担责、不用看婆婆的脸色,并且还保持另一种选择的可能性。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她还年轻、可爱并对自己的年轻、可爱非常自信的基础之上的。
看这本书,我发现她写到的这么多年来在北京的种种际遇,我个人好像就是她曾遭遇到的那些人,比如跟她聊两岸关系和伊拉克选举的北京出租司机、跟她用两岸统一开玩笑的前同事、跟她说“统一祖国就靠我们俩”的大咧咧的大姐,等等,在她的语言里,我至少可以看见一次真实的我们。
我还认识一个姓杨的美国人,一个老头儿,已经在北京生活了无数年,白皮黄瓤,早就入了中国籍了,即“正式结婚”许多年了,他声讨起美帝来从来不让我们这样的中国愤青,有意思的是,对已经完全融入自己这一群的这位美国人,我们其实已经忽视了他们的珍贵,也没见出版社让老杨写本“我在中国×十年”或者“从华盛顿到北京”之类的书,而如胡同台妹这样的台湾人,见她书中写的滋润生活,更证明,在男人们的潜意识深处,确实对“同居中的女人”比对“成了老婆的女人”有特别的偏好。
所以,不急,且将就同居着吧――这正是我读过此书的真实感受。
――――――――――――――――――
附:大陆和台湾可不可以先同居后结婚?
司马平邦
钓鱼岛事件,正在激发着潜在的两岸人民的“中国认同感”或“中华认同感”,所以,这时候你才会佩服毛爷爷传下来的每在十一或五一将孙中山像与毛泽东像同置的手段多么英明,那是牵着多少人神经的一个无形之线啊,割不断,磨不灭。
我倒没有从钓鱼岛事件中看到太多的可怕和悲壮,大不了动武嘛,大陆为了防止台独攒了那么多武力,台湾为了防止大陆进攻也攒了那么多武力,或者有机会一起炮口对外,算一算,两岸加起来的军力有多大,这在理论上就可以阻吓日本。
实在不行,就主动擦枪走火一把。
你有机关枪我有加侬炮。
行了,这次不说打,而说和,是大陆与台湾的“和”。
大陆与台湾,这次又因一个突发的日舰撞台船事件绑在一起,刚刚日本还向四川派救援队,刚刚我们还向日本的地震表示慰问,现在就又得把脸一板,说钓鱼岛是中国的,永远是。
你看,骨肉之情,植根之深。
这或许是大陆和台湾实际上越走越近的好机会,我觉得“并肩战斗”的意义可能要超过宣示钓鱼岛主权本身。
但大陆和台湾今后会向何处去呢?
在我眼里,所谓的国家统一,也曾只是一个国名,一个政权,一个元首,一张身份证的,像合法的男女结婚。
但,香港玉女周慧敏和男朋友倪震似乎在用行动颠覆这种传统的婚姻,他们的打算是一辈子都同居,就是不结婚,但现在起周慧敏想为男朋友生小孩子了。
祝贺他们。
同居,没有“证”的那种,算不算一家人呢?
算或不算,我想真正有发言权的只有这两个人自己。
我想,硬性让大陆(含港澳)和台湾一下子变成一个国家,好像有点儿实际困难,制度障碍且不说,就是一说出“统一”这两个字,很多大陆人以为是收复,很多台湾人以为要入侵,麻烦,成本太高。
但就如钓鱼岛事件,这世界上真的存在着无数件让两岸接近接近再接近的“钓鱼岛事件”,它们都需要两岸当局和两岸人民本着合作、亲爱、赤诚和理解的态度完成,比如经济活动、运航旅游、艺术创作、体育赛事、民间通婚、国际问题(入卫)等等,在这些事上,一定是合作比掰脸的结果好,两岸如能从实际出发,从互相尊重出发,充份利用国际背景(咱也玩玩美国日本),大多情况是必赢的,而且,台海的军事紧张消除,对世界和平也是巨大贡献。
扯远了点儿。
总之,如果把统一理解为结婚,我倒主张现在的大陆与台湾是不是不宣而布地探讨“可不可以”或者“何时”进入准同居直到同居状态。
不用担心,大陆和台湾的恋爱基础是一直有的,而且只要双方心中一旦认定,一旦眉目传情起来,必将从初恋进入热恋。
刚才我还和QQ群里的朋友讨论“中国人”的特质,我们中国人重视血缘重视民族重视家庭,这个特质让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无法割裂。
山无棱天地合亦不敢与君绝也。
对,管它什么别的呢,先热恋起来再说。
在中国,尤其在大陆,当前的国家领导人只要它致力于国家统一,他就是第一好的,你想想,谁不想当这样的领导人呢?
我认为大陆作为两岸恋爱关系中力量较大的一方,男方吧(没有贬低台方的意思),可以主动出击,大胆示好,献上一片真心,献上一腔热血,献上金元现钞,尤其在她受人欺负时,真正的男人怎么做,大陆就要怎么做――要知道,这个爱人是你受命于天的,是天作之合,也是破镜重圆。
你爱她,是替天行道。
当然,对台湾来说,也一样道理。
直到山盟海誓,直到共筑爱巢。
直到,以下100字用□□□□□□□□□□代替。
打住,掌嘴,拒绝在探讨这么严肃的事情时有色情暗示。
但话糙理不糙。
为长远计,大陆与台湾之间应多注重在具体事务尤其是关乎民生的领域的合作与互惠,在两岸人民中多多建立好感,淡化制度的不同,而其实,单纯从经济制度的实际进展上说,我认为大陆已优于台湾,两岸政治家也要学会在国际背景下互为犄角,互相策应,绕过实在不能动的那些地段,凡是能合作的,一律肥水不流外人田(现在大陆赴台做生意的趋势已经潜滋暗长,而台商在内地已成为一股不可以轻视的势力),只要实实在在的有利于两岸人民,就是“热恋”。
对,越是这时,我们越是不要提“结婚”,结婚多俗,杨过和小龙女领证了吗?
至于今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还是联邦制,还是邦联制,还是别的什么,留给后人也无妨,只要我们这代能够热恋,能够同居,就够了。
向周慧敏和倪震学习,同居一辈子,再生一堆孩子,就是不领证。
哈哈,每每此事,急着上床是总是男方,急着领证的总是女方。
又扯远了点儿。
最后提一点小建议:
两岸领导人之间应有一套称呼上的默契,马英九已经被胡锦涛和陈云林称为“先生”了,我看这就挺好,不要称呼什么职务,先生长先生短,不是民间的先生,而是一种严格的官方称谓。
以上,一式两份,一份呈北京胡锦涛先生,一份呈台北马英九先生。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