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肖扬、王胜俊要求依据民意判处罪犯死刑看李昌奎案
温故知新:由肖扬、王胜俊要求依据民意判处罪犯死刑看李昌奎案
相关内容:
就“李昌奎”案,十问云南高院
云南高院副院长是法院副院长吗?
判李昌奎活命,将成“邪恶标杆”
就“李昌奎”案,十问云南高院
靠免死恶劣杀人犯来树的典范100年后也不会成为标杆!
孙锡良:云南李昌奎案的启示——法律危机渐显
孙锡良:李昌奎案——云南高院无权给法律立下“标杆”
[话题]激辩死刑存与废!中国离最终废除死刑还有多远?
云南省高院副院长田成有:“我们不会因为大家都喊杀……”——你纯属在放屁……!
云南残杀2人凶犯免死的背后:院长和贺卫方们的狂欢?
答央视主持人:不尊重法律和人民群众的法官不值得尊重
视频:奸杀少女摔死男童判死缓 200村民上书
视频:[新闻1+1]李昌奎案:情与法 罪与罚(20110713)
云南高院决定再审杀两人获死缓案 称量刑偏轻
再审李昌奎案 重点在端正司法理念
肖扬:法律不是“灵丹妙药” 道德情理不可忽略
新华法治 2004年10月13日 08:17:56 来源:人民法院报
肖扬:法律不是“灵丹妙药” 道德情理不可忽略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肖扬说,对于一个正向法治目标迈进的国度来说,法律是司法机构和法官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但是中国传统上又是一个“礼俗”社会,法律不可能成为解决所有纠纷的“灵丹妙药”,法律以外的因素如道德、情理也是司法过程所不可忽略的。法官的判决必须考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问题,而不应为了追求一个法律价值而不顾其他的社会价值。
肖扬在10月10日耶鲁大学发表题为“中国司法:挑战与改革”演讲时,做出了上述表述。
肖扬指出,判决不仅是单纯的法律责任的判断,更重要的,它是一个可能造成一系列社会影响的司法决策。为此,中国司法机构提出了“审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问题。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实践中二者经常不一致,简单地援引法律条文进行判决不一定得到社会的认同。因此,对正义执著追求的“理想主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让位于解决纠纷的“现实主义”。法官的判决必须考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问题,而不应为了追求一个法律价值而不顾其他的社会价值。法官在司法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权衡利弊得失,在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寻求有机的平衡。
肖扬指出,经过20多年的建设,目前中国法官的整体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审判能力不断提高,司法经验不断丰富。但是毋庸讳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法官的整体素质还难以完全满足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的需要。为此,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法官职业化”的目标,希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职业水平的、专业化的法官队伍。这个目标当然不是短时间就能实现的,但是现在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002年,中国开始实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制度。肖扬说,司法考试仅仅是为司法职业化提供了法律素质方面的保障,但“职业化”不仅仅是“专业化”。一名称职的法官,除了需要具备法律基本素质,还要有高度的司法职业道德。“无知者不能当法官,无能者不能当法官,无德者同样也不能当法官”。法官不仅应该是一个精通法律者,而且应该是一个德高望重者。(颜茂昆)
※相关报道:肖扬:消除司法机构的官僚作风
(责任编辑:熊红祥)
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4-10/13/content_2083888.htm
最高法院长王胜俊:群众感觉应作为是否判死刑依据之一
新华时政 2008年04月11日 07:09:22 来源:四川新闻网
最高法院长王胜俊:群众感觉应作为是否判死刑依据之一__新华网...
核心提示: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10日与珠海中院法官会谈。王胜俊提出,要继续贯彻“宽严相济”的审判政策,对待判不判死刑的问题,“要以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感觉为依据”,以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
昨日(10日)下午,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来到珠海法院视察。在与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的会谈中,王胜俊指出,要继续贯彻好“宽严相济”的审判政策,用好“严”的一面。“现在是刑事犯罪的高发期,该重判的必须重判。”判不判死刑应该有三个依据,其中之一就是要把“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感觉”作为依据。
在和珠海中级人民法院法官们的会谈中,王胜俊指出,今后的法院工作要在三个方面下工夫:其一是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其二是要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上下工夫;其三是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上下工夫。
在谈到第二点时王胜俊特别指出,首先是要继续贯彻“宽严相济”的审判政策,用好“严”的一面,“现在是刑事犯罪的多发期,该重判的必须重判。”对待判不判死刑的问题,王胜俊谈到三个依据。“一是要以法律的规定为依据;二是要以治安总体状况为依据;三是要以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感觉为依据。”
王胜俊特别解释,“有些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还要把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感觉’作为依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同时王胜俊也指出,对于确实有从轻情节的,也要敢于从轻判处,“要全面理解,真正认识‘宽严相济’。”
王胜俊还指出,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就要继续加强法院的执行工作。“有人说国外的法院执行率也很低,30%、50%、70%之说的都有,但是我们不能跟老百姓说这些。判决了就必须执行,中国老百姓对司法的要求有自己的特点!”(来源:南方都市报)
王胜俊要求法院要更加主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王胜俊:对违法违纪的法官,要坚决查处
最高法院新院长王胜俊:不辜负党和人民殷切希望
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4/11/content_7956341.htm
陈杰人:群众感觉作死刑判决依据并非民意审判
新浪时间2008年04月11日13:54 浙江在线
陈杰人:群众感觉作死刑判决依据并非民意审判__新浪网
作者:陈杰人
4月10日下午,新任最高法院院长王胜俊在与珠海市中院法官座谈时提到了当前人们较为密切关注的死刑问题。王胜俊说,对待判不判死刑的问题要考虑三个依据。“一是要以法律的规定为依据;二是要以治安总体状况为依据;三是要以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感觉为依据。”
笔者对这段话的理解是,第一个依据,讲明了死刑判决必须依法行事,包括对事实和证据的把握,对程序的严格遵守,对罪刑法定原则和慎杀政策的坚决贯彻执行等;第二个依据,是讲死刑判决的打击犯罪和社会预防的作用,强调了死刑的功利性;第三个依据,则是很新的提法,它的实质意义在于司法的民主特别是死刑的谨慎使用。
也许有人会认为,司法的最高境界是司法独立,包括独立于其他国家机关和任何个人,因此,司法不应被民意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人可能不会赞同王胜俊的前述提法——如果群众的感觉能影响死刑的判决,那岂不是将司法判决变成了民意审判?一些人会这么质疑。
前述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它忽略了死刑作为刑罚中的一种特殊方式,必须严格贯彻慎杀、少杀这一原则。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在这里澄清一些看法。
首先,将群众的感觉作为判决死刑的依据,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宏观上,社会治安的好坏状况左右着群众的安全感,而群众的安全感高低,则又决定着群众对重典和轻典的心理依赖趋向。具体到死刑问题上,如果社会治安状况很差,群众自然而然会要求多判死刑以震慑犯罪。这在历来重刑、死刑的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很鲜明的体现。在微观上,具体到个案而言,人民群众认为是否应当判处某个被告人死刑,也会有强烈要求判处和强烈要求保命两种趋势。因此,认识人民群众对死刑判决的影响能力,必须全面看待,切忌单纯地认为群众的感觉就会促成死刑的增加。
其次,将群众的感觉作为判决死刑的依据,实际上巧妙地借鉴了英美法系大陪审团制度的精华。在英美法系,一个人的罪与非罪,不是由法官来判定,而是由一个从普通民众中抽选出来的陪审团来决定,陪审团决定的依据,就是在庭审过程中所看到的控辩双方的展示,他们凭内心的公平和是非观念来认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将群众的感觉作为死刑判决的依据,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死刑适用过程中的民主。过去多年来的一些死刑冤案已经充分表明,很多冤案,恰恰就是司法专横和程序不公正的结果。如果让人民群众根据自由心正原则去判定,那些被冤杀的人或许完全不会被判有罪。因此,认真对待民意,特别是在侦查、起诉、判决、核准和执行等各环节都重视民意的反映,有助于司法机构全面了解案情,尽量排除各种疑窦,严格做到慎杀。
第三,将群众的感觉作为死刑判决的依据,不是脱离法律规定的实体条件和程序要求实行民意审判,而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更加谨慎地把握死刑的审判标准,做到疑罪从无,宽严相济。在这方面,司法官必须审慎把握两个方面:一是不能仅仅以民愤过大作为死刑判决的前提,要懂得认清不理性的民愤、基于误导的民愤和理性的民愤;二是在民意严重被告人的犯罪事实等相关问题时,司法机构要秉着认真负责的精神,努力调查真相,排除疑点,竭力避免错杀。
理清了前述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将人民群众的感觉作为死刑判决的依据,这一观念并非孤立地陷司法于民意审判阴影之中,而是在充分依照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认可普通人的内心善良和正义感,并依据这些最直接的判决来评价死刑判决的合理性。
它的结果,一是让法官深刻理解死刑的审慎适用原则,二是迫使整个刑事诉讼程序更加严格、更加合理、更加依法;三是加强人民群众对死刑判决的监督力度,避免错案冤案的发生;四是充分发挥死刑的社会功能。如此以来,死刑的适用,既不会因为被非理性的民愤左右而失控或者滥用,也不会因为民意的矛盾而难以断决。
来源:http://news.sina.com.cn/pl/2008-04-11/1354153379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