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剃刀一样的目光

火烧 2010-08-2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周扬晚年与毛泽东晚年对比,探讨其目光犀利与政治警觉,反思文化与政治的复杂关系,揭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时代困境。

没有什么新书可看,又抄起一本老《读书》。看一看,是1996年第4期翻看几页,看到了《周扬的目光》,就看起来。

之所以感兴趣,就在于:周扬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作者是文化部长王蒙。他叙述道:1983年岁末,周扬在粤期间跌了一跤,已经产生了脑血管障碍,作者去看望老领导,正好另一位叫屠珍的也在。周扬傻傻地笑,好多话是说不清的了。“我和屠珍便尽量说一些轻松的话,安慰之。

只是在告辞的时候,屠珍同志问起我即将在京西宾馆召开的一次文艺方面的座谈会。还没有容我回答,我发现周扬的眼睛一亮,‘什么会?’他问,他的口齿不再含糊,他的语言再无障碍,他的笑容也不再随意平和,他的目光如电。他恢复了严肃精明乃至是有点厉害的审视与警惕的表情。

于是我们哈哈大笑,劝老人家养病要紧,不必再操劳这些事情,这些事情自有年轻的同志去处理。  

他似乎略略犹豫了一下,然后‘认输’,向命运低头,重新‘傻笑’起来”。

后来作者有记述了一些故事,说周扬当领导,到后来是吃力不讨好的了。又一次,周扬甚至因不被人理解,在大会主席台上“流出了眼泪。实实在在的眼泪,不是眼睛湿润闪光之类。”没有哪个艺术家认为他也是艺术家;而“真正的政治家又说不定觉得他晚年太宽容”。

暂且不表周扬。这倒让我想起,毛泽东晚年的悲哀。那时,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呢?毛泽东写“诉衷情”词一首给周恩来: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当人民为了共产主义牺牲了数千万,一些人从世俗角度却“嗤之以鼻”,这会让牺牲了自己六位亲人的毛泽东怎么想?难道他对官僚资产阶级复辟保持高度警觉是“过分”的吗?

“民主革命经过了长期艰苦的道路,从鸦片战争算起,到一九四九年,有一百零九年,中间犯了许多错误,到七大才一致起来。转入社会主义革命,很多人没有精神准备,很多人不是为社会主义而参加我们队伍的。有些人为了个人目的,为了发财,分土地,为了逃命,逃命的人不一定都是共产主义者。总是要变的,现在正在变化,到了一定时期又要变化。像细胞分裂一样,不断变化。要抓紧干部的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这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自留地是个人所有制的尾巴,并不危险。不懂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些道理,就会死人的。”(见毛泽东同中共浙江省委负责人和浙江调查组负责人谈话记录, 1961年2月8日 )

毛泽东在1964年10月修改陈伯达的一个讲话稿上加写的一段话:“凡办事,要看得到,抓得起。要有这两种能力。凡办事,首先要看得到。如果那件事连看都没有看到,当然谈不到抓的问题。有许多人,对于当前已经出现了苗头,甚至大量出现了的事实,缺乏看到的能力(感觉和理解),当然谈不到抓起来做的问题。至于抓得起,是指抓全局,更需要有一种大的能力,普通叫做有魄力。有些人对于某些事,不是没有看到,甚至著书立说,长篇大论。至于做,他就抓不起来了,或者抓了片断面,忘了全面。说到抓,既要抓得起,又要抓得对,又要抓得紧。抓不起,等于不抓。抓不对,就要坏事。抓得不紧,也等于不抓。看也有看得对不对的问题。看得不对,等于不看,或者还要坏。”  

周恩来说:“据我多年观察,……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伯承同志则是‘举轻若重’。”毛泽东曾经认为周恩来也是举轻若重。这是因为恩来、伯承知道政治事件的“严重性”。

 王蒙 先生对周扬既有些怜悯,又有一些不以为然,甚至把领导对自己的照顾也写出了。足见“可惜”是真诚的。不知到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先生是否有些悔意或新意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