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艺术改革的先锋——革命样板戏

火烧 2010-08-01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探讨革命样板戏在艺术改革中的先锋作用,强调其阶级立场、革命斗志与艺术高度,对比传统戏曲困境,主张通过创新如普通话对白与西洋音乐融合,推动京剧复兴与文化传承。
最近看中央11台一个访谈节目,受访者是北京一个戏校的校长,有一把年纪的一个妇女,曾经也是很有实力的演员。谈到如何宏扬传统戏曲的时候,这校长说:我就巴不得国家在世界上找一个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好比纽约吧,就在那儿租它一个剧场,然后就天天演月月演,叫全世界的人都来看看,这就是中国的国粹,这就是中国的戏曲。
  
  意思很明显,这是要给全世界人民来一个“强制重复”的广告技巧,以为这样就可以宏扬了目前日见式微的戏曲艺术。
  
  用脚后跟想一下就知道这老大姐是为宏扬国粹忙昏了头了,胡言乱语了。对照一下,同样是京剧,革命样板戏成为红色经典,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生命力经久不衰,而那些所谓的国粹,传统的段子或本子,所谓的名家,无论多了不起的名家,他们的东西始终走不出那一个圈子,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名角儿本人和那一圈观众的离去,整个京剧界就呈现了一种青黄不接的尴尬态势。这隐含的答案不是很清楚吗?需要去美国找什么救命仙丹吗?美国人听得懂你那咿咿呀呀吗?
  
  首先革命样板戏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他是无产阶级的艺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老百姓和它同声共气。其次有昂扬的革命斗志,在追求舞台美的同时,还激荡着一股奋发向上的必胜的信念。最后是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无论其词、其曲、其演、其动作设计,达到的艺术高度,均令人叹为观止,不愧新中国文艺的顶尖成就之一。即使到今天,在舞美技术和电脑特级飞速发展的条件下,也没发现有超越样板戏的。样板戏曾经在官方被冷藏了一段时间,但民间一直在传唱,这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选择,也是对她的价值——从内容到形式——的最大的肯定,比什么奖状都说明问题。
  
  样板戏是改革的先锋。她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一个和谐结合体。在京剧这个古老的形式上,融会了崭新的内容,讲述一个时代的崭新的故事,同时将西洋的管弦乐队创造性地运用在其中,精心制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经典。《智取威虎山》里“打虎上山”和“急速出兵”两场,繁弦急奏之上那低沉而悠扬的圆号给每一个听见过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动人的旋律,无疑将作为中国名曲而流芳百世。
  
  还不仅这些,我认为样板戏最终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关键改革,是将对白改为普通话。传统京剧之所以路越走越窄,年轻一代听不懂台词是很大的原因。台词听不懂,一出戏失去了故事性,没有故事性,其他一切都是徒劳。现在电视上带字幕的戏,偶尔我还看一看,不带字幕的,根本没法看。比一比“推陈出新”的样板戏,听着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经典,我真心的在这里说一声谢谢。谢谢你们给我们看得懂的京剧,也谢谢你们为拯救京剧所指明的前途。
  
  我常听人说,那时代的人,思想封闭而僵化,反映到文艺作品中来,也是革命性有余而欣赏性不足,没有艺术性。可是我看了〈智取威虎山〉,分明领悟到的是一种活泼的思想、看到的也是精湛的艺术。比如夹皮沟备战一场,解放军为了解决群众的衣食问题,并没有机械简单地从外地“调运”,而是修理铁轨,开通小火车,以当地的木材和蘑菇去换回外面的粮食和衣服。你能说这不是很活泼的思想吗?你能说在文革中,大家就全是“计划和命令”吗?可见如今的那些所谓市场经济的鼓吹者们,不要以为你们是什么播种者,更不要把自己当作上帝的代言人,无知并不可怕,无知加狂妄,那才叫可怕。
  
  动作设计上来说,如今的“千手观音”这手下去那手起来,潮水般绵延不断的“叙事”方法,在表现剿匪部队山地滑雪的连串舞蹈里就有它的雏型。为了表现部队在不平坦的坡地上快速掠过,三排演员逐次地蹲下、站起、跳跃,配合风声和白色披风为道具,将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由音乐和舞蹈所呈现的一幅场景,紧紧地扣住了观众的心,使人仿佛身临其景。我想,任何艺术,无论它历史多么悠久,有了这样的效果,还会有需要拯救才能流传之虞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