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形势》:生存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这是一本青年人写的书。初接触书稿,脑子里浮现的却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岂止是粪土当年万户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为之神往奋斗的理想之邦都被视为粪土,此所谓“大破局”。不觉之间,自己也已经老了。感慨长江后浪推前浪,自古英雄出少年。
约百年前,也是一个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同学少年多出身于家道殷实的小康之家,不用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心。而国家却不断遭受外来入侵,不断割地赔款,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同学少年提出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今天,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崛起,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五千年未有的盛世。但生活在盛世下的同学少年们却需要直面自己的生存问题,就业、蜗居、蚁族、裸婚等等,不一而足。于是作者提出了低成本生存型社会,反应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想当年,自己也曾同学少年。虽然家境并不宽裕,但不要学费,毕业也包分配,不愁出路。于是也忧国忧民,掀起了巨大的风波。可能是由于这场风波,其后教育产业化,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出路的改革全面铺开,同学少年们的注意力从关心国家民族大义转到自身的前途命运。我庆幸自己赶上了末班车,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是否上大学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境遇。现在想起来我的《刷盘子,还是读书》则是这两种境遇的体现,主题是追求发展。
2004年,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大论战期间,我曾经拜访了国内一位主流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在北京闹市的一个机关大院,七、八十年代的公寓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宁静祥和。自己的童年少年时代也曾经生活在这样的大院里。一进大院,我就有一种回家的温馨感觉。能够住在这大院,说明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也解决了。这位主流泰斗的核心理念就是“自由”。中国最自由化、市场化的决策,就是由这种实现了生存和发展的人,在八十年代这种最计划经济的堡垒——机关大院里决定的。虽然现在已经是21世纪,主流学者们还生活在80年代!
对于未来的解决之道。在主流的眼里,只要有自由,生存和发展似乎不是问题,最不济也是“待富”。而我呢,虽然跨越了两个时代,但最终通过个人奋斗即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是,现在的同学少年已经获得了自由,自由到一无所有,即便读书也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君不见大学生趋之若骛去应聘掏粪工。这是当年右派文人被迫害时才从事的劳动!作者作为当代的同学少年,似乎意识到个人奋斗已经没有出路了,社会问题只有通过社会整体的改变才能解决,于是提出了通过提高整个社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来解决生存问题的主张。
为别人的书写序,却洋洋洒洒写了不少自己的事。读书稿时感慨,人生有几个层次,最低的是求生存,然后是求发展,最后是追求自由。而中国的经历似乎相反,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追求自由,90年代追求发展,本世纪解决生存危机却成了最重要的课题,当然这也构成了这30年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线索,不知道中国是发展了还是倒退了。
作为一名海外游子,祖国的事情时常让我牵肠挂肚,幸而中国有高连奎这样的年轻人以时代责任为己任,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这本书作为生存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很值得读者去品味思考。
钟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