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文明”托起全球新希望
香港《大公报》11月19日评论,题为《中国发展模式各国重视》,作者为资深评论员陈群。文章摘编如下:
十九世纪的欧洲梦今日如何?经典社会主义过高福利与社会整体效率低迷的“大矛盾”考验欧洲;二十世纪的美国梦今日如何?美式资本主义过度自由经济与过度消费、金融失控、虚拟经济等“大失控”断送美国;二十一世纪兴起的中国梦又如何?尽管弊端不少、困难不小,但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综合模式在短短三十年内,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经济第一引擎。它证明了什么?证明了中国梦代表一种新的大文明,证明了中国发展代表世界第一活力,证明了中国模式托起了全球希望。
人类文明天翻地覆
欧洲“大矛盾”、美国“大失控”与中国“大文明”,这三个“大”不仅勾勒出三个世纪的三大发展方式的巨大差异,也体现出三大发展模式与三大文明类型的巨大区别,这就是欧洲“莱茵模式”、美国“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与中国“亚细亚综合模式”在生产方式、发展效率乃至文明类型上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三种人群的差异,即欧洲贵族式慵懒,美国牛仔式狂放与中国农夫式谦勤。欧、美、中的差异可一言以蔽之:大文明差异。
文章说,上述观点,是试图以马克思“大文明史观”审视文明发展,而不是拘泥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公有制与私有制,一党执政与多党竞争,全民直选与层层间选之类的“小文明”思维。
文章认为,从大文明史观考虑发展模式,不难发现对新老模式的比较要注重整体实效,欧洲普遍出现主权债务危机,美国过度消费与虚拟经济遭遇历史性衰退,中国虽然弊端不少,但十三亿人口大国在三十年中能持续飞速发展并保持整体稳定,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从大文明史观审视文明发展,不难感受到当今人类文明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提示我们,大量在二十世纪通行或称为主流的观点、方法与行为,在当今都可能成为过时、守旧、僵化的东西或文明发展的羁绊,因为文明正在天翻地覆。
重新思索社会主义
文章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卡尔-马克思在欧洲率先又成为时尚。路透社文章指出,马克思在1867年写就的巨作《资本论》长时间沉寂后,如今一跃成为畅销书,2008年在德国销售了一千五百本,是2007年销量的三倍,是1990年的一百倍。“甚至连银行家和经理们都开始读《资本论》。”马克思精神复活最先反映在前社会主义国家东德,1989年脱离社会主义阵营后深受贫困和高失业率困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资本主义感到反感。整个欧洲,反资本主义情绪也在逐渐蔓延。近日调查显示,52%的人相信自由市场经济是“不合适的”,43%的人表示比起资本主义,他们宁愿选择社会主义。托马斯说“上学时我们都读过‘资本的罪恶’,马克思说得很对。”莫妮卡说“资本主义不是适合我们的制度。”
反观中国,既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又借鉴市场经济优势,“综合作用”呈现良性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非“资本主义遮羞布”,而是一种实实在在最有希望的道路。
中国带给世界希望
在此次APEC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主席胡锦涛的入场及讲话都博得最热烈掌声,印证秘鲁总统加西亚的话:“中国模式为世界提供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在美国次贷危机遭遇金融动荡之际,中国给世界带来了希望”;印证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话:“几个世纪以来都由欧美主导的世界局面,首次出现了改变。中国人口占世界20%,无论是金融危机、气候变动还是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没有中国参与都无从谈起”。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邀请多位专家评估中国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一位专家指出,“作为世界经济的另外一个火车头,中国保持高速增长将遏制世界经济衰退。”另一位经济学家说:“中国经济计划为其它国家树立了榜样。”香港《大公报》社评说,放任自流的“去规管化经济政策”最终酿成大祸,令资本主义转入新的“再规管时代”,而“主导世界多年的自由主义英美模式将要退位。时代见证了另一历史转折点:西方要进行大改革,由吸收社会主义的方法拯救陷于绝境的自由资本主义”。
中国给世界带来希望,但也有一些资本观不断讥讽、怀疑、诋毁中国,执意以重度色镜放大中国弊病,一些原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治家也以改“姓社”为“姓资”为时尚,实在是一种大文明剧变阵痛期的迷失、近视、僵化与平庸。现在是公正评价、定位中国社会主义的时候了。
“中国模式”的源泉:无剥夺累积
新华社:在华外企应停止对引资政策调整抱怨 | 中国西部开发网
它们为什么不去印度东南亚投资,不是铁哥们?
它们为什么不去非洲投资,不是工资低得多?
它们为什么不在拉美投资,不是美洲人的美洲?
优惠是技术引进的策略,劳动力水平才是利润源泉……
正如《华尔街日报》一篇报道所指出,会计报表显示一个制成品的薪金总额仅为其成本的10%,这是一种误导,因为它们并未包括已购进零部件和公司一般管理费用的全部薪金成本(40—60%:利润的化石-源殖民)。大多数方面,中国主要的竞争优势不是其生产工人(成本通常仅为美国同行的5%:生化
源替代),而是其工程师和工厂经理人(35%或更低:资本有机构成替代)。此外,就像人们根据杉原熏所料,中国企业不仅用受教育的廉价劳动力取代了昂贵的机器,而且取代了高薪的经理人。自我管理的劳动力队伍“也降低了管理成本”,这证明了斯密关于公司官僚式管理的牵强观点。……这个危机深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沃尔玛取代通用汽车公司,成为国家的“工商业样板”。沃尔玛及其反劳工战略的兴起是两种危机的表现,一面是原先占支配地位的工业公司出现危机,另一方面是推动了美国资本金融化的货币主义反革命出现了危机(郎咸平所谓的“6+1”流通掠夺更衍化为当前垃圾“次-国”债项下的美元印刷业)——《亚当斯密在北京@霸权危机》
……
乡镇企业在中国经济崛起中很可的结果是发挥了关键作用,就纵向整合、官僚式管理的公司在一个世纪前美国崛起时所起的作用相当。中国乡镇企业中的农村居民可以通过一边深耕其小块土地,一边从事工业及其他非农形式的工作来维持生活。确实,“与城市企业不同,(乡镇企业)无须向工人提供住房、医疗、退休和其它福利,这是其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事实上,劳动力再生产的大量成本已从企业转移——但至少在一些情况下,这是通过再分配机制来支持的。”
它们对改革成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第一,其劳动力密集型定位使其能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又未造成城市地区流动人口的大幅增长。事实上,1980年代大多数劳动力的流动,是农民离开耕地转而到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工作。(大西南开发的镜鉴)第二,由于乡镇企业相对缺乏监管,它们进入各种市场后,增加了全体竞争压力,迫使国有企业乃至所有城市企业都提高其业绩。第三,乡镇企业一直是农村税收的主要源泉,因此它们有助于社会稳定。而且,通过承担了原来向农民征收的许多税费 ,它们也帮助保护农民免受地方政府的掠夺。(类乡绅地方监督体系)第四,也是主要方面中最重要的一点,通过利润和租金在当地的重新投资,乡镇企业扩大了国内市场的规模,并为新一轮投资、就业和劳动分工创造了条件。 (然而房地产项下的官商勾结导致土地兼并和农村社保的破坏—市民待遇的破缺有印度、拉美化倾向)
——《21世纪的谱系@中国崛起的根源与动力》
还老百姓保障性住房 ----用土地出让收入建设保障性住房的重要性_...
张遇哲:“社保挂钩物价”能否引领“工资物价联动”_评论频道_凤...
……150人法则@华西村@《江村经济》@大寨@保甲@氏族
《最后的能源危机@简约的生活方式》
在每一个街区,我们应该把其中的一所房子改建成社区工作间,这里有循环利用中心、会议室、休闲场所、手工作坊、交易所和图书馆。由于我们减少了生产活动以及实现了生产布局“去中心化”,使用汽车的机会大大减少,我们可以挖掉很多道路——这样或许能够把现有城市面积的三分之一变成公用财产。我们可以建造社区果园和树林,在社区为鸭子和水族建立池塘,大多数家庭的房前屋后改造成永久“文化林”,这里中满生长周期长而且自我生存能力强的丰产植物,如水果和坚果树,从而成为一道“可食用风景”。
……
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日常生活所需的大部分生活资料可在居住地周围几公里范围内生产,事实上许多需求可以通过社区生产得以满足。
诸如收音机和火炉等商品可在10至20公里范围内的工厂生产,一个小城市可能需要一个冰箱制造厂和维修中心。只有个别特殊商品需要从几百公里以外的大厂运来,极少数商品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例如,高科技医疗器械。各地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选址需要通过理性的社会决策,这样所有城镇和郊区都可以获得少量但够用的出口收入,用于支付为数不多的进口费用。
ZED:从上海世博零碳馆到英国“零碳工厂”
2010年10月19日15:12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