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也要从娃娃抓起?
崇洋也要从娃娃抓起?
西乡子
偶见一学校去年《大事记》中,“成功组织圣诞文艺晚会”赫然在列,惊出一身汗来。后又知,岂止小学,一些幼儿园也在不甘人后地组织圣诞节目呢,大学的圣诞盛况就更不用说。这就不止身上冷,连眼睛都想与老天爷保持高度一致而下点酸雨了。好在年过半百多少积了点修炼,那酸雨未及祸害颜面已被炼化。
这几年我一直纳闷:基督徒的一个节日,何以忽然拥有了令五千年古国非基督徒万人空巷的神通?还有那个2月14日,也不知哪位仙家作法,使得因带刺而向来不受国人青睐的玫瑰花摇身一变贵不可言,大有炸平洛阳停止牡丹生长之势。这还不算,听说基督徒的那个感恩节,又渐渐在中华流行开来。反观我们的传统节令,倒有不少蔫了吧叽。除了春节有晚会看,中秋有月饼吃,数以亿计的80后90后们,有几成知道端午、重阳和七夕?我猜,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不是也有误为约旦河或者波河甚或亚马逊河的可能?
现在总算弄清楚了,原来这些去民族化的熏陶,是从娃娃抓起。自幼儿园植入概念,小学巩固提高,到了大学不狂热才怪。更兼堂堂高等学府一些海龟海带或貌似海龟海带们率先垂范,那舶来的节日自然比本土节令过得醉心惬意,到底月亮是外国的圆。——我自知这话有恶攻之嫌,或许辛勤耕耘的园丁们不过是随波逐流,以为无伤大雅凑凑热闹罢了。然客观上似此作为,难道不是在替西方文化的渗透乃至殖民张目助澜?自唐以降,外国传教士们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奋斗千余年仍未在中国成个气候(其间还上演过无数回友邦惊诧事件),而今只换了件文化外衣,便轻而易举实现伟大战略目标,为什么?
细想起来,过洋节、宗教节的狂潮,单靠几个海龟海带大约捣鼓不起来。居功至伟的肯定是商家。这里我无意研讨商家是否数典忘宗,是否具备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禀赋。毕竟那个群落的共同属性,除了唯利是图之外基本剩不下什么。其实如今岁月,见利而不忘义的好像也不多见。当然每年清明仍记着扫墓的商家也有,特立独行值得效法的还有弦高们。令我不解的是,我们的一些教师,何时与商家以及外国的预言家们结成了紧密的战略同盟?否则在大是大非面前,何以麻木愚钝至此?且不说共和国宪法从来不鼓励不提倡宗教——何况还是洋宗教。地球人都知道,教育是最具鲜明民族个性的事业,是民族传统和精神代代传承的神圣之舟。都说教师的工作是牵着明天姗姗学步,我若为教师,必当时刻警醒自己:我手里牵着的是本民族的而不是大洋彼岸的明天。
小平曾说,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不愧伟人,说话一针见血。然后来的人为何还要义无反顾再接再厉坚持不懈地继续失误下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错。但若民族脊梁塌了,文化上被人家奴役了,经济再发展,也不过一群逐利生物,精神层面上只好奉李莲英为宗主,称不上民族的。不知道该管管这事的公仆们除了忙抬轿子吹喇叭忙自我表扬自我陶醉抑或忙考试忙会议,还该忙些什么。有空的话,建议去零丁洋观一回光,顺便想想汉民族传统文化改出口为内销的辙。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