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红衣、戴红帽的女民兵“不爱红装爱武装”!
穿红衣、戴红帽的女民兵“不爱红装爱武装”!
思 恩
国庆60周年庆祝游行方队中,有一个女民兵方队。组成方队的女青年身穿着红色衣裙、头戴着红色贝雷帽,在游行方队中十分显眼。CCTV解释词却使用了毛泽东主席1961年2月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中的“不爱红妆爱武装”这一名言,光天化日之下在全国人及全世界人的面前践踏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你毛泽东说女民兵“不爱红妆”,我偏要让女民兵穿上鲜艳的红装,让人们看到女民兵穿上鲜艳的红装照样“飒爽英姿”。而且还要捎带用你毛泽东“不爱红妆爱武装”的词句挖苦你毛泽东一番!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决策者和组织者胡凃,考虑不周,闹出了这样一个荒唐的无稽之谈!
不仅如此!组织一个女民兵方队参加庆祝游行是一种虚假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民兵组织逐渐变得徒具其名,可谓早已名存实亡。现在的民兵是没有肉体的影子,平时既没有组织,也没有武器,也不进行训练,更不进行实弹打靶;和毛泽东时代的民兵有组织,有武器,经常训练,进行实弹打靶,因而有相当的战斗能力的“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民兵,已不可同日而语。
再说了,民兵有男有女,国庆节只组织一个女民兵方队参加庆祝游行,而不组织一个男民兵方队参加庆祝游行,少了男民兵这半边天,既不公平,也不合理。
中国民兵诞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十年内战)时期,是工农红军的得力助手。中国民兵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协助八路军、新四军抗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民兵发展成熟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中,民兵是支援前线大军中的骨干力量。中国民兵完善组织建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毛泽东主席“大办民兵师”的号召下,民兵组织不仅有一夽完善的规章制度,而且建制齐全,有2.2亿人,有武器装备,经常进行训练,搞实弹射击,有一定的战斗力,被外国人称为“准军事力量”;在抢险救灾等场合中,都能看到民兵的身影;《海岛女民兵》(电影《海霞》的蓝本,原型人物为优秀女民兵汪月霞,经文学艺术加工而成),记述了我国浙江沿海洞头岛上的民兵协助人民解放军守卫海岛的事迹(优秀女民兵汪月霞先进事迹见附录);毛主席在世时,每年国庆游行,都由“首都民兵师”代表全国民兵参加游行,接受毛主席的检阅;……。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民兵组织随着分田到户的单干的出现,随着公有制被彻底破坏,民兵组织也彻底破坏了;城市民兵组织随着公有制企业卖给私人而变为私有制企业,民兵组织在这些企业里彻底消失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组织一个女民兵方队参加庆祝游行,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顶多只有一点点象征性的意义了!——表示中国曾经存在过女民兵,仅此而已!
因此,在当今的中国,民兵组织已经是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民兵已经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美好记忆!民兵组织的衰落,民兵的消失,是中国社会不再需要民兵组织和民兵,还是政策偏离正确轨道而产生的失误,让实践的历史事实去作检验结论吧!
附录:优秀女民兵汪月霞的主要事迹
今天,汪月霞已是73岁的老婆婆,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却是“飒爽英姿五尺枪,不爱红妆爱武装”闻名全国的传奇女子。
曙光初照演兵场
今天,五岛相连工程使我们很快就可以到达东海之中的洞头县,当我们不仅去洞头旅游并还去投资房地产时,也许我们不甚了解,60年前的洞头是怎样的状况。
1949年9月23日,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周,乐清柳市的一个旧宅里,正在召开战前动员会,传达陈毅命令,部署解放浙闽沿海岛屿工作。时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张爱萍和21军军长滕海清等分别讲话。
10月7日晚,21军第63师在北起温州、南至福州的百里海岸线上发起进攻,解放洞头等海岛的战斗打响。9日凌晨188团攻占洞头,全歼守敌2000余人,洞头解放了……
但洞头并未就此进入太平时代,截至1952年,这里曾发生过3次得而复失的拉锯战。1950年7月的一次,2000多人敌军包围攻占洞头,致我守军一位营长及38位战士牺牲……直到1952年1月的那次战斗,才第3次解放了洞头。
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前10来年,温州沿海一带多次遭受敌特袭扰,酿成血案,百岛洞头成为军事斗争十分尖锐复杂的东海海防前线。从而有了1953年底的朱德,1957年初的彭德怀、徐向前等三位元帅对温州的视察。
为建设巩固海防前线,1958年9月毛主席发表谈话: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海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
在领袖号召下,到1958年底我国民兵从原先的4000万发展到2.2亿,“军民联防,共筑海疆”、“保卫海防、建设家乡”成为那个年代东南沿海军民的共同心声。
在“大办民兵师”的时代热潮中,一支支英武的女民兵出现在了练兵场上,她们以种种感人的事迹谱写着新中国的《木兰辞》,于是有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浪漫诗篇《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东南沿海温州的洞头岛,汪月霞——这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横空出世。
在许多女子都离不开美白霜、离不开钟点工的今天,追求美白的女子恐怕很难想象当年女民兵“曙光初照演兵场”的生活。
荣辱英雄渔家女
汪月霞1937年出生于洞头鸽尾礁渔民家庭。在敌我多次争夺的背景下,解放初期的洞头是个国民党部队、土匪、渔霸横行的地方,岛上百姓苦不堪言。1951年,因父亲中风久卧病榻、家中5口生计无着,母亲把年方14岁的长女汪月霞叫到跟前,说把她嫁出去了,丈夫是桐桥村渔民郑怀道,大她十几岁。
渔民的女儿天生的坚毅刚强,贫苦的家境使汪月霞本能地向往翻身解放。因此在1952年1月第3次解放洞头时,汪月霞与桐桥村的穷苦姐妹就勇敢地参加到了后勤支前中去,她们烧水送水、护理伤员,也目睹了几十位年轻战士的流血牺牲……
为保卫胜利果实,1953年北沙成立武装工作队,1955年在人武部和部队发动组织下,北沙乡成立了民兵连,桐桥村这个排中就有许多女战士,汪月霞成为女战士中最活跃积极的一员,她组织姐妹们为部队洗衣、种地、养猪……还参与到国防施工建设的后勤工作中。1958年在“大办民兵师”的号召下,以汪月霞为排长的女子民兵排正式成立,她们进入了参加渔业生产,和与部队联防、联训、联欢的新阶段。
汪月霞带领女子民兵排解放思想,破除“女人下海要翻船”的迷信旧俗,组建了“红旗十姐妹”、“海带十姐妹”等渔业生产先进班组,女子民兵排还以剪下发辫做绳子送给部队养海带的感人事迹扬名南京军区。1959年5月,海上大风交通中断,在虎头屿国防施工的战士断水多日,汪月霞当机立断带着几名男女民兵,划着小舢板,冒险给荒岛上的战士送水……她们的勇气和胆量令人刮目相看。
1960年4月23日,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汪月霞被推荐参加大会,并在会上做军民联防的典型发言。26日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民兵代表(16名)并与大家合影,汪月霞幸运地被安排在了第一排。万万想不到的是同在一排的毛主席侧过头来风趣地对她说:“我到你那儿当个民兵要不要哇?”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至今还响在汪月霞的耳畔。会后,国防部奉毛主席的命令赠送给她一支最新型半自动步枪和10发子弹,这枪部队都还未装备。
这是她一生最难忘的日子,被荣誉与使命所激励的汪月霞回来时特地去南京军区,提出了建立女子民兵连的设想,在军区首长支持下,1960年6月,由120名海岛姑娘组成的“北沙女子民兵连”(后称“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成立,汪月霞为连长,陈玉兰为指导员。
从此,汪月霞进入了她一生中最繁忙、最辛劳、也是最有成就的时期。
从没读过书的她一边上夜校苦学文化,一边与陈玉兰一起为组建女子民兵连奔走。
她们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困难: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没有任何报酬的民兵身份、必须打鱼卖鱼才有收入,但23岁的汪月霞和她带领的海岛姑娘们克服种种困难,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毅力和牺牲精神,取得了令人称奇的业绩。1962年6月,在敌特上岛袭扰的形势下,她们配合驻岛某部六连抢修战壕4500米、掩体51个,并连续18个昼夜坚守阵地……
她们又是训练,又是国防施工,又是政治文化学习,又是军民共建……1965年驻岛某部六连被国防部命名为“军民联防模范连”,某部六连和女子民兵连的事迹登上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浙江日报》,成为全军榜样,荣获集体一等功。作为中国女民兵的优秀代表,神枪手汪月霞还曾给国外元首作过射击表演,她们的传奇故事被写成长篇小说,拍成电影《海霞》。
此间,汪月霞付出的代价、做出的牺牲是巨大的,她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到了军民共建上,作为一名渔民的妻子,她没时间陪丈夫去打鱼,甚至连丈夫打来的鱼她也没去腌晒、没拿去卖。好在身为桐桥村大队长的郑怀道虽有怨言,却也默默地忍受了,并支持她走了过来。(摘自百度《海岛女民兵》)
2009-10-5~6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