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立场:教育对话》网刊2008年第2期

火烧 2008-06-16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本期《立场:教育对话》网刊聚焦西藏问题与中华民族认同,探讨民族关系与中国历史,强调文化与领土主权的重要性,引发对身份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思考。

各位老师、朋友:
附件是《立场:教育对话》网刊2008年第2期,刊首语及目录如下。欢迎大家来函交流观点,批评指正。
网上阅读请访问:http://edupositions.wordpress.com  (海外)http://positions.blog.edu.cn (中国)如不能访问,可发送电子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我们将全文寄送给您。
此致!


刊首语

三月以来,西藏骚乱、圣火传递、汶川国难,国内外人事天灾接连不断,我们也不由自主地为之而揪心。延误了编辑事务,恳请读者见谅!

随着火炬在世界各国的传递,欧美、日本、韩国、甚至南非等政府、媒体和部分民众对西藏问题的无知、误解、歪曲,及其傲慢粗鄙的反华辱华言论,让国内外的中国人—尤其是对西方的自由、民主口号抱有浪漫幻想的中国人—疑惑、惊异,继而转为愤怒。而海外华人在西藏问题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大是大非中所表现出的空前团结,也让欧美各国的政府、媒体和知识界感到震惊。

西藏问题牵连着跨越一个半世纪的殖民主义、冷战、和全球化等历史,其广度和深度非三言两语能尽其详。但,至关紧要的是,在驳斥所谓"人权"名义下的"民族自决论"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自问: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西藏问题?更大一点,应该如何理解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关系?如果西藏和中国既不是西方的"反面",也不是西方的"想象",它们到底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从文化、从领土的意义上理解和定义"中国"?

本期转载了费孝通、谭其骧和顾颉刚三位先生关于中国各民族迁徙融合、中国历代政权和领土的研究和理解。"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费孝通),"很多少数民族对我们中国历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谭其骧),因此,"中华民族是一个"(顾颉刚),中国"是各族人民包括边区各族所共同缔造的"(谭其骧)。谭先生特别强调,"我们一定要分清楚汉族是汉族,中国是中国,中原王朝是中原王朝,这是不同的概念","我们绝不能把中国看成汉族的中国"。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中国历史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以及互不等同的民族—领土—政权概念,同西方现代的单一民族的国家架构和政治知识体系是格格不入的。同时,西藏问题和中国的统一问题绝不仅仅只是中国内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问题;它不断地返回清末以降一百多年来复杂而沉重的反帝反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地要求我们审视自己同西方的关系、确认自己的身份、并认识自己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位置。

了解自己的历史、现状和位置,是不同文化不同观点相互理解、沟通、争锋和矫正的基点。这一过程中,澄清历史事实和传播相关知识对我们的自我了解、认同和反省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在此转载三位先生的旧文,并附上一个简短的扩展阅读书目,期待引起更多读者对民族历史的重视,为我们理解自己和理解世界开启另一扇大门。

我们同相关出版社联系过转载版权的问题,但未有回音。如见本文,请同我们联系以便协商版权相关事宜。

《立场》编辑小组

2008年6月



2008年第2期 目录

i 刊首语

1 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的历史 谭其骧

11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费孝通

33 中华民族是一个 顾颉刚

40 中国民族史扩展阅读书目

41 浅议"自然—社会"二元对立 – 致芦笙信 王 丹

附:儿童与自然 林芦笙

54 我们需要承受些什么 韦天钰

61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专题征稿启事

63 本刊征稿启事

2008 Issue No. 2  Table of Content

i Preface

1 China in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Territories of Chinese Dynasties

TAN Qixiang

11 The Pattern of Diversity in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FEI Xiaotong

33 Chinese are of One Nation

GU Jiegang

40 A Short Reading List on the Ethnic History of China

41 On the Binary of "Nature/Society" – A Letter to Lusheng

WANG Dan

Appended: Children and the Nature

LIN Lusheng

54 What Do We Need to Endure?

WEI Tianyu

61 Call for Papers: A Special Topic on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V. A. Sukhomlinskii

63 Positions: Dialogues on Education Call for Submissions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