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和“高雅”,背后折射的是“等级”
“低俗”和“高雅”,背后折射的是“等级”
寒梅冬雪
“低俗”和“高雅”,背后折射的是“等级”
有“低俗”,就有“高雅”。背后折射的是“等级观念”。
资本主义和封建社会都有等级,但资本主义比封建先进些,文化上更尊重个性。而封建社会,文化也和人的“高低贵贱”相关,高级的人才配说文化。
或许因为资本主义发展,得益于大工业发展,大工业催生着“合作、协调、纪律”等社会性的意识和文化,因此资本主义剥削本性背后,一定程度又需要表现出对这些文化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尊重,为了利益,做出这样的让步和姿态是值得的。这也是比封建社会进步的地方。
有次我去纽约艺术展览馆,看到一个抽水马桶被挂在墙上,还看到一堆乱蓬蓬的头发被钉在墙上。 没看懂。后请教来自台湾美专的朋友,曰:在你眼里是马桶和头发,在创作者眼里可能是很美的东西。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没看懂。谁知道作者脑子里想些什么? 但能得到赞扬,应该是缘于对作者“创作”的尊重。尊重“个性”,是资本主义文化的特点。
人有“个性”、“自私”,如果你只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不伤害别人,不跟社会发生联系,没什么,那就自我陶醉在里面好了。 因此欧美很多艺术家其实是非常清贫的。但他们喜欢。这也算是“风骨”。
社会再往上走,到了社会主义,强调的是大众有更多共同的东西了,体现在文化上,就必须表现“共同平等”的那部分东西。“人权”重要,但和生产分配无关,因此最真实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就是“尊重劳动” --- 这是所有人都会拥有的权力和财富,它必须被平等的尊重,才能真正体现社会的进步。 资本主义做不到分配体现劳动价值,但随着它往高级发展,文化上做出了让步。
因此现在反而能在欧美等国,看到社会主义文化的苗头,很多艺术创作已经在体现劳动和劳动的人,这是被普遍认为人类最自然美的东西,这样的导向也现于他们的主流宣传。
当然资本主义文化本质依然推崇“个性”,但已经基本做到了是在尊重“共性”之下的“个性张扬” --- 一个艺术家,他如果不具备平等的观念,比如不尊重劳动,不认为那是人人都平等拥有的最美最有价值的东西,他就不会尊重人,他再个性,也不会被人们欣赏。
其实回看毛泽东时代,文化上是非常进步的。 导致一些文化人不满,就是“共性”“个性”没协调好,有点过于强调“共同”而忽视了“个性”了,但这不是“压制人性”的问题,而是社会主义文化使然 ---那些不满的人应该先自问:“首先做到了尊重劳动人民了吗?” 恐怕大多数都觉着自己高劳动人民一等。 人不能只要“我想要的”,而不去做“我被要求去做的”。
反观现在中国,从文化说,觉着更像封建社会,或者半封建半殖民地。 全部宣传的都是有钱的,漂亮的,成功的。这都是等级观念的产物,比资产阶级还落后,人“做为人”快“一文不值”了,没钱就什么都不是了。
比如选美,没看到过欧美这么一波一波的选, 而且即使有选,也是很小众,以前是不是大众不知道。 可现在中国,到处都选,鼓励孩子们不劳而获,怎么弄一下飞到高枝变凤凰。社会主义文化早没影儿了。
说赵本山“低俗”,可赵本山小品里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都是普通劳动人民。 只不过他没“提炼”而已。 全国人民都看意大利歌剧当然好了,也实现不了啊,票价那么贵。
比较而言,郭德纲比赵本山更远离社会主义文化,直接回到解放前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了。
一旦背离了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特性决定了,一定是走不到资本主义阶段的,那就只好让封建的东西死灰复燃了。
个人观点:社会主义文化,不能用“低俗”还是“高雅”来区别,而是应该用“尊重劳动人民”,还是“背离劳动人民”来衡量 “赞美劳动”,才应该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 遗憾的是,口号依然喊着,金钱社会中,劳动者已经没有任何尊严了。
寒梅
20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