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美华:陈云训斥耀邦 1980年邓、叶、陈、胡讲话内幕

火烧 2010-08-27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聚焦1980年邓小平、叶剑英、陈云、胡耀邦等人讲话内容,揭示当时政治格局与接班人问题,涉及历史背景与高层决策内幕。

   

昨天8月26日是深圳特区成立30年纪念日,鉴于眼下国内外动荡不安的形势,深圳领导拟预定在昨天举行的庆祝大会也顺延至9月初,深圳市府发言人强调,国家主席将南下参加庆典,因为在2000年,前国家主席参加过深圳二十周年庆典,规矩摆在那里。翻回历史档案,上面写着:1979年12月,广东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三个市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并原则通过特区条例。省直接经营深圳特区,珠海、汕头各设管理局,负责本特区。

   

弹指30年,在1980年那个重要年份,中共中央做出了相当多重要决定,在该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被退出政治局。党中央恢复八大体制,胡耀邦被推选为总书记。

   

会议期间,2月24日晚,叶剑英讲话如下:

   

中央书记处,我考虑(它)就是准备接中央的班的。书记处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年轻。老年人的今天,就是中年人的明天,因此要准备培养精干正派的年轻人接自己的班。我们老同志想为党多干些时间,多做些工作,但是年纪不饶人,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是有个交班和接班的问题。

   

我们讲中央书记处接班,是接集体的班,而不是接哪一个人的班,这个问题,斯大林没有解决,他只看上一个马林科夫,但很快被赫鲁晓夫篡了权。我们党的八大以小平为总书记的书记处,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文革搞出了个中央文革,把书记处冲掉了。我党虽在理论上提出了接班人的问题,但实际未解决好。主席对集体的交班、接班考虑很少,而是侧重于个人的接班。九大把林彪当作接班人写进了党章,林彪摔死了,又提出王洪文当接班人,实践证明,这样做是失败的。

 

   

将来进入政治局和中央常委的同志,先在书记处工作一段时间,就此较容易驾轻就熟。

   

三点希望:一、模范执行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坚定不移贯彻执行。要好好坚持四项原则,同违背的倾向进行不调和的斗争。

   

二、要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书记处书记所有成员平等,都只有一票,要相互支持谅解。

   

三、必须善于学习,勤奋学习,认真读书,经常实践。

   

陈云当天的讲话如下:  

   

党政治上要分配几个人做工作,生活上要照顾他们的需要(指汪、纪、吴、陈等)。

   

胡耀邦当组织部长时,我给他讲过几次,中央派你当组织部长,不是派你到八宝山,他到我这里来谈话时,没有一次电话不找他,跟着屁股来。

   

胡耀邦当天讲话内容之一:  

   

至于十二大具体时间,想力争今年底开,如果准备不足,可能要明年,我们留个机动车吧,没有把时间讲死。

   

2月29日,邓小平谈话:  

   

一讲这次会议,二党的政治思想组织路线,三工作方法。

   

我们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扑向四化。

   

我们讲话,有不妥的,大家纠正,领导嘛,哪有什么金玉良言,即席讲话能够就句句准确。

   

少奇同志和其他同志一样,也犯过一些错误,我看这样讲好,符合实际。不要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好像所有的人都完全正确,唯独一个人不正确,这个话我有资格讲,因为我就犯过错误,五七年反右,我们是积极分子,反右扩大化我有责任,我是总书记呀!大跃进,我们头脑也热,在座恐怕头脑热的不少,这些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我们应该承认,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拿我来说,能够四六开,百分之六十做的好事,百分之四十不那么好,就够满意了,大部分好嘛。我们既然说毛主席都会犯错误,其他同志就不犯错误呀?少奇同志就没有错误呀?或者别人就没有错误呀?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只是有大小错误的区别。

   

历史遗留问题要继续解决。比如这次会上提到瞿秋白,讲他是叛徒讲不过去,非改不可,可是用不着专门作决议。有些同志的问题已经实际上解决了,就不再要求中央发文件,过多地发文件并不好。

   

胡耀邦2月29日讲话如下

   

毛在对待刘少奇同志问题上是有错误和责任的,这个错误被林彪四人帮一伙利用,造成了党的历史上的最大冤案。毛多年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因此,即使这个错误与毛本人有关,我们也必须按他历来的教导坚决加以纠正。

   

在刘少奇同志问题上痛苦教训,我们全党应该深刻记取。但是,我们全党的任何同志绝对不能因此而否定毛泽东同志的不朽功绩。

   

四位同志在文革前对党和人民做过有益的工作,但在文革开始以后都犯了严重的错误,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有的同志出了力,但是,在粉碎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又犯了新的错误,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中央在全会以后酌情考虑他们的工作。

   

《邓小平文选》未选入的一次谈话(1980年8月10日):  

   

 1980年8月10日 ,邓小平找胡耀邦和邓立群二人谈话,主要谈了两件事。一件是陆定一写了一封信,建议“要作历史问题的决议,需要把这些年来的路线斗争编一本书”,“不然,有些人将来要翻案的”。小平同志认为:“所谓有些人将来要翻案,无非是翻主席的案,只要我们把主席的功讲够了,讲得合乎实际,我看翻也不容易翻,至于他的错误,太明显了,对主席来说,缺点、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有这句话就行。主席的功好讲,比如在党的建设上,主席就有很多的创造,从延安时期到进城以后,一直发生作用,是很见效的。延安整风时期,全党的气氛好得很,问题解决了,大家放下了包袱,保证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邓立群插话说:历史问题决议这一稿中,毛泽东思想部分写得比较充分,大概有一万五千字)拿好(邓立群又说:这一稿中对主席的错误也写得比较厉害了)那不要紧,文字上、措词上还可以磨嘛。比如我说主席后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不幸,用这样的语言就比较柔和。错误不只是主席一个人有,我们这些人也有错误。”

   

1980年12月16 -25日,中央工作会议,陈云讲了他的24字方针:  

   

抑需求、稳物价、抢发展、求安定、缓改革、重调整、大集中、小分散。

   

邓小平在会上讲:  

   

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念、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

   

注:1.到了1985年,胡耀邦在讲精神文明问题的同时,就把“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删掉;

   

2.从1977年到1884年间,邓小平、陈云两人的配合在党内举足轻重。起草《决议》、华国锋的去留,以及逐步解除华的权力,赵接华的总理,胡接华的主席,邓接华的军委主席,在这些问题上,邓、陈合作得很好,意见基本一致。在1980-1981年,邓对陈的调整方针是支持的。但到了1983年,邓对陈的“保四争五”增速表达意见说:老是这样,指标定的很低,超额完成那么大的幅度,这样不好。从那以后,邓、陈的矛盾就逐渐显露出来。最主要原因,一个是急于求成,一个是稳步前进,直到后来,愈加明显。

   

3.对上述情况,谷牧次子刘会远(深圳大学退休教师)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说:《谷牧回忆录》对被有些人认为是“保守派”代表人物的老同志采取审慎的态度,有着复杂的原因,其中重要一条是,有的老领导在“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是党内坚守常识的最重要的代表!父亲与他们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而且相信一些老领导虽然一时在认识上可能跟不上改革开放的形势,但只要认真从“常识”和“理性”角度沟通,他们一定会支持这项伟大事业的。(点评:陈云直至1995年逝世,都没有对深圳特区表达过“支持”态度,谷牧儿子切勿猜疑陈云的想法和态度。)

   

30年河东,30年河西,邓、叶、陈、胡均已作古。深圳固然已成为一座充满资本主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仅挂着共产党旗而已,但是否符合邓小平“利用特区发展经济”的初衷?有待各方论证。现在有舆论说深圳不能倒退,全国其他地方改革不能倒退,否则就是死路一条。深圳可以在今天公众放假一天(全国其它地方仍在开工上班),形同国中之国;深圳可以“被扩大”地域继续搞资本主义那套,全国其它地方只有干瞪眼,贫富不均更加扩大,与邓小平的改革初衷又何相干?!倒退是个相对词汇。要说倒退,深圳应该向社会主义好的一面倒退才是。否则,市长许宗衡这类大贪无法灭绝,陆续有来。

更多精彩请登录www.meihehua.cn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