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精神文明水平要注重继承传统文化
(按语:我大概向读者谈谈我对精神文明问题的思考过程。我总是觉得,我对社会道德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总是处于某种被动的状态。就我个人的兴趣来说,我更加喜欢经济、政治和哲学问题。所以我一开始读书是读毛主席的书,后来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书籍。但是,大概在我十七岁的时候,我相信大家可以理解,那个年龄正是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和外面的世界满怀憧憬的时候,渴望有一种榜样的力量鼓舞自己。而且也是处于青春期,会对异性开始有朦胧的好感。于是,我发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演员,我当时非常崇拜她。于是我就上网去搜集很多关于她的资料,准备学习她的成功经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了网上很多关于她的生活方式方面的负面信息。后来我又看到社会一些关于社会上某些人严重的道德问题的媒体报道,这使得我非常的困惑和压抑,并且让我觉得社会道德问题确实很严重了。我认为那时候我已经有用进步的、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意识了。于是我找了很多关于社会道德建设方面的文章和书籍进行研究,也写了一些东西。当然这更多的是让自己的精神得到解脱,所以后来我的兴趣还是回到政治和哲学方面而不再关注道德问题了。
但是,上大学后,我发现,原来那些在媒体上看到的道德问题就出现在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所以我又似乎是在长期以来关注政治所具有的某种潜在的责任意识的驱使下去思考一些问题。经过思考我感到问题的关键不是这些问题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消极影响。而是周围的人把某些放纵欲望、漠视道德修养的行为看作一种个性解放的时尚进步的事物。或者即使人们认识到了这些事情对社会健康发展的危害,也觉得这些事物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没有认识到这些道精神领域道德问题是由于我们在近年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如何对待传统、对待现代文明等问题上出现的一系列错误的态度和做法导致的。因而对这些错误的反省和纠正也就无从谈起。于是,我决定去写一篇文章表达我思考的一些认识和结论。但是显然,我只是把问题归结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背离。关于如何论证道德修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关于目前青年所追逐的流行文化背后的现代主义哲学体系的弊端和局限。以及其他种种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性问题。这些都是我目前的知识水平所无法解决的。我希望自己在以后可以在这方面可以有所突破,也希望关注这一问题的其他人可以与我多交流。当然我们最终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道德水平早一天好起来。)
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不同程度的感受到了。即使在生活已经非常富裕、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已经普遍提高、获取信息的技术已经非常便利的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精神领域仍然弥漫着种种的愚昧、消极、放纵、腐败的思想观念。具体说来,这些消极的精神状态就是著名学者艾跃进在其著名演讲《当代的国内外形势与中国的历史任务》中提到的官本位、金钱至上、自私、冷漠、浮躁、无耻、懦弱、淫乱等等消极腐朽的精神现象。更有甚者,向张宏良指出的那样。新中国曾经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消灭过妓女的国家,唯一消灭过黄赌毒的国家。而改革开放后却变成了当今世界最淫乱的国家。罗马帝国亡于淫乱,巴比伦王国亡于淫乱,安史之乱乱于淫乱,北宋王朝亡于淫乱。而当今中国的淫乱,特别是精英集团的淫乱程度,已不亚于历史上几个亡于淫乱的王朝。
在精神文明领域的这些现象,是我近年来通过媒体和自己的社会交往实践逐步体会到的。上大学后,我竟然曾多次从老师和同学们的反映中听到,某些高校女生周末在校门口被豪车接去如何如何,这让我一度非常惊讶。而这一切让我想起了我们当年刚上初中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周围就已经出现了很多诱惑和不良行为。如果列举出来当然就是人人都能想到的抽烟、喝酒、上网、早恋、打架、出入娱乐场所等等。这些在本质上应该说也属于一种消极蒙昧的精神状态。
而我感受到这两种类型的精神文明问题的区别在于,我们要论证青少年不应该从事上述不良行为是非常容易的,而现在我们如果要说服一个成年人抵制社会上流行的消极精神问题则似乎变得非常困难了。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青年这样做了,那么他的学业就会荒废,这就意味着他的将来只能沦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从而与令人艳羡的地位、财富无缘。这个思想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而且为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广泛接受。事实上这种教育理念是存在着很大的隐患的,这一点我将在下面进行叙述。
我们继续考察这些青年的成长轨迹。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教育理念的背景下,当时的那些青年就这样长大了。当时的青少年的一部分人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继续逃课、上网吧、早恋、打架。于是他们真的就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沦为了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承受着繁重的劳动任务和生活压力。关于这些青年群体中的精神文明现状,我们先不进行进一步的考察。但是我在这里要提一句,我们的文化研究工作和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使他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不断地提高。
我们现在需要特别考察的是那些如当年的老师和家长期望的那样成功考入大学的这部分青年的精神文明状况。为什么要“特别考察”呢?因为,我的现实观察告诉我,前面我们叙述的那些问题大都存在于这个群体当中。就我个人感受来说,一个人在现在的这种社会环境下上了大学,会发现有很多重要的问题和他在以前的成长过程中对大学的想象不太一样。
上大学后,大学老师为了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他会告诉我们,现在的形势下就业非常困难、竞争非常激烈,人们都很势利、冷漠。而后,同学们会在与已经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交流中或在自己将来的实践中感到社会竞争的确非常激烈与残酷,周围的人的确非常地势利和冷漠。那么,这里就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中学时老师们承诺过如果考上大学就会获得的利益似乎看来是无法兑现了。
我一直认为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去坚持从事基层工作,这有利于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磨练我们的意志。而且高级人才面向基层工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且就社会整体而言也有利于基层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但是现在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大学生就业的日益困难会导致这一群体对自身原有的积极价值预期被解构。正像我前面提到过的,在我们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的目的都是功利主义的。一旦这个目的无法实现(我是说无法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地得到想要得到的利益)。那么作为大学生的自豪感就会日益消失,进而作为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责任感和精神追求也就随之被解构。价值观就会向消极的方向发展。然后,当他们面临周围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消极颓废的精神层面的现象时,他们就不会再认为自己应该是有高素质的人所以应该坚决的抵制这些现象。既然在功利主义思想的作用下,我们觉得上大学就是为了金钱和地位。那么当我们看到有人放弃了精神原则而获得利益时,我也去这么做似乎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而且我在这里想顺便指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老师和媒体往往会向大学生们灌输“适者生存”的理念,而且这一点也被人们广泛接受或者姑且说被社会现实所证明是对的。但是一个在中国思想领域非常著名的学者黎阳曾指出:人的生存之道不是靠改变自己去适应世界,而是靠改变世界来适应自己,有现成的可用就用现成的,没有现成的可用就加工改变发明创造——草食动物的生存之道是使自己的身体构造变得适应消化野草粗纤维;肉食动物的生存之道是使自己的身体变得适应捕食和消化生肉腐肉。而人的生存之道则截然相反,不是靠改变自己去适应食物,而是靠改变食物来适应自己——用火烹饪、培育作物、驯养家畜……不光食物如此,在其他一切领域无不如此:人不象鸟那样靠使自己长翅膀来上天,而是靠制造飞机;不象鱼那样靠使自己长鳃而入水,而是靠制造船舶……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一条根本:靠改变世界而生存(见黎阳《“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一文)
为了不让读者再认为我思想过于偏激,我这里就不再论证这两种观念孰是孰非了。但是现在我想说的一点是在适应环境的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大学生们会把社会精神文明领域的种种乱象理解为自己所需要适应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从而抵制这种现象就成了不可想象的事情。
但是不管是我们应该适应环境,还是要去努力改变环境,我们都得承认这种环境一时半会儿是改变不了的。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是不是影响精神文明的社会存在层面的原因解决不了,精神沉沦就是理所当然的呢?如果不是,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来证明在生活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保持自己不会精神沉沦呢?我们当然不应该认为社会风气糟糕的情况下精神沉沦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来都是倡导应该在逆境中磨练意志、在恶劣的社会风气中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的。所以孔子说“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倡导过舍生取义的理念等等。后来的思想家也都继承和发展了这些思想。因此应该说追求崇高的精神素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这些理念是每个高校学生都懂的,那为什么我们还会不顾先哲的谆谆告诫以个性解放的名义在精神沉沦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呢。简单的说,因为我们觉得这些东西过时了,对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没有指导作用了。谁要是再以违背传统文化的名义批判这些问题就会像杜勒斯说的那样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家伙”。会受到嘲讽和蔑视。这一点笔者可是有亲身体验的。
我认为这里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是,我们本来从一开始就应该经过充分的研究了传统文化之后,在把这些文化所主张的观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实践根源与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的具体条件进行细致的对比,然后经过认真地思考去判断传统文化中的哪些部分已经由于实践条件的变化而失去了对现在的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我们的确应该予以扬弃。哪些传统文化中的观点所产生的社会实践层面的状况现在依然存在,所以我们应该继承并运用这些传统思想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但是这些年来我们的普通青年和民众是这样做的吗?显然不是。近年来由于经济水平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每一天都产生着大量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流行文化和思想信息。这些东西让我们过于自信的认为它足以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社会实践中的所有问题,所以没有必要再去研究、学习和宣传传统文化了。后来,我们的确已经发现了,在这些文化的指导下人们的精神领域出现了道德堕落、审美情趣低俗化等等的问题。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并没有反思自己对待传统和经典文化的态度,而是认为这些东西个人无法改变为了生存就应该去适应它——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感慨究竟是什么原因竟然让我们在思想上如此愚昧无知并在行动上如此的胆大妄为。
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即使具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地位,也不会真正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反而会在财富和地位带来的诱惑下放纵自己的低级趣味从而引来灾祸。一个国家如果人民的精神状态出处于醉生梦死、消极颓废的状态,那么繁荣的经济最终也会毁于一旦。如前面提到的古巴比伦在经济高度繁荣的时候大兴淫乱之风使整个社会意志消沉最终为异族所灭。唐代的唐玄宗也是在经历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中放开整个社会纵欲淫乱使得国势日益衰颓最终引来“安史之乱”使唐代从此走向衰落。如果今天的国运因我们这一代人的放纵而衰落,我们该如何面对千百年来上下求索的仁人志士。
退一步说,即使你坚持国家战略形势与你无关,我们也应该对家人、对自己、对当初的梦想负责。我撰写这篇文章的日子是我刚刚结束了大一第一学期的学习任务回到家乡的时候,面对那些已经结束学业扛起生活重担的同学,我知道自己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面对长辈们慈祥的嘱托与期望,我知道,我们不但要读好书、做好事,更要做好人。
然而,有人说走得太久、太远、太累,就容易忘了当初出发的地方,就容易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我想我们既然有幸进入大学,就应该时常提醒自己,我们肩负着父辈们未竟的梦想,我们要替他们去接近他们所崇敬的人生境遇。但是,当我们的灵魂被社会堕落浮华的声浪所浸染。你,到时候如何面对那慈祥善良的眼神?
亲爱的读者们,人类社会在几万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文明成就,不仅得益于不断的总结经验战胜并改造自然界的种种不利条件,而且得益于人类能够不断地反思并切实地纠正自己在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上的误区。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我们过高地估计了由现代文明产生的流行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对传统文化对今天的社会实践任然具有的积极因素估计不足。并且这种错误的确在实践层面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我们就应该认真的反思自己的错误并予以纠正。
具体来说,国家首先应该在文化发展战略中加大对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视。2014年9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演讲中指出“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削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贮存的智慧和力量。”国家的文化战略制定工作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大对传统文化研究和宣传工作的支持力度。为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政策资金等条件支持。
学术界应该以现实社会问题为导向加强对古典传统文化的研究。我们注意到去年儒学论坛的召开使很多长期以来坚持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的学者备受鼓舞。我希望这些学者能够更多的关注民众特别是青年的精神修养,对社会上出现的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削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解释。能够更好的帮助广大青年早日将自己的精神从消沉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文艺界和出版传媒领域应该注重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社会观为指导、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科学地、有针对性的宣传传统文化。这里我首先呼吁出版传媒领域的工作者要解决自身的价值观问题,要有社会责任感,对受众的精神世界负责。要在文化作品的创作、发行和传播过程中多创造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受众精神修养的作品和思想。不要为了经济利益去搞吸引眼球、迎合低级趣味的东西。
我们作为民间马克思主义知识青年更要以身作则,在坚决抵制社会浮华声浪的同时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和经典理论,并且在互联网这个思想战场上同宣传腐朽文化的对手进行勇敢坚决的较量。
我们希望具有其他人生追求的同龄人也要注重精神修养、学习传统文化、抵制社会上流行的浮华声浪,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要相信事物总是向更高级、更文明的方向发展,只要全体社会成员努力学习传统文化,重视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我们就一定能改变社会精神沉沦的现状,营造出一个精神文明水平高度发展的社会环境。
提升精神文明水平要注重继承传统文化
杨正辉
(按语:我大概向读者谈谈我对精神文明问题的思考过程。我总是觉得,我对社会道德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总是处于某种被动的状态。就我个人的兴趣来说,我更加喜欢经济、政治和哲学问题。所以我一开始读书是读毛主席的书,后来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书籍。但是,大概在我十七岁的时候,我相信大家可以理解,那个年龄正是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和外面的世界满怀憧憬的时候,渴望有一种榜样的力量鼓舞自己。而且也是处于青春期,会对异性开始有朦胧的好感。于是,我发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演员,我当时非常崇拜她。于是我就上网去搜集很多关于她的资料,准备学习她的成功经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了网上很多关于她的生活方式方面的负面信息。后来我又看到社会一些关于社会上某些人严重的道德问题的媒体报道,这使得我非常的困惑和压抑,并且让我觉得社会道德问题确实很严重了。我认为那时候我已经有用进步的、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意识了。于是我找了很多关于社会道德建设方面的文章和书籍进行研究,也写了一些东西。当然这更多的是让自己的精神得到解脱,所以后来我的兴趣还是回到政治和哲学方面而不再关注道德问题了。
但是,上大学后,我发现,原来那些在媒体上看到的道德问题就出现在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所以我又似乎是在长期以来关注政治所具有的某种潜在的责任意识的驱使下去思考一些问题。经过思考我感到问题的关键不是这些问题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消极影响。而是周围的人把某些放纵欲望、漠视道德修养的行为看作一种个性解放的时尚进步的事物。或者即使人们认识到了这些事情对社会健康发展的危害,也觉得这些事物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没有认识到这些道精神领域道德问题是由于我们在近年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如何对待传统、对待现代文明等问题上出现的一系列错误的态度和做法导致的。因而对这些错误的反省和纠正也就无从谈起。于是,我决定去写一篇文章表达我思考的一些认识和结论。但是显然,我只是把问题归结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背离。关于如何论证道德修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关于目前青年所追逐的流行文化背后的现代主义哲学体系的弊端和局限。以及其他种种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性问题。这些都是我目前的知识水平所无法解决的。我希望自己在以后可以在这方面可以有所突破,也希望关注这一问题的其他人可以与我多交流。当然我们最终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道德水平早一天好起来。)
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不同程度的感受到了。即使在生活已经非常富裕、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已经普遍提高、获取信息的技术已经非常便利的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精神领域仍然弥漫着种种的愚昧、消极、放纵、腐败的思想观念。具体说来,这些消极的精神状态就是著名学者艾跃进在其著名演讲《当代的国内外形势与中国的历史任务》中提到的官本位、金钱至上、自私、冷漠、浮躁、无耻、懦弱、淫乱等等消极腐朽的精神现象。更有甚者,向张宏良指出的那样。新中国曾经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消灭过妓女的国家,唯一消灭过黄赌毒的国家。而改革开放后却变成了当今世界最淫乱的国家。罗马帝国亡于淫乱,巴比伦王国亡于淫乱,安史之乱乱于淫乱,北宋王朝亡于淫乱。而当今中国的淫乱,特别是精英集团的淫乱程度,已不亚于历史上几个亡于淫乱的王朝。
在精神文明领域的这些现象,是我近年来通过媒体和自己的社会交往实践逐步体会到的。上大学后,我竟然曾多次从老师和同学们的反映中听到,某些高校女生周末在校门口被豪车接去如何如何,这让我一度非常惊讶。而这一切让我想起了我们当年刚上初中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周围就已经出现了很多诱惑和不良行为。如果列举出来当然就是人人都能想到的抽烟、喝酒、上网、早恋、打架、出入娱乐场所等等。这些在本质上应该说也属于一种消极蒙昧的精神状态。
而我感受到这两种类型的精神文明问题的区别在于,我们要论证青少年不应该从事上述不良行为是非常容易的,而现在我们如果要说服一个成年人抵制社会上流行的消极精神问题则似乎变得非常困难了。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青年这样做了,那么他的学业就会荒废,这就意味着他的将来只能沦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从而与令人艳羡的地位、财富无缘。这个思想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而且为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广泛接受。事实上这种教育理念是存在着很大的隐患的,这一点我将在下面进行叙述。
我们继续考察这些青年的成长轨迹。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教育理念的背景下,当时的那些青年就这样长大了。当时的青少年的一部分人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继续逃课、上网吧、早恋、打架。于是他们真的就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沦为了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承受着繁重的劳动任务和生活压力。关于这些青年群体中的精神文明现状,我们先不进行进一步的考察。但是我在这里要提一句,我们的文化研究工作和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使他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不断地提高。
我们现在需要特别考察的是那些如当年的老师和家长期望的那样成功考入大学的这部分青年的精神文明状况。为什么要“特别考察”呢?因为,我的现实观察告诉我,前面我们叙述的那些问题大都存在于这个群体当中。就我个人感受来说,一个人在现在的这种社会环境下上了大学,会发现有很多重要的问题和他在以前的成长过程中对大学的想象不太一样。
上大学后,大学老师为了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他会告诉我们,现在的形势下就业非常困难、竞争非常激烈,人们都很势利、冷漠。而后,同学们会在与已经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交流中或在自己将来的实践中感到社会竞争的确非常激烈与残酷,周围的人的确非常地势利和冷漠。那么,这里就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中学时老师们承诺过如果考上大学就会获得的利益似乎看来是无法兑现了。
我一直认为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去坚持从事基层工作,这有利于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磨练我们的意志。而且高级人才面向基层工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且就社会整体而言也有利于基层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但是现在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大学生就业的日益困难会导致这一群体对自身原有的积极价值预期被解构。正像我前面提到过的,在我们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的目的都是功利主义的。一旦这个目的无法实现(我是说无法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地得到想要得到的利益)。那么作为大学生的自豪感就会日益消失,进而作为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责任感和精神追求也就随之被解构。价值观就会向消极的方向发展。然后,当他们面临周围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消极颓废的精神层面的现象时,他们就不会再认为自己应该是有高素质的人所以应该坚决的抵制这些现象。既然在功利主义思想的作用下,我们觉得上大学就是为了金钱和地位。那么当我们看到有人放弃了精神原则而获得利益时,我也去这么做似乎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而且我在这里想顺便指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老师和媒体往往会向大学生们灌输“适者生存”的理念,而且这一点也被人们广泛接受或者姑且说被社会现实所证明是对的。但是一个在中国思想领域非常著名的学者黎阳曾指出:人的生存之道不是靠改变自己去适应世界,而是靠改变世界来适应自己,有现成的可用就用现成的,没有现成的可用就加工改变发明创造——草食动物的生存之道是使自己的身体构造变得适应消化野草粗纤维;肉食动物的生存之道是使自己的身体变得适应捕食和消化生肉腐肉。而人的生存之道则截然相反,不是靠改变自己去适应食物,而是靠改变食物来适应自己——用火烹饪、培育作物、驯养家畜……不光食物如此,在其他一切领域无不如此:人不象鸟那样靠使自己长翅膀来上天,而是靠制造飞机;不象鱼那样靠使自己长鳃而入水,而是靠制造船舶……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一条根本:靠改变世界而生存(见黎阳《“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一文)
为了不让读者再认为我思想过于偏激,我这里就不再论证这两种观念孰是孰非了。但是现在我想说的一点是在适应环境的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大学生们会把社会精神文明领域的种种乱象理解为自己所需要适应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从而抵制这种现象就成了不可想象的事情。
但是不管是我们应该适应环境,还是要去努力改变环境,我们都得承认这种环境一时半会儿是改变不了的。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是不是影响精神文明的社会存在层面的原因解决不了,精神沉沦就是理所当然的呢?如果不是,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来证明在生活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保持自己不会精神沉沦呢?我们当然不应该认为社会风气糟糕的情况下精神沉沦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来都是倡导应该在逆境中磨练意志、在恶劣的社会风气中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的。所以孔子说“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倡导过舍生取义的理念等等。后来的思想家也都继承和发展了这些思想。因此应该说追求崇高的精神素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这些理念是每个高校学生都懂的,那为什么我们还会不顾先哲的谆谆告诫以个性解放的名义在精神沉沦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呢。简单的说,因为我们觉得这些东西过时了,对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没有指导作用了。谁要是再以违背传统文化的名义批判这些问题就会像杜勒斯说的那样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家伙”。会受到嘲讽和蔑视。这一点笔者可是有亲身体验的。
我认为这里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是,我们本来从一开始就应该经过充分的研究了传统文化之后,在把这些文化所主张的观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实践根源与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的具体条件进行细致的对比,然后经过认真地思考去判断传统文化中的哪些部分已经由于实践条件的变化而失去了对现在的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我们的确应该予以扬弃。哪些传统文化中的观点所产生的社会实践层面的状况现在依然存在,所以我们应该继承并运用这些传统思想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但是这些年来我们的普通青年和民众是这样做的吗?显然不是。近年来由于经济水平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每一天都产生着大量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流行文化和思想信息。这些东西让我们过于自信的认为它足以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社会实践中的所有问题,所以没有必要再去研究、学习和宣传传统文化了。后来,我们的确已经发现了,在这些文化的指导下人们的精神领域出现了道德堕落、审美情趣低俗化等等的问题。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并没有反思自己对待传统和经典文化的态度,而是认为这些东西个人无法改变为了生存就应该去适应它——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感慨究竟是什么原因竟然让我们在思想上如此愚昧无知并在行动上如此的胆大妄为。
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即使具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地位,也不会真正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反而会在财富和地位带来的诱惑下放纵自己的低级趣味从而引来灾祸。一个国家如果人民的精神状态出处于醉生梦死、消极颓废的状态,那么繁荣的经济最终也会毁于一旦。如前面提到的古巴比伦在经济高度繁荣的时候大兴淫乱之风使整个社会意志消沉最终为异族所灭。唐代的唐玄宗也是在经历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中放开整个社会纵欲淫乱使得国势日益衰颓最终引来“安史之乱”使唐代从此走向衰落。如果今天的国运因我们这一代人的放纵而衰落,我们该如何面对千百年来上下求索的仁人志士。
退一步说,即使你坚持国家战略形势与你无关,我们也应该对家人、对自己、对当初的梦想负责。我撰写这篇文章的日子是我刚刚结束了大一第一学期的学习任务回到家乡的时候,面对那些已经结束学业扛起生活重担的同学,我知道自己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面对长辈们慈祥的嘱托与期望,我知道,我们不但要读好书、做好事,更要做好人。
然而,有人说走得太久、太远、太累,就容易忘了当初出发的地方,就容易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我想我们既然有幸进入大学,就应该时常提醒自己,我们肩负着父辈们未竟的梦想,我们要替他们去接近他们所崇敬的人生境遇。但是,当我们的灵魂被社会堕落浮华的声浪所浸染。你,到时候如何面对那慈祥善良的眼神?
亲爱的读者们,人类社会在几万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文明成就,不仅得益于不断的总结经验战胜并改造自然界的种种不利条件,而且得益于人类能够不断地反思并切实地纠正自己在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上的误区。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我们过高地估计了由现代文明产生的流行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对传统文化对今天的社会实践任然具有的积极因素估计不足。并且这种错误的确在实践层面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我们就应该认真的反思自己的错误并予以纠正。
具体来说,国家首先应该在文化发展战略中加大对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视。2014年9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演讲中指出“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削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贮存的智慧和力量。”国家的文化战略制定工作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大对传统文化研究和宣传工作的支持力度。为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政策资金等条件支持。
学术界应该以现实社会问题为导向加强对古典传统文化的研究。我们注意到去年儒学论坛的召开使很多长期以来坚持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的学者备受鼓舞。我希望这些学者能够更多的关注民众特别是青年的精神修养,对社会上出现的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削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解释。能够更好的帮助广大青年早日将自己的精神从消沉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文艺界和出版传媒领域应该注重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社会观为指导、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科学地、有针对性的宣传传统文化。这里我首先呼吁出版传媒领域的工作者要解决自身的价值观问题,要有社会责任感,对受众的精神世界负责。要在文化作品的创作、发行和传播过程中多创造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受众精神修养的作品和思想。不要为了经济利益去搞吸引眼球、迎合低级趣味的东西。
我们作为民间马克思主义知识青年更要以身作则,在坚决抵制社会浮华声浪的同时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和经典理论,并且在互联网这个思想战场上同宣传腐朽文化的对手进行勇敢坚决的较量。
我们希望具有其他人生追求的同龄人也要注重精神修养、学习传统文化、抵制社会上流行的浮华声浪,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要相信事物总是向更高级、更文明的方向发展,只要全体社会成员努力学习传统文化,重视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我们就一定能改变社会精神沉沦的现状,营造出一个精神文明水平高度发展的社会环境。
2015-03-09
yangzhenghui101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