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随想之“庶民的胜利”和信仰的回归
李大钊曾说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意指贫民百姓,劳苦大众的胜利,以区别于贵族精英的胜利。翻阅中国历史,那一段段“辉煌”的记载都是血与火,阴谋与权术的交织,而那“帝王家史”的所谓“正史”尤其如此。
中国历史到1966年的时候,出现了一次“颠覆性”的转折,这就是毛泽东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按照如今精英学者的判定:自太平天国、义和团直到新中国建立是“庶民”暴力形成的阶段,而文革就是庶民暴力全面爆发的阶段。垄断了知识解释权的精英们“悲天悯人”得劝告贵族精英,对“庶民”好一点吧,否则他们的积怨爆发出来会毁了你们。我们“可爱”的知识精英们刻舟求剑的将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定性为“暴动”、“民乱”、“破坏”、“倒退”,他们笔下的庶民们无知、愚昧、可怜而残暴。
如果说贵族精英对于庶民暴动的敌视是出于“文化传承”,那么对于“文革”的敌视则完全出于一种惧怕,这种惧怕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而对于这种力量的惧怕也正是对于贵族精英集团道德底线的最后保证,不是这样吗?
用春秋战国时中国人的思维去衡量宋代的伦理观念是荒谬的,用哥白尼时代人的理解能力和现代人比较是荒谬的,同样道理,拿千百年前的大众觉悟程度衡量如今的人民觉悟更是荒谬绝伦的。贵族精英用他们一成不变的眼光去衡量今非昔比的大众就会出现这种“刻舟求剑”的现象。
毛泽东将这种世界性现象在中国提前上演了。林肯说:有什么的人民就会有什么样的政府。无论是共产主义者、民族主义者,甚至是资产阶级民主派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大众的整体水平决定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能否实现独立自由、富强繁荣。
全民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水平、道德修养,还包括一股奋发图强、吃苦耐劳的精神!
纵观古今中外,无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汉唐之强是忧患意识占据主导,晋宋之弱是享乐意识占据主导。后金在关外饱受严寒却纵横千里,入关后锦衣玉食却成了一群废物。日本人自明治维新就充满了一股全民的拼搏奋进精神,终于一举击溃“世界第八”的北洋水师,自己无一艘战舰沉没,取代庞大的清朝称霸东亚。美国自建国初期就是一群富有冒险精神和创造精神的移民奠定了美国强大的精神基础。
而现在的中国呢?是在图强还是在走向衰亡?说到底:中国若不能高举毛泽东旗帜,中国人若不能继承毛泽东思想,中国就完了!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毛泽东读通了中国历史,也看透了中国人性,中国人不缺聪明才智、不缺刻苦努力、不缺文化底蕴,中国人只缺一个信仰!中国人太聪明了,太现实了,所以中国人一盘散沙,自私和贪婪快将这个古老的民族仅剩的精华吞噬干净了。
毛泽东带给了中国人信仰,所以中国在那短暂的时光中创造了世界震惊的奇迹。可好景不长,毛去世后,整个社会被禁锢的贪欲瞬间爆发,以知识分子为首的“思想解放”者大张旗鼓的呼号“我需要性欲的彻底解放”。好吧,当一个民族在床上和肉欲中丧失了起码的竞争力,这个民族恐怕也就要完了,不但是从肉体上,更是从精神上。
毛泽东用信仰将中华民族奋发精神完全激发出来的时候,它表现出来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不屈、平等强大。文革就是毛泽东信仰的终极体现,也是将这种奋进精神深植到这个民族血脉中的最后一步,但是很可惜,这一切伴随着毛泽东的去世戛然而止。
中华民族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两千年来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大威胁都是军事威胁,外族无不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所同化,而今天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大威胁却是外来文明的威胁。南北朝时陈庆之北伐到了洛阳,回到江南后他感叹说“没想到中华文明的精华还是在北方啊”,但现在呢?恐怕不少中国人对于西方的向往超过对于本土的热爱吧?!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明已经被西方思想撕裂的支离破碎,中国、日本、韩国无不如此。君臣、父子、纲常伦理,在这礼崩乐坏的时代中是难有市场的。而孔子所谓的“仁”对目前的中国人而言颇有矫枉过正之嫌疑。如果是春秋战国战乱不休的时代讲一个“仁”字是有积极意义的,而如今中国人已经被贪欲侵蚀的体无完肤,这时候讲一个“仁”字,对贵族精英是鸦片,对劳苦大众是笑话。
中国在这个时候大张旗鼓的重提儒家思想,我不知道用意何在?
中国人需要一个催人奋进的信仰,需要一个勇武刚强的信仰,需要一个凝聚人心的信仰,需要一个浩然正气的信仰,这又毛泽东思想具备这些条件,只有毛泽东思想具备这种能力,只有毛泽东思想具备这种号召力。
当中国人自己都认为毛泽东那一套不合时宜的时候,对于这个民族的未来我不抱任何希望!钱学森临终所说“丢掉毛泽东思想中国就完了”这句话多么深刻,恐怕只有如钱老那样经历过亡国灭种威胁的人才能体会,而我想当中国再次面临亡国灭种的时候我们也将体会到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但那时候一切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