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关于韩非子的疑案

火烧 2010-08-10 00:00:00 中华文化 1031
文章探讨韩非子疑案,分析《初见秦》内容,结合《战国策》与《说难》解析其说秦策略,突出韩非子对东方六国的批判及秦国战略的分析。

关于韩非子的疑案  

   

一  

《韩非子集》首篇《初见秦》,有列入张仪名下的(见《战国策》),我们暂且依《韩非子集》看作韩非子受韩王委派初至秦国所写呈给秦王的第一篇文章。  

此文开篇说,“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这句话反映出当时一种严峻性,而韩非自觉地把自己置身这一严峻性之中,以明心迹,好让秦王对他有足够的重视。气很悲壮,人很勇敢,也显得很朴实可靠(悉言所闻,意即有什么说什么)。作为说客之说,这段话很有说的艺术性。  

韩非是在韩国受到秦国急攻的情况下,受韩王委派赴秦作说客的,他本人也是韩国的王室公子,那么,且不说他属于来自与秦国对立的东方(有齐、楚、燕、赵、韩、魏六国),至少,他必定是代表了韩国的利益。这样的一个人,如何能让秦王听信他的话呢?难道能说服秦国放弃自己的利益,去照顾韩国?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消灭东方六国,以郡县制一统天下,已经是人人皆知的秦国的方针,秦国为此已经做了几代人的努力,并且大有进展,势在必得。韩非子就要在承认秦国这个大方针的前提下,来说服秦王接受他的意见。可见,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韩非子曾经写有《说难》这篇文章,现在他面临着又一次“说难”,要把最难说的话说成功。  

他先把东方六国来一个否定,说,“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纵,将西面以与强秦为难。臣窃笑之。”  

这是说东方六国要联合起来抗秦,而他认为,这是可笑的。这样的一句话,当然还不能说是背叛了东方和自己的国家,却显示了一种很客观的立场,是一种抽身于局外观察天下大势的“士”的身份,纯粹知识分子的样子。这就使得秦王能听他说下去。如果相反,一开始就摆出自己是本国之叛徒的嘴脸,或者一开始就想说服秦国放松以至放弃灭韩,也就是说,不那么纯洁,很在利益之中,就会引起秦王反感。  

“窃笑之”的理由是什么呢?韩非子对秦王说,“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就是说,东方诸国,都有三种亡国之形。他们想联合起来抗秦,是“以乱攻治,以邪攻正,以逆攻顺”,这就是“三亡”。韩非子进而具体对比了东方六国之乱与秦国之治,说明东方六国不是秦国的对手。现在秦国是“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挡未尝不破”,形势大好。  

这样的话,秦王听着是太喜欢了。  

接着,韩非子笔锋一转,来了一个“然而”,说秦国由于连年征战,与东方六国一样,也存在“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的问题,所以至今“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  

不光是一味说好,同时也敢于指出欠缺,并且立足点是为秦国着想,所以必能引起秦王的重视。  

下面的文章,从我们考察韩非子的命运的角度,可以说,是到了他犯错误的时候了。他说,秦国之所以有这些弊端,“此无异故,其谋臣不尽其忠也。”光说了这句话还不够,接着又列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他说得对,说有好几次秦国都在“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的关头,“谋臣不为”。这就让天下把秦国都看透了,所以他们合纵抗秦“比意甚固”,心越来越齐了。韩非子这些话,一下子把秦国的权臣们得罪得不轻,而且,至少是把近几十年来直至当下的权臣们都得罪了。韩非子不是不知这个利害,他说,“臣敢言之”,也是硬着头皮讲的。为了取得秦王信任,他不得不冒了这个风险。  

接着,他讲了历史上周武王灭纣、赵襄子灭智伯这两个典故,说明力量对比与胜负之间微妙难测急速变化的关系,劝说秦王抓住目前秦国富有实力的时机而好自为之,取得兼并天下的胜利。于是说,“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纵,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如果依了我的话而不获成功,则请“大王斩臣以徇国”。原来,这是一封要求接见面谈的信。  

从全篇看,此文确实不必是韩非子作的,而也可以看做是张仪作的,或是当时之“士”借张仪故事而作的。但放在《韩非子集》中作为第一篇,与韩非子受韩王委派赴秦做说客,在某种意思上有吻合之处,可以作为研究韩非子的参考,所以人们把它编为《韩非子集》第一篇。  

   

二  

此篇说的是韩非子向秦王说明目前秦当存韩的理由,而李斯予以驳斥,认为韩是秦的心腹之患,秦不能存韩。于是李斯出使韩国,想让韩王上当,但韩王拒而不见,于是李斯上书韩王,想取得韩王信任……。下面如何,文章戛然而止。所以,这篇记载的是韩非子与李斯两个人的言论事迹,而不光是韩非子的“存韩论”。  

《韩非子集》的第二篇是《存韩》,与上一篇《初见秦》,显得本来是一个历史文献的上半段与下半段,但已是残篇,后人将此残篇又裁为二截,上一截为《初见秦》,下一截为《存韩》。这样看来,人们把这两篇文章收进《韩非子集》,就甚有道理,它们虽未必是韩非子亲撰,其中却有韩非子的很多言论。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即《初见秦》篇的主人不是韩非子,而是张仪之类,但与《存韩》篇接得上气,可以用来放在《存韩》之前。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以上《史记》,说的是大致情况,至于详情如何,没有叙述。而《韩非子集》的这两篇,却可以启发我们的想象,虽然它也没有能给我们说得更多一些。  

因此,以我孤陋寡学的感觉,《初见秦》与《存韩》似为两个文情上可以连接的残篇,而为《韩非子集》的编者收集利用,以飨读者,其用意是很好的。  

韩非子是上书还是面对秦王陈说自己的“存韩”的意见的,《存韩》篇中无有记载,而这两种形式,都是可能的。韩非子主张秦当暂且“存韩”的理由,说了很多,大致如下:  

韩国依附于秦国已经三十多年,实际上早已等于是秦国的郡县与内臣了,如今听说秦国的贵臣主张进攻韩国,我认为这个算盘打得不对,因为赵国才是秦国大患。再说,韩虽小国,上下同忧,很能抗敌,如果秦攻韩,一年是打不下来的,天下就要小看秦,加强合纵,与秦对抗争强,这种情况下,赵国得计,对秦国更为不利,你们今后无论是攻赵还是攻韩,都更加困难,如果这样下去,你秦王虽然与金石同寿,统一天下的日子大约也还很遥远。依愚臣之见,应当派使到楚国去,重币用事之臣,说明赵国欺侮了秦国,派人质到魏国去,以安其心,这样由韩国打头,一齐伐赵,楚魏中立不动,赵虽有齐国支持,力量还是不足。这样,秦国先解决了赵国,至于韩国的事情,还不好办吗?“可以移书定也”。这样,解决了赵与韩,楚与魏也就服了。要不然,秦与赵相敌,赵后面有齐,而秦却丢掉韩国这个同盟,又未能及时联结楚魏,秦国是不能取胜的。韩秦作为一体,最终强还是弱,就看今年了。况且赵国已经阴谋很久,秦国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反而贸然先攻韩,真是大错。  

韩非子不敢说秦国不能灭韩,他只能委婉地说实际上韩国早已是秦国的,将来完全成为秦国的也不成问题,只是秦国现在应当利用韩国作为同盟军,先灭取赵国。韩非子的主张,也许确实是为秦国着想,但对于韩国,也就是缓兵之计。  

李斯站出来讲出另一番意见,说:  

韩国是秦国的腹心之病。齐赵之交很深,现在攻赵,甚为不利,而且一旦攻赵,韩国这个腹心之病必发,假如它与楚国暗通联结,那么秦国就危险了。韩非到秦国来,目的是存韩,是为了他自己在韩国的身家地位,不能听信他的花言巧语。我认为,现在秦国可以做出用兵的样子,却不说是进攻哪里,那么韩国必然恐慌,我愿出使韩国,叫韩王前来见大王,这样将他扣下,也就控制了韩国。再令将军发东郡之卒,依然不说进军何处,那么齐国必定惊恐,就会与赵国绝交而向我们示好。这样,秦国兵未出,而近擒韩国,远交齐国,赵国破胆,楚国狐疑,楚国不敢动,则魏国也不足虑,天下可以这样蚕食而定。  

于是秦王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并且派他到韩国去。  

韩非子这次出使秦国,不但在国家外交上遭挫败,其个人也失败了,接下来就是史书所载的他被秦国软禁,以后被李斯向秦王进谗言,将他害了。  

从战国地图看,很明显,秦国要兼并天下,必然先相机解决摆在正面与侧面的四个国家,即赵、韩、魏、楚,首当其冲的是韩魏两国,而赵在韩之北,楚在韩之南,从地理关系上说,韩国也更便于解决些。所以,韩非子的那一套意见,很容易就被李斯否定了,不但没能糊弄住秦王,却反而推动了秦国去解决韩国。这也是事所必然,韩非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硬着头皮罢了,这大概就叫住命运,而他未能挣脱。  

查《史记·六国年表》,秦灭六国的次序是:韩(前230年),魏(前225年),楚(前223年),赵(前222年),燕(前222年),齐(前221年)。但这个次序不是直遂的,是曲折实现的,依翦伯赞《中国通史》分析,秦灭韩两年之后攻赵,第二年虏赵王,赵的残余力量逃至代,这当在前227年,第二年,秦攻燕,燕的残余力量逃至辽东,一年后秦灭魏,又二年后秦虏楚王,第二年,秦灭赵燕的残余力量,赵燕遂亡,次年,灭齐。所以,事实证明,秦国没有采纳韩非子的线路图,没有先去破赵,而是先扫清了韩国这个眼面前的障碍,然后去破赵,要不然隔韩攻赵,甚为不便,就上了韩非子的当了,后果真是难以设想,说不定一统天下的时期会往后推,但韩非子可算是为他的国家尽了他的努力。  

因此,《存韩》反映了韩非子在秦国为自己的国家韩国所作的努力,人们据之可以想象他在秦国遇害的原因,加上《初见秦》也有可供参考的价值已如上述,所以,《韩非子集》把它们采纳进去,是有道理的。  

   

三  

参与李斯谋害韩非子的姚贾其人,《史记》除了点了他的名说他参与李斯谋害了韩非子,别无更多记载,而《战国策》有他的身影,其中与韩非子有关的一条说,有四个国家联合起来将要攻秦,秦召宾客六十人商量对策,姚贾自告奋勇愿意出使四国,“绝其谋而安其兵”。于是秦王给他车百乘、金千斤,让他出使四国。后来,果然回来外交的成功,秦王大悦,以千户封赏姚贾。韩非子对秦王说,姚贾带那么多珍宝出使楚吴燕代,其实,三年之内,四国也未必就能联合起来,他只不过是以秦王名义、秦国珍宝,自己结交诸侯,谋取好处。况且,他本来是梁魏看门人之子,在梁国为盗,逃出去又在赵国犯法,这样的人,大王竟然重用他,这岂不让群臣寒心?秦王就此责问姚贾,姚贾就摆出许多理由为自己辩护,秦王听信姚贾,依然重用他,反而把韩非子杀了。  

《战国策》这条记载,读来并不很合理,这大约也是司马迁没有采用的原因,但这条记载可以给我们一个合理的信息,就是韩非子得罪过姚贾这个小人,而秦王尽管已经知道姚贾的来历不那么光彩,还是继续使用了这个人,所以姚贾后来才有了机会与李斯一起谋害了韩非子。可以认为,司马迁就是从这个信息的合理性上采用了姚贾这个姓名,给李斯害死韩非子一个同谋。  

今从网络查“姚贾”,也只是《战国策》所载的这些,但其中有别出心裁的理解,是不符合司马迁的结论的,司马迁说得很明白,是李斯向秦王进谗言,秦王同意,李斯与姚贾遂害死韩非,而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却来不及了。网上别出心裁的说法却变成这样:  

“李斯实心欲救韩非,曾帮韩非呈韩非绝笔之作《初见秦》于秦王嬴政,无奈秦王嬴政铁心欲除韩非。后秦王嬴政以韩非书中《八经》之三中除“阴奸”之术施于韩非:令李斯去处理韩非一案(结合之前所言即让李斯杀死韩非),嫁祸于李斯,从而不背骂名。李斯无奈,只得从命而下毒于韩非饮食,使韩非暴毙而亡。”  

显然,这段网文全是信口开河,也来了一次勇敢的“颠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