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内蒙古,相约去诉说思念的情

火烧 2009-10-08 00:00:00 文艺新生 1027
深入内蒙古,体验蒙餐文化,感受草原风情。在巴音浩日娲酒店品尝传统羊背子,聆听马头琴,欣赏民族歌舞,领略内蒙古独特的饮食与民俗文化。

内蒙古,相约去诉说思念的情

——在“巴音浩日娲”吃蒙餐记

郭春孚

我每天上班都需要走2小时左右,这是指不堵车的情况下;可是,乘飞机从北京到呼和浩特只需要50分钟,像串门子一样方便。

9月27日20时许,飞机准时降落在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这是灯火刚刚点亮北国青城的时刻。尽管夜幕将城市遮掩,但辉煌的灯火将这座曾经称为“归化”的塞外名城映照得像神话中的天市,流光溢彩的宽阔街道车水马龙,林立的高楼显现着现代气派……没有来过呼和浩特的人,初次置身于其中,一定会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甚至会怀疑飞机在准确的时间错误地降落在了不该降落的地方。但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提起内蒙古,人们的脑海里常常浮现出的是辽阔的草原、茫茫的林海、空旷的戈壁、无垠的沙漠、奔腾的马群、肥硕的牛羊、蜿蜒的驼队、剽悍的牧人、白色的毡包……因为烙印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逐水草而居”的落后状态。如今,当你走进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大草原,你会发现一切早已超出想象。

中国人每消费2杯牛奶,就有一杯来自内蒙古;北京的10个灯泡中有7个是内蒙古的电点亮的;鄂尔多斯每百户拥有私家车17辆,这个数字超过了北京……这些实实在在而又令人吃惊的数字,让人们对内蒙古刮目相看。

9月28日中午,北京专家团的成员,在内蒙古人事厅副厅长王顺、办公室主任翟瑛珺以及人事厅的几位同志的陪同下,来到巴音浩日娲大酒店用餐。“巴音浩日娲”是蒙语,据服务员说,意为富饶浩大的宇宙。巴音浩日娲大酒店以及各类富有民族特色的饭店和企业,是内蒙古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内蒙古人事厅特意安排我们来这里吃蒙餐,感受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来内蒙古走一趟,应该接受极具特色的蒙古族饮食文化的熏陶,可以说这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

在上羊背子的时候,进来3位马头琴手和一群男女歌手,马头琴手一排面向南坐在中间,男女歌手分列站在东西两边。他们都穿着蒙古族服装,显得英姿焕发。一位蒙古族小伙子推着古老的木制推车走进来时,热情奔放的马头琴声响起,男女歌手喊起号令,尽管我们听不懂,却被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所震撼。带着相机的《中华儿女》杂志执行主编余玮赶紧拍照,我看见他的手微微有点颤抖。他不是害怕,而是激动综合反映症的表现。

羊背子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佳肴,蒙语称为“乌查” 或“秀斯”。羊背子有着悠久历史,相传成吉思汗鼎定天下,曾设“乌查”大宴功臣。民间庆寿、婚嫁、佳节、接待贵宾、祭祀时常设此宴。羊背子的做法和吃法都很讲究。

羊背子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一般是选肥绵羊胴体,从腰窝往前数第四根肋骨处割断腰脊椎骨,把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把后面部分的肋骨分别展开,去腿骨留尾成五叉型,把前面部分按骨节分开压在五叉下,然后连头带尾入锅,添加凉水,开始煮肉。切忌在热水中下肉,因为这样会使煮出来的羊肉呈粉红色,很难看,也不好吃。待锅开后,加入小许盐。煮肉时要把握好火候,约过40分钟,趁羊肉刚熟就出锅,这样肉质脆嫩,味道鲜美;如果过了火候,羊肉则变老,口感不适,非得再回锅煮烂食用。肉出锅时,在大盘上先摆四肢、羊背颈胛,再将羊头放到羊背上,似羊的爬卧姿势。羊背子上席后,为表达礼节,首先要由宴席上的最长者或最尊贵的客人用蒙古刀在羊背上划一个十字形,然后主人用刀从肥厚的羊尾巴上,划下一条10厘米左右的肥油,放在客人的右手掌上,请客人将此油吸入腹中,不得在口中咀嚼,并饮酒润喉。随后,其他人才能吃。切不可贸然先动手,否则就会被认为你不懂礼仪,甚至是对长者和主人的不尊。吃羊背子时,客人可以各取所需,也可以由厨师将肉切好端到餐桌上,然后大家再尽兴品尝。

王顺副厅长走到推车前,动了第一刀。之后,推车手又将羊背子推回去,待厨师将羊肉切好后入盘端了上来。

伴随着《祝酒歌》深情、热烈、欢畅、动人的旋律,女歌手为客人敬酒。《万马奔腾》描绘了内蒙古的壮阔建设图景,激昂的、有力的、雄壮的旋律将人们带向了千里草原,传导进人们的心底,膘肥体壮的马群向着地平线飞奔,隆隆的马蹄声击打着大地,也撞击着耳膜……我似乎回到了牧马的少年时代,骑在红骏马的背上踏上回家的路。

宴席上还可以点歌,我点了一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献给在坐的专家和领导,献给我已经长眠在地下的父亲和日夜思念却很久未见的母亲以及所有的亲人和朋友,献给伟大的内蒙古各族人民。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
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
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如今终于见到了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
找到回家的路

父亲的草原

母亲的河
虽然己经不能用
不能用母语来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伤
我的欢乐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母亲的河

父亲的草原

母亲的河
虽然己经不能用
不能用母语来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伤
我的欢乐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
母亲的河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
母亲的河
母亲的河

这首歌是由一位女歌手演唱的,她唱得很好,但我最爱听蒙古族歌唱家布仁巴雅尔演唱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一位男歌手走过来将一条蓝色哈达挂在了我的脖子上,还教我喝酒时如何用指头沾上酒敬天敬地。尽管我不胜酒力,但还是在他和女歌手的盛情劝说下将一银碗白酒喝了。哈达有蓝色和白色两种,蓝色哈达象征吉祥无边的蓝天,白色哈达象征吉祥笼罩的白云。

《蒙古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夜色美》、《苍天般的阿拉善》、《蒙古高原》、《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草原凤凰》等都是我喜爱听的蒙古族歌曲。珍藏在我心底的、广泛流传的、非常好听的蒙古族歌曲数也数不完,由此可见这个民族巨大的创造力。

在巴音浩日娲大酒店工作的这些能歌善舞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个个都是文艺人才。在广袤的草原上,一些未受过正规培训的蒙古族姑娘和小伙子,唱出的歌声没有雕刻的痕迹,与浪漫、野性、奇妙、深厚、热烈、空旷的草原神韵更加贴切。对这些像星星一样散布在草原、戈壁、沙海的天然“文艺奇才”,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注意,适时发现、重点培养、大胆使用、大力推出。

马头琴是蒙古族民间的拉弦乐器,蒙语称为“绰尔”。有梯形的琴身和用马头装饰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琴身木制,长约1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马皮蒙面。声音圆润,低回婉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个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此得名。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12世纪鞑靼人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时期用于宫廷乐队。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则叫做“潮尔”。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叫法。除内蒙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流行使用马头琴演奏。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的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喜爱的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图卜硕尔等弹拨乐器,而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成为蒙古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显然,拉弦乐器比弹拨乐器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更大的艺术价值,所以火必思逐渐衰退,被马头琴取代,马头琴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

至今蒙古国的西部还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早期,马头琴的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还有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据考证,马头琴大约得名于19世纪末到20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到18世纪初,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马头琴琴体的革新,马头琴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涌现出不少民间说唱演奏家。当时,还有很多种流行乐器,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

元朝时期,随着宫廷财富的大量积聚,宫廷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有了专门承担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逐渐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元代的蒙古族乐器,总体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还产生了纯器乐曲,诸如《海青拿天鹅》《白翎雀》等,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

成吉思汗西征的时期,大规模移民,将包括马头琴在内的蒙古文化传到了欧洲,从此俄罗斯也有了马头琴,并受到人们的欢迎,直到今天。

有人曾经说过,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曲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听了巴音浩日娲大酒店乐队的演奏,更加觉得这句话讲的十分贴切。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在人们的耳边奏响时,你跟随着那激情的旋律闭目冥思,草原上的一切都在伴随着音符跃动,草滩,马群,牧羊,炊烟,河流,远山,勒勒车,蒙古包,马奶酒,手扒肉,烤全羊,野狼,雄鹰……

说起内蒙古的饮食文化,不能忘了手扒肉。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手扒肉是红食中的一种,蒙语称其为“布和力麻哈”,是蒙古族、鄂温克、达翰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风味食品,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羊、牛、马、骆驼等牲畜及狍兽类的肉均可烹制手扒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扒肉多指羊肉而言。手扒肉鲜而不膻,肥而不腻,越吃越香,回味无穷。

手扒肉的制作和吃法别具一格。通常选用膘肥肉嫩的小口羊一只,先拔去胸口部的毛,后用刀割开二寸左右的直口,将手顺口伸入胸腔内,摸着大动脉将其掐断,使羊血都流聚在胸腔和腹腔内。这种杀羊的方法被称为“陶心法”,优于“抹脖杀羊法”,即羊血除了流散在腔内一部分外,还有少部分浸在肉里,使羊肉增色,煮出来味道鲜美,易于消化,而羊体干净无损。然后剥去皮,切除头蹄,除净内脏和腔血,切除腹部软肉。并按羊的关节,将全羊带骨制成数十块,放入不加盐和其他佐料的白水锅内,用大火保持原汁原味。待锅开后,用勺子上下扬汤,有血沫浮出,要将其撇出锅外。适当控制火候,只要肉已变色,一般用刀割开,肉里微有血丝即捞出,装盘上席,这叫开锅肉。这种做法肉香味美,鲜嫩异常,富有营养。如果能选用在沙漠草场上放牧,经常吃野韭、沙葱等针状草,而不是吃含水份大的阔叶草长大的小羯羊制作,则肉质更好,肉味更鲜美。

食用手扒肉时,大家围坐一起,不用筷子,一手握刀,一手拿肉,用蒙古刀剥、刮、剔、手扒着吃。牧民十分珍惜劳动成果,因此一定要把骨头上的肉刮下吃净。羊的后座部位有胛骨,牧民把胛骨上的肉称为“掀板肉”。上手扒肉的时候,主人特意将“掀板”放在最上面。知晓这一习俗的人是绝不会随意动“掀板”的。倘若有哪位客人拿起“掀板肉”独自享用的话,陪客的人就会婉转而善意地提醒。当然,豁达、好客的主人是不会责怪的。中国有句古话“不知不为过”。牧民认为胛骨上的肉是最珍贵的,因此要大家共同分享。“掀板肉”一般是由年长者或主人指定最尊贵的客人为大家分食。为表示谢意,分肉的人先自饮一杯酒。分肉是有讲究的,无论有多少人,每个人都应分得一份,不能多一份,也不可少一份,否则就被视为不吉利。分到肉的人要起身双手接,并自饮一杯酒,以表示感谢。等此肉分完后,分肉的人要将胛骨上残留的肉丝,用蒙古刀刮下吃净。然后,用左手掌着胛骨,胛骨上放一杯酒,依次向在坐的人敬酒,以感谢大家享受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敬完酒后,要把胛骨置于所在房子的高处。至于羊的小腿骨、脖子肉、下颌等,均由在场的晚辈们分享。
    一切仪式、所有礼节进行完毕后,就开始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祝酒歌不断,充分体现出蒙古族朴实、大方、好客、粗犷、豪爽、善良的独特气质。

如果是在城市的餐厅、饭店,还可用芝麻酱、香油、韭菜花、辣椒油、腐乳汁、青酱油、味精等制成调料,装入碗里,割肉蘸调料而食。这种将草原和城市结合起来的手扒肉的食法也颇具风味。

手扒肉是一种增力减肥食品,多吃也不会长胖,内蒙古的女孩子都很喜欢吃手扒肉,但她们个个都长得十分苗条。蒙古族的中年妇女发胖的较多,那不是因为多吃了手扒肉,而是因为猪肉吃多了。

用手扒肉款待远方客人,在内蒙古已成为一种定规。到内蒙古观光旅游不吃一顿手扒肉,就不算来过大草原;牧民不用手扒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意。

烤全羊是蒙古族的餐中之尊,形、色、味、形俱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是蒙古族肉食中最讲究烹调技艺、最能体现蒙古族饮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上乘大菜,只有在隆重的宴会或祭奠时才能品尝到。

烤全羊是在蒙古族传统的火烤羊肉的基础上,逐步改进而成的。烤全羊的制做过程是,选两岁左右的肥绵羯羊一只,在腹部划10厘米左右的口,一只手伸进胸腔中的右心房,将动脉血管掐断,羊因失血过多而死亡,这叫“攥心羊”。攥心羊较之传统的大抹脖宰杀法,干净、利落,表体损伤度小。把血从体内控出后,用水烫去羊毛,除去内脏,将羊体内外用清水洗净,把多种调料洒入腹腔中,外表刷一层糖糊和香油。等经风吹羊体不再往下滴水时,用铁链吊起放入烧好的烤炉内。燃烧的材料,最好是用生长于沙漠上的梭梭柴。这种柴货质地坚硬,烟少火旺,火力后劲足。经过四五个小时的高温吊烤,烤全羊即可出炉了。烤全羊需要18道工序。刚出炉的烤全羊,要经过一番整形和装饰。把羊抬到一个大木盘上,使其前腿趴、后腿弯曲、蹲卧在盘中央,羊的嘴里放几棵绿菜叶,宛然在吃草。在羊脖子上系一条红绸带,以示吉祥隆重。

原始的烤全羊,是将去皮开膛的整羊架于火上烘烤。烧烤时要用杏木疙瘩烧旺的红火,因为其火硬而无烟。用手将白条羊在火上左右翻转,一直烤到表面焦黄,油滴外渗,香味喷发,里外皆熟为止。羊尾全是白花花的肥肉,经烘烤油汁大都渗出,剩下的肉质脆而不糊,油而不腻。烤熟后从架子上卸下,用刀割而食之,既不加油盐,也不加其他酌料。

后来,烤全羊有了一种新做法,即先把洗净的全羊放在淡盐水里或配有调料的料汤中浸泡,然后放入大锅里煮至半熟,再架于火上烧烤。但这种做法失去了原始烤全羊纯天然的香味,其实不能算作地道的烤全羊。因为烤全羊费工费时,所以即使是蒙古族也不常食用,只有贵客临门时,才作为宴客的佳肴予以制作。

在烤全羊上席前,宴桌上通常要上几样奶食品,配几道冷热菜。当客人达到一定兴致时,《祝酒歌》响起,伴随着生动感人的蒙古族歌声,由两名主厨抬着棕红色的烤全羊来到客人面前,顿时香飘大厅,掌声四起,把宴会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主人即兴讲话,向客人表达盛情,之后将烤全羊撤回厨房用刀分解。
    食用烤全羊的程序相当讲究,先上酥脆皮,再上鲜嫩的脂肪肉块,最后才上连着瘦肉的肋骨。这三道菜不可同时上,要根据客人食用的情况慢慢上,并留有余地。但也不可待上道菜见底再上下道菜,否则有失礼节,冷淡了进餐气氛。食用烤全羊,可以佐以合页饼、葱段、酱、醋、蒜末等调味品,使其别有风味。

“全羊席”是以享用烤全羊为主的席面,气氛非常隆重,宾主坐落有序,突出了蒙古族饮膳食俗的礼仪和形式,特别是烤全羊的第一道菜刚上席,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双手捧着洁白的哈达,唱着甜美的《祝酒歌》,用银碗向尊贵的客人敬酒,歌声不停,敬酒不断,宴会始终保持着热烈而隆重的气氛。

“全羊席”是从元代宫廷燕飨继承下来的一种整羊宴,在清代颇受清廷青睐,称为“诈马宴”,常用来招待蒙古王公。清乾隆帝曾大发诗兴,作诗赞美。“诈马”是蒙语“珠马”或“招木”的异译。

据《元史》记载,12世纪时蒙古人“掘地为坎以燎肉”。到了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肉食方法和饮膳都有了很大改进。《朴通事·柳蒸羊》对烤羊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元代有柳蒸羊,于地作炉三尺,周围以火烧,令全通赤,用铁芭盛羊,上用柳枝盖覆土封,以熟为度。”这说明不但制作复杂讲究,而且用专门的地炉来烤。在清代各地蒙古王公府第几乎都用烤全羊招待贵宾,是高规格的礼遇。清初康乾年间,北京“罗王府”(即阿拉善王府)的烤全羊名气最大,蒙古族厨师嘎如迪名满京城。从清末明初到中华民国末期,各地蒙古王府中虽都有烤全羊,但唯有阿拉善王府的烤全羊最有名,因为该王府有一批以胡六十三烤全羊师为首的名厨掌炉。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对蒙古族传统名菜很重视,大力推广烤全羊,如今这道名菜已经为更多的人喜爱。内蒙古财经学院将烤全羊列为蒙餐课烹调技术中的重要内容。

比烤全羊简单的是烤羊腿或烤羊尾,做法与烤全羊相同。烤好的羊腿,肉质焦嫩鲜美,别有一番风味。

吃手扒肉、烤全羊时,如果能够再有马奶酒品尝,感觉会更好。奶酒,蒙语称为“阿日里”,是蒙古族接待上宾的必备佳酿,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礼仪用酒。

据考证,奶酒起源于春秋时期,自汉便有“马逐水草,人仰潼酪”的文字记载,极盛于元代,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已有2000多年,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佳酿。

元朝初期,漠北处于大动乱、大变革时期,蒙古各部落七零八落,部落之间展开较量,各选君主。刚满17岁的铁木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骑上战马,挥旗重建家园。铁木真的妻子在家里一面思念远征的丈夫,一面制作奶食品。有一天,她在烧酸奶时,锅盖上的水珠流到了旁边的碗里,她嗅到特殊的奶香味,一尝味美香甜,还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从此,她反复试验,渐渐地掌握了制酒的工艺,并简单地制作了酒具,亲手酿造。在铁木真做大汗的庆典仪式上,她把自己酿造的奶酒献给丈夫成吉思汗和将士们,大汗和众将士喝了以后,连声叫好。于是,成吉思汗把奶酒封为御膳酒,起名叫“赛林艾日哈”。蒙古族向客人敬献哈达和奶酒时,是对贵客的最高礼仪。

传统的粮食白酒很受人们的喜爱,但它有很大的缺憾,就是饮用过量会伤害身体,轻则头痛、恶心、呕吐,重则昏迷、失明,甚至会危及生命。草原鲜奶杂质少,不含植物纤维,用它酿出的奶酒清香纯静,口味醇和,甲醛含量几乎为零。因此,奶酒饮后不上头,不伤胃,不损肝,无异象,还对人体健康有益。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经常把马奶酒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最好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辽阔的草原上,到处都飘溢着马奶酒的清香。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牧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草原,年年月月都离不开马奶酒。这样,马奶酒礼俗、马奶酒文化便应运而生。

9月27日晚上,内蒙古人事厅办公室主任翟瑛珺、法规处处长连玉平将我们从机场接到内蒙古转业军官培训中心大楼;28日晚上,他俩又不辞劳苦亲自将我们送上飞机。开车的殷师傅长着胖墩墩的中等身材,脸上写满诚实。挥手是告别,也是致敬。

在飞机起飞的时候,我看见青城闪烁的灯光就像星星点灯,尽管夜空是黑的,心灵却如同白昼,在思想的空间,辽阔的草原铺向天际,马头琴声响起,由被誉为“金玉完璧的组合”凤凰传奇组合之一、鄂尔多斯大草原的蒙古族姑娘杨魏玲花演唱的《我和草原有个约定》传来,歌声如同天籁——

总想看看你的笑脸

总想听听你的声音
总想住住你的毡房

总想举举你的酒樽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相约去寻找共同的根
如今踏上这归乡的路

走进了阳光迎来了春

看到你笑脸如此纯真

听到你声音如此动人
住在你毡房如此温暖

尝到你奶酒如此甘醇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想约去祭拜心中的神
如今迈进这回家的门

忍不住热泪激荡的心

我曾在远方把你眺望

我曾在梦乡把你亲近
我曾默默为你祈祷

我曾深深为你牵魂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相约去诉说思念的情
如今依偎在草原的怀抱

就让这约定凝成永恒

噜……噜……
如今依偎在草原的怀抱

就让这约定凝成永恒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