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巨头如何侵蚀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一大支柱。而今,在媒体市场空前繁荣的表象下,权力和资源却日趋向少数传媒巨头集中。一方面,严肃新闻的生存愈发艰难,另一方面,媒体从业者及其报道频繁受到政治因素左右。这一切的结果,便是公众与事实真相渐行渐远。
《谁在真正统治世界》连载五 传媒巨头如何侵蚀新闻自由
::作者 [英] 汤姆•伯内特 亚历克斯•盖姆斯 ::译者 曾贤明
严肃报道遭遇生存危机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利润和原则哪个重要?如果非要给这个问题定性的话,姑且说它属于预算范畴,而不是政治范畴吧。近年来,著名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节目录制预算被大大削减,幅度之大,竟然到了“能否准确报道”都成问题的程度。而且,因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观众逐步减少,难免引发了人们的疑问,严肃新闻到底还有多大的生命力?因为这档节目播出的时候,许多传统的观众仍然在加班,而不是舒服地坐在家中的沙发上。
在一个号称新闻自由的国度,媒体业主的数量却在急剧减少,这可不是什么好事。1983年,50家公司掌握着全美大部分媒体业务。至1992年,这个数字锐减到24家。2000年后,这一趋势愈演愈烈,2004年,全美主要媒体业主局限于5家,即华纳、迪士尼、鲁伯特·默多克旗下的新闻集团、维亚康姆集团和德国的贝塔斯曼。
这些媒体巨头的声音往往倾向于保守派,因为它们的老板正在努力与各国政府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例如,默多克对推动其公司在亚洲的发展十分感兴趣,尤其对中国迅速成长的媒体市场垂涎三尺。为此,这位大亨一度发出指令,要求旗下的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对彭定康的自传进行封杀。众所周知,这位香港的最后一任总督,是一个反对社会主义的人。
新闻界渐现真空地带
如此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集中到如此少的人手中,这种现象前所未有。媒体界因为道德原因屡屡遭到抨击,过去也极为罕见。2005年1月,一位记者被曝收受白宫贿赂,进而在知名媒体上发布对小布什有利的宣传文稿。此人名叫迈克尔·麦克马纳斯,其主笔的伦理和宗教专栏,在全美50多家报刊连载。此事与杰克·凯利的丑闻类似。后者一直从世界各地的报道中东拼西凑,无中生有地捏造新闻,被发现后,不得不从《今日美国》报辞职。
“在这个媒体饱和的年代,存在一种新型的记者——作为演员的记者。”《今日美国》报事后在一篇旨在自我批评的报告中这样说,呼吁记者回归属于自己的领域。但是,魔鬼已从瓶子里跑了出来。2005年2月,另一桩丑闻浮出水面——杰夫·甘农原本是白宫记者团的一员,他被共和党收买,作为回报,他专门向小布什政府提出温和的问题。
供职《观察家》杂志的保罗·哈里斯忧心忡忡地写道:“如果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发生这种事,那么,这将会是一起轰动全美的丑闻……如今,甘农和小布什勾搭在一起,却不会引发如此大的轰动效应。主流媒体都在谨慎地对待此事,同时,‘右翼’媒体如福克斯广播公司,则对此视而不见。结果,美国的新闻界出现了危险的真空地带。”
在任何时候,利益冲突都是新闻自由的大敌。例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是属于通用电气公司的,后者在国防合约和核电领域的业务遍及全球。那么,全国广播公司能毫无顾忌地报道关于自己老板的新闻真相吗?或者,在这几家广播公司内部,当新闻真相涉及利益冲突时,它们是不是都会悄悄进行“冷处理”,从而降低外界的关注度呢?
七大媒体巨头瓜分全球
曾几何时,媒体公司被另外一个国家所拥有,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但如今,这种涉及民族主义色彩的说法基本上已经过时。像德国的贝塔斯曼,就占据了美国15%的图书出版和音乐市场。仅在2000年上半年,全球媒体、互联网和电信领域的并购交易,涉值就超过3000亿美元,是1999年同期并购交易总额的3倍。
截至2005年,全球媒体市场已被7大巨头瓜分:迪士尼、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索尼、新闻集团、维亚康姆、维旺迪及贝塔斯曼。所有这些公司都已不再是过去的它们了——索尼公司曾专注于高保真电子音响业务,贝塔斯曼最开始涉足的领域是《圣经》的出版印刷;如今,它们都名列全球非金融类公司最大的300家公司的榜单。
在这7大巨头中,只有3家是真正的美国公司,但正是这三者,拥有全部好莱坞制片系统和美国几乎所有的电视网络,此外还控制了全球图书和杂志发行业、大部分全球有线电视市场、规模庞大的欧洲无线电视市场。读到这里,大家就知道这些媒体帝国有多么庞大了。时至今日,超级并购季仍没有结束——如果这些巨型公司不与其他公司合并再合并,那么它们就永远面临着像恐龙般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的危险。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