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崇遐:民主的蜕变
西方民主的含义,随时代变化亦发生有蜕变,不可不察。 作为人类社会自我调节的关系机制,政治在西方的表现形式有二,分别是依附于宗教型文化的封建制政治和依附于经济型文化的民主制政治。惟其如此,自无本体取向可言,至多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之形式/质料二元论为其本体依据。 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立场“中立”于柏拉图唯心论和德谟克利特唯物论,因而在哲学思想的独创性方面无法与柏拉图和德谟克利特相比肩。但这一立场也使他独树一帜,提出“人类在本性上应该是政治动物”的卓见。他认为国家起源于人的合群天性, 是最高最广泛的社会道德团体,目的是追求最高最广泛的“善业”。这种对政治的推崇态度在西方并不多见。此外,古希腊雅典等城邦都有幸地经历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交替演变的历史过程,成为天然的哲学试验场和政治陈列馆,这也使得他的见解较为公允、系统、全面和客观,更具参考价值。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权力的分配应以血统、身份、财富、品德、勇武等作为必备要素。不同政体各有其主导要素,贵族政体以才德为授以公权的依据,故能对城邦和人民都实行“最好的宗旨”;君主政体由贤明的君主来统治固然很好,但贤君终属难得。按照亚氏所信奉的中道平等(正义)观,平等分两类:一类为平均的正义;另一类是分配的正义,即根据人的不同地位和能力按比例分配相对应的职务和实物,既要考虑到平民的自由身份,又要照顾到富人在财产方面的优势。由于寡头在财产上处于优越地位,所以要求拥有凌驾他人的特权,并把不平等视为天经地义;而平民则要求一切方面绝对平等,并把权利平等视为天经地义。当权力分配不能满足各方要求时,就可能引起骚乱和变革。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即以才德论,古希腊当时的富人很可能倾向民主政体(如从事工商业者);而以财富论,富人则应倾向寡头政体。在古希腊,由于土地是主要的财富形式,这个问题还不明显。但到了近现代西方,资本成为主要的财富形式,因而今天名义上的所谓民主制实质就是古希腊意义上的贵族寡头制,而弱势的社会大众一方所要求的“民主”,只能是经济分配层面的“社会民主”了。 当今西方社会各派政治力量之“左右”划分,依据即在于此。然而,中国资改派对西方政治光谱中的左翼即社会民主主义并无兴趣,他们欣赏的是右翼即自由民主主义。其狼子野心,于此昭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