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还在享用毛泽东时代的遗产
中国农村,还在享用毛泽东时代的遗产
在我的记忆中,夏天家乡的“双抢”季节,将一辈子留在脑海里。尤其是“双抢”后半阶段——栽插晚稻,更是让我回想起往日的时光。“上游水库来水了”,一直是我们村过去和将来,在乡亲们中最为熟悉的话语。因为这座兴建于毛主席时代的上游水库还一直在养活全村人,包括许多乡镇的老百姓,在父老乡亲的眼里,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我只是听到父辈们讲,他们那个时候是怎样听从毛主席和公社的号召,与全县人民共奋斗、齐努力地把那座距离家乡百里远的上游水库建好,而且从此惠及了百里下游的我们龙口村,以及将来村里的子孙后代。我也一直没有机会去参观这座五六十年代建造的大水库。在我的模糊记忆中,只是经常回味大伯给我讲的,“嗨,好大,好大,它坝上都可以并排建两三栋房子”。(据资料: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40平方公里,总库容1.83亿立米,兴利库容1.16亿立米。原设计灌溉面积16.8万亩。工程于1958年10月动工兴建,1960年枢纽工程基本建成并开始蓄水运行。)现在,我好难想象,当时父辈们是怎样听从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在当时落后条件下去建造这样一个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水利工程。
我的家乡是江西高安,属宜春地级管辖,是江西很出名的一个农业大县、全国最早商品粮基地,自古就有“农业上县”之称。近年来,也一直是江西产粮食、卖粮食最多的一个县级市。我的老家是高安石脑镇的一个农村,我们村紧紧毗邻320国道,应该是有很好的交通区位优势。我们村属于南方典型的人多田地少村庄。以前主要是靠种水稻和棉花,后来由于国家不收爱国棉,所以乡亲们都改为种辣椒和花生。而每年的早稻和晚稻种植则是乡亲们的“四季歌”,不能落下的。因为这是关系到农业自给自足的生存问题。由于江西固有的丘陵地势原因,我们村农作物灌溉基本上靠天吃饭,没有很好的自然灌溉条件。早稻育秧栽插还好,因为春季南方下雨多,基本上能够种下去。而到了夏天就不行了,每年即使不干旱,晚稻都是难以栽插下去的。如果我们村不种晚稻,那真难以想象乡亲们的生存。因为,日常生活中,农村基本上是吃晚米,早米则常用来卖掉换点农资费用、或者让子女交到学校里吃(我记得读中学的时候,同学们都抱怨整天吃早米饭)。因此,晚稻种植是村里最重要的事情。而晚稻的栽插灌溉就成了关键问题。所以,前面所讲的“上游水库来水”,则是保全我们村晚稻种植的唯一生命线。每年“双抢”早稻收完后,乡亲们都在关心远在百里之外的上游水库什么时候来水。因为这时候的水比生命都还宝贵。我记得以前,经常看到村民们为了放水灌溉而打架伤人。这也是自集体解散之后发生的令人悲伤的事情。
幸好,如果没有五六十年代,我们党和毛主席时代的农业方针和决策,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为什么会修建那样一个伟大的“上游水库”,而且能够惠及方圆百里的农业灌溉,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和战略,这是怎样的一个造福子孙的民生工程。经常听母亲说,如果没有上游水库,全村人都会饿死。的确是这样的。而现在,通过相关信息了解到,这座已经庇荫我们村近五十年的百里之遥的上游水库,已成了病险水库。地方政府已在不断固险,恢复它的功能。
是啊,这座水库对我们村太重要了,没有它,晚稻无法种植,我们村将是不复存在的。看来,我们村还在享用毛主席时代的遗产,而对于大多数已经毁掉了毛主席时代遗产的村庄来说,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只能指望靠天吃饭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