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官吏的正邪之分
我国古代官吏的正邪之分
唐代名臣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进言李世民道:"进之以六正、戒之以六邪,则不天而自后、不劝而自勉矣。"也就是说,魏徵主张以"六正六邪"作为选择人才的标准和实行奖罚的依据。那么,何谓“六正六邪”呢?
“六正六邪”是我国西汉成帝时的光禄大夫刘向在《说苑》中提出的。刘向是西汉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因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因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他在《说苑》中谈到为官之道时,曾把所有官员总分为十二种,细列为"六正六邪"。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唐太宗李世民亦曾在《贞观政要》中详细划分过六正六邪。笔者不才,愿将刘向与李世民的论断浅述如下:
六正是:
一是高瞻远瞩,防患未然的官吏,称为圣臣。《贞观政要》云:“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预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科显荣之处,如此者,圣臣也。”圣臣乃臣中之首,能“昭然独见存亡之机”,“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这是王者之师,堪称一流官吏。如西周的周公等。
二是虚心尽意,扶善除恶的官吏,称为良臣。《贞观政要》云:“虚心尽意,日进善道,勉力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如此者,良臣也。” 良臣能按照国家指定的正确方针办事,并对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补救。如魏徵、包公等。
三是夙兴夜寐,进贤不懈的官吏,称为忠臣。《贞观政要》云:“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数称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如此者,忠臣也。” 如诸葛亮、范仲淹等。
四是明察成败,转祸为福的官吏,称为智臣。《贞观政要》云:“明察成败,早防而救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 这类官吏能使君王无忧无虑,如西汉时期的曹参、陈平等。
五是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官吏,称为贞臣。《贞观政要》云:“守文奉法,任官职事,不受赠遗,辞禄让赐,饮食节俭,如此者,贞臣也。” 贞臣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奉法职事,“不受赠遗,食饮节俭”。这类官吏在历史上人数不少。
六是刚正不阿,敢争敢谏的官吏,称为直臣。《贞观政要》云:“家国昏乱,所为不谀,敢犯主之严颜,面言主之过失,如此者,直臣也。” 当“国家昏乱”、“皇上失察”的时候,他们敢于直面谏诤,坚持真理,不为私利所动,一切从国家大局出发,从实际情况出发,为江山社稷,为黎民百姓考虑。在中国历史上,这类官吏也不少,最著名的当属海瑞。
从“圣臣”、“良臣”、“忠臣”、“智臣”到“贞臣”、“直臣”,刘向、李世民以圣明、贤良、忠诚、睿智、贞洁和正直的标准,概括了一个封建官吏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和为官为吏的基本原则。
六邪是:
初邪曰“庸臣”或曰“具臣”。《贞观政要》云:“安官贪禄,不务公事,与代浮沉,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也。”这类官吏安官贪禄,不务公事;遇有正事,左右观望;当官就是为了拿薪水,对工作敷衍了事,不当回事,墙头草,随风倒,既不敢得罪人,也不能负任何责任。这种滥竽充数的官吏,非"庸"而何?
二曰“谀臣”。即溜须拍马,曲意逢迎之徒。《贞观政要》云:“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而进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与主为乐,不顾其后害,如此者,谀臣也。”只要能让主子高兴,哪管什么伤天害理,误国殃民。表现在当今就是,只要是领导讲的,就肯定是“重要指示,讲得好,讲的及时,讲的正确,”;只要是领导做的,就肯定是“率先垂范,开优良民风之先”。一边阿谀逢迎,一边暗暗揣摸领导的爱好,凡有所爱就投其所好,把领导巴结得浑身舒服通畅。渐渐渐渐,就与领导成为一家人了,而后就一起吃喝玩乐,为所欲为了。此类官吏,非"谀"而何?
三曰“奸臣”。 巧言令色,嫉贤妒能。《贞观政要》云:“中实险皮,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又心疾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退则彰其过,匿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 表现在生活中,就是内心阴险奸诈,外貌谦恭谨慎,能说会道,讨人喜欢,实际上嫉贤妒能。与谁关系好,就在领导面前尽说他的好话,隐瞒他的缺点;对真正的人才而与自己关系不好或一般的,就在领导面前夸大、突出他的过失,隐瞒他的优点,结果使上极赏罚不当,号令不行,政策、法规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这类官吏,非"奸"而何?
四曰“谗臣”。这类官吏极尽巧舌如簧,惯于挑拨离间。《贞观政要》云:“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内离骨肉之亲,外妒乱于朝廷,如此者,谗臣也。”这类人有一定才智和学识,但干起坏事来更有能耐。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讲起道理来高谈阔论,振振有词,让人不能不信服辩论起来足以形成一家学说。可一旦发现谁对自己不利或者是潜在的对手,则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小则挑拨离间,使父子兄弟反目成仇;大则在网络论坛扇阴风,点邪火,颠倒事实,混淆黑白,制造混乱。这种官员,非"谗"而何?
五曰“贼臣”。擅长专权趋势,惯于结党营私。《贞观政要》云:“专权擅势,以轻为重;私门成党,以富其家;擅矫主命,以自显贵,如此者,贼臣也。”这类贼臣,古代有,今天也有。他们钻营权力,形成自己的势力。为排斥异己,培植个人势力,形成自己的社会团体,不惜假传圣旨,颠倒黑白,无限上纲;或动辄以全权代表身份出现,凸显尊贵,而后信口雌黄,封官许愿。这类官吏,就是典型的"贼"。
六曰“亡国之臣”或“险臣”。这类官吏善于幕后指挥,一有风吹草动便兴风作浪。《贞观政要》云:“谄主以佞邪,陷主于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这类官吏,最能祸国殃民,危害性极大。表现在生活中,这类人惯于在领导面前阿谀逢迎,背地里结党营私,互相包庇,欺上瞒下,不让领导了解真相,使黑白不分,是非不明;可一旦出事,遽然间就能把所有的错误都推到领导一人身上,而后装出一副苦大仇深,可怜巴巴的样子去迎接新的领导。甚至为迎合新领导,不惜昧着良心,厚着脸皮,编造点自己的所谓见闻,以混淆黑白,求得新领导的欢心,希冀新领导的宠爱。如李锐之流。这类人最多,也最无耻。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