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路径复杂,中须清晰感知
美路径复杂,中须清晰感知
邱 波
由于将自己的敏感设施对其展示,所以,马伦的中国之行不仅令其本人感到满意,而且更对西媒所一直鼓弄的“中国军事不透明”话题而给出了必要的消解;在对中美军事交流渐复正规而甚感宽慰的同时,却又无法消除笔者对未来的诸多担忧。坦率地说,虽然中美军方都表达了对双方交流的积极期待,但本质意向却存在明显差异;或者更具体点说,中方希望由于双方的军事互信而为自己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稳定环境,而美方的真正意向则由其在中国边境所展开的频繁军演而得到切实验证,也就是将中国当做加以阻遏的围堵对象。事实上,美方就双方军事议题所不断重复的“防止误判”的主旨,则已然给中方设了圈套。
情况很清楚,将“防止误判”确定为双方军事交流的指引方向,实际上已经显示了美方对中美军事互信所持的保留态度;一如世人所感受的,虽然美国与它的很多盟友之间也会在诸多问题上存在争议,但根本不会发生所谓的“误判”事件。正因为中美双方根本没有达到军事互信的程度,而所谓的“防止误判”又具有道义层面的指标性意义,从而也就使美国在中美的各类博弈中始终处于优势情境。坦率而言,如果美国的优势情境只以维系自己的全球领导地位为选项倒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将搞垮最强劲竞争对手来作为自己的基本努力方向,那中国的未来状况就将不容乐观;事实上,美国遏堵中国的意向已到尽人皆知的地步。
“防止误判”是给中国下套
由此也就构成了这样一个实质性问题,即,既然笔者认为搞垮中国是美国的终极战略目标,却缘何又将美方“防止误判”的主旨当成给中国设下的圈套呢?难道“防止误判”的主旨不是维系情势稳定的最佳选择吗?其实,问题的复杂性就在这个方面。众所周知,防范“台独”、“ 疆独”及“藏独”等各种涉及稳定的内政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但恰恰是美国在这些的领域介入而使得“防止误判”成为重大问题。不是吗,在因为马伦访华而令双边军事关系出现一抹亮色之际,奥巴马却又通过会见达赖而使整个情态变得不可捉摸起来;倘使美媒在马伦访华的同时而鼓弄的“呼吁对台军售”的噪声很快得以落实(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研究人士都一致认为,新一波对台军售将不可避免),中国又该怎样应对呢?
根据往昔经历,每当美国总统会见达赖的消息公布和发生前后,中方都会提出“郑重交涉”和“强烈抗议”,但很少采取实质性的报复举措;而一旦新一波的对台军售的情况最终发生,迫不得已情境下的中方就只能作出中断中美军事交流的反应。如果相关情态照此局面下推进,人们就一方面可以体察到美国的战略智慧,而另一方面有能清晰感受到中国外交策略的不够成熟;从某种程度说,美国对双方军事交流以“防止误判”来作为正常进行的基本主旨,实际上已然凸显了美国提前布局的精细和全面,从而令对方找不到化解之道。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也有中国军事专家以“只要不是进攻性武器中国就可以忍受”的主张来应对新一波的对台军售,但笔者认为,进攻性的F16C/D战机的出售将不可避免;或者更具体点说,如果美国的战略趋向是以搞垮中国为依归,那么,局面愈乱愈有利于美国。
分清敌友方为关键
不是吗,如果F16C/D战机被确定为对台军售的范畴,中国除了中断中美军事交流将别无选择;但问题是,中断中美军事交流能达到什么目的呢?中国人必须意识到,由于美国“重返东亚”的基本路径正在产生合乎美国需要的积极效应,不论是高烧不退的南海事态,还是随时发作的东海变局,抑或是无法预料情态演绎的半岛风暴,实际上均存在着擦枪走火的潜在可能;如果中国因为新一波的对台军售而中断中美军事交流,即便是美国从中鼓弄的突发事件的骤然爆发,所谓的国际社会似乎也会很容易地将中国定性为极端事件的始作俑者。情况很清楚,马伦在访华的记者会上就表示过:由于中国以对台军售为由而中断双边军事交流,从而给区域稳定制造障碍;基于地区和平的需要,所以,美方强调了“防止误判”的重要性。
看看,美国的所有表态多么完美无缺啊!坦率地说,笔者有个更大胆的猜想,即便中国不再就F16C/D战机的美台交易而中断中美军事交流,美国还是具有制造新事端的必要条件;比如邀请台方官员访美作官方访问或派遣美方官员赴台作正式访问。世人应该记得,清华大学的阎学通教授曾将中美关系定性为“敌大于友”,由于笔者完全赞同他的这一判定,所以,不论是美国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还是对介入利比亚事态缺乏热情,抑或是美国重兵集结在西太平洋地区,实际上均被笔者解读成为搞垮中国而作出的各种前期准备和部署。
毫无疑问,笔者与阎学通的观点未必能赢得中国官方的认同,但作为研究人士,我们表达自己的担心和关切,却还是颇有实际价值的;事实上,笔者还曾就中美关系“敌大于友”的裁定而阐述过自己独有的应对主张,具体而言,不与美国展开正面对抗,但可通过与美国敌人的密切合作而扰乱美国对中国的围堵和阻遏,也就是,或“围魏救赵”或“釜底抽薪”。
作者为资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