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狼烟,燃起无尽地思念 ——怀念王近山伯伯
边塞狼烟,燃起无尽地思念
——深切怀念一代战将王近山伯伯
刘心声
不知是西陲“东突”的声声狼吠,还是东海、南海波涛的阵阵涌荡,不平静的世界风云总是搅动起我对一代战将王近山伯伯的怀念……
记得王伯伯逝世十三年之际,他在“二野”时的老上级邓小平不但亲自过问回忆文章的结集,更亲笔书写“一代战将”四个大字作为回忆文集的书名;为军功卓著的将领王近山的毕生功绩作出了公正的历史定评。随之,众多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为回忆王近山伯伯的《一代战将》文集慨然题词。
江泽民的题词:杰出的战将 人民的功臣
杨尚昆的题词:王近山同志英勇善战,战功卓著
李先念的题词:人民的战将王近山
薄一波的题词:一代战将 非凡战功
宋任穷的题词:战功垂青史 战将留芳名
刘华清的题词:近山同志我军名将 英勇善战战功显赫
为国立功永垂不朽
段君毅的题词:王近山同志是二野一位骁勇善战战功卓著的战将
廖汉生的题词:弘扬王近山同志英勇善战的精神
如果说这些评价和题词可以作为军人的一种政治待遇,那在我军高级将领中虽不敢说是绝无仅有,但肯定为数不多,不妨可查询。
共和国的开国将领(除元帅大将外,上将57名、中将177名和少将1360名)谁不出生入死多少回,谁不战功赫赫,谁又不是党和人民的忠勇战士;而生前身后能被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李先念、杨尚昆、江泽民等共和国领袖和统帅们曾经一再挂在嘴上并交口称誉的将领并不多!王近山却以“王疯子”的雅号,一次次出人意表地搏击战争风云;面对任何人间艰难险阻,从来就是“吾往矣”而置生死于度外!时至今日,也有无数年轻人熟知和喜爱着这位“疯将军”,并热衷于传诵着他的故事。
几年前,电视连续剧《亮剑》的热播,把作为剧中主人公原型的王伯伯放在了亿万观众的眼前。但是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知晓我的这位一生交织着传奇与争议,既富于平民色彩,却又有着令人叫绝的故事和诸多难解之谜的英雄伯伯呢?
如今在互联网上,已有数十万条有关王伯伯的信息;报刊杂志中不时见载他的传奇;在回顾红军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影视剧作品里,也常隐现取自王伯伯战斗故事的素材。
国家和人民需要和平,需要赢得民族伟大复兴和崛起的历史机遇。然而,回溯近二百年的历史,不能忘了,其中竟有一百三十年之久,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不仅遭遇频繁战乱,也生活在丧权辱国的极度屈辱之中!……;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千千万万革命者、先烈的牺牲和人民解放军将士的英勇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历史证明:新中国是在血和火中诞生的!
战争证明:最勇敢的人一定是信念最坚定的人!
谨此,聊以拙文怀念王近山伯伯。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中一位叱咤风云的重要将领王近山中将(时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国家公安部常务副部长)突然沉寂了下来,似乎从此在人们的视线中完全消失了……
就是那时,我作为将军二儿子岩岩的要好同学,走进了王家,走进了王近山伯伯的客厅和他那不大被外界所接触的生活。并且,从此留给了我终身铭记的一次次见面的场景和受益无穷的教诲。
随着年岁的痴长,当时从王伯伯身上感受到的那种军人气质和风采,以及戎马生涯、赫赫战功所铸就的人格魅力,越发显得鲜活、卓越,甚至超凡,至今仍时时撼动着我的心灵。很久以来,我一直想写些什么,藉以缅怀和纪念我从心底里崇敬的战将——王伯伯。
《亮剑》一剧的热播,军中名将王近山伯伯的议论和传说也随之不绝于耳;每逢听到、看到有关王伯伯的故事,总仿佛他刚正不屈、硬朗豪气和不怒自威的神态就浮现在我眼前。我可能说不清楚什么是永远,什么是丰碑;而一旦回想起和王伯伯接触时感人至深的一幕幕情景,我就知道伯伯的形象会随生入死地耸立在我的心中。
王近山将军,永远属于他终生为之奋斗和热爱的祖国和人民!每每想到这些就会使我的思潮更为激荡,不能总让丝丝缕缕的遗憾萦绕在心头,多么希望王近山将军至今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得以早日传诵天下,告慰伯伯的在天之灵,慰勉和激励所有关注他的人们!
目前,尚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客观、真实、公正、完整地介绍和描述共和国和人民解放军的一代战将——王近山将军。是因为很少有人真正懂得了他、理解了他,遑论走进他的一生战斗历程和他极不平凡的心路历程。
有关王近山将军各类文学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某些负面内容,相当一部分源自于人云亦云、互为传抄、妄猜胡测,甚至采用编造的事来胡乱联想;使得并非真实的事被千百次重复地移置到了他的身上,久而久之竟然演变成为“事实”。
例如,但凡在王近山将军的故事中总有个至关重要的“小姨子”,最初的“是非编造者们”连最起码的亲属关系都没有梳理清楚,就开始以讹传讹误导天下了。
某些文章里这样描述道:“1949年在重庆,王近山将军潇洒倜傥地作为三兵团副司令兼任川东军区司令员,引起了一位女大学生的仰慕,甚至爱戴。王近山同时也爱上了聪睿可人,阳春白雪的女大学生,这个女大学生不是别人,正是王近山的小姨子,自己发妻韩岫岩的亲妹妹。”这个众所周知的版本,相信人们都不陌生。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所谓的小姨子韩某某(实在不想再影响到她,恕在此隐去她的真名),其实是王将军孩子们的大姨,于1938年出生。不难推算,当王近山将军1949年底在四川任三兵团副司令员时,她只是个年仅11岁的孩子,绝不可能是那个所谓的“阳春白雪的女大学生”!
由此可见,这种令人嗤之以鼻的以讹传讹离事实真相有多远!
诸如此类的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地堆砌到王近山将军身上的事情,我在此已不屑于多说了。如果大家能够了解王近山将军所处的那段历史,把事情放进大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相信大家就不难理解其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和结果了。个中原由,留待能够以作品全面、完整地再现王近山将军风貌的人来告诉你们吧。
我相信,这只是一时遗憾,由于我向我的老同学做出过承诺:在他们认可的关于王近山将军的电视连续剧以及长篇传奇小说公开发表和展示之前,一定恪守这其中的全部“秘密”。
关于什么王近山将军和韩岫岩阿姨的离婚原因和经过;什么连降三级,发配黄泛区农场,并被限令72小时离京;再如,他的二儿子是如何说服许世友司令亲自给毛主席转递信件的经过;以及,王近山将军出山到南京后为什么又转去了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任职兵团副参谋长,他当年的部下都是他的顶头上司,连夜赶到王将军面前哭诉着报打不平……;等等。可以说,王近山将军在和平时期的传奇故事也一样难以尽数!王伯伯的历程段段精彩、处处感人。相信人们迟早会真正了解和懂得一代战将王近山将军!
我所忆及的王伯伯二三事
那是在文化革命如火如荼的岁月里,我第一次见到王伯伯。(王近山将军当时的寓所在北京西城区西四大院胡同六号)
一天,我去找我的同学,王伯伯的二儿子。王近山将军家里刚被造反派查抄过,偌大院落里的地上散落着纸片和入秋后久不打扫的枯叶,显得萧条,甚至有点狼藉不堪。我多少怯生生地走进房内,见到客厅里带补丁的大窗帘被扯拽得斜挂在支架上,地毯上被毛笔涂满了不堪入目的标语,几乎所有的家具都被挪动或掀翻了,代表着将军指挥员身份的几部电话机的线缆都已经全被剪断,连原来摆放在写字台正中的那部所谓“红机子”也不知所踪;按照部队级别标准配属给王伯伯的公务员、警卫员和司机全都被撤走了。
我帮着我的同学收拾着杂乱无章的房间,我俩默默地陆续把那些家具归还到原位,整个家里还是显得那样空落和冷清;……
之后,我在院子里见到了王伯伯。他一个人在散落着枯叶的小道上孤独地转着步,一圈又一圈,脚步一高一低的快速地行走着(因作战负伤留下的后遗症,走起路来有些跛),我和同学也就陪伴着他默默地转着一圈又一圈。当他停下脚步时,我才注意到他的脸色非常不好,在他紧锁着的浓眉下,通常炯炯有神的眼睛里满是疲惫之色。(我的同学后来才告诉我,王伯伯的肝脏检查不正常,故那时的脸色十分不好。他要求在北京做些治疗却没有被批准。)
王伯伯面对着我们没有说话,他深情地伸出在战争年代负伤致残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儿子的嘴唇,低声地问了句:“疼吗?”
因我的同学在与抄家人员争执时,对方依仗人多动手打了人,同学的门牙也被打掉了半颗。王伯伯拍打着儿子的肩膀说:“男子汉大丈夫,天塌下来都要扛住!不就是挨了几下打么!但是,你要答应我,对他们、对社会,不许记仇,不要怀恨!要恨就恨我吧,都是因为我呦。你——能答应我吗?……”
这时,我从王伯伯的眼中看到了晶莹的亮光。
我的同学委屈地扑进了王伯伯的怀中,不住地点着头说:“我答应!我答应您!我谁都不恨,爸爸,我永远都不会恨您!……”
当时,我被他们父子间在重压下的真情深深感动着。虽然那时我俩都还年幼无知,对许多社会现象和原由并不了解,但我同学扑入王伯伯怀中,咬紧牙、忍住泪水说出的话,永远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王伯伯在当时受到了难以一一描述的极不公正地对待,可他不仅自己不怨天尤人,还谆谆教育和告诫子女们不要记仇,不要怀恨;要爱社会、爱国家,用爱心去处世、用爱心去待人。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啊!每每当我回忆起那感人的一幕,总会潸然泪下。
王伯伯当年仅仅因为离婚的事情而受到严厉处理,被撤消了北京军区副司令、公安部常务副部长的职务不说,还被开除党籍,行政级别降三级,甚至被抄了家,最终“发配”到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区农场。
如今,人们恐怕无从想象,甚至根本无法理解;不就是离了婚么?但是,鉴于当时的历史背景,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他终于成为了那场悲剧中的最为不幸的主角。
套句老话说:“历代良将鲜有好下场。”综观历史长河中那些被冤屈的忠臣良将,无非是由于二条原因自己打败了自己;一是功高遭嫉、二是不搞迎合。但凡沾上了其中一条,就足可以把自己撂倒。而王伯伯确实把这样二条全占上了。这样认为或许不妥,毕竟这是一句封建社会的老话。因此,不妨认为是由于他的性情使然,以其性格和历史相抗击,甚至在关键时刻又选择了“临难而不苟免”。因此,王近山的结局或许早已经就注定了。
我经常感慨;王伯伯是个悲剧英雄!因为历史上往往在悲剧中才能产生英雄。这样更加引起人们的敬佩。王伯伯身上的待解之谜令人关注、让人猜测,他的传说使人们回味、品评。人们在欣赏他,可是又没有完全懂得他,无法理解他当初那样执意的选择!如果……
但是,历史却不容假设!
在中共第九次代表大会一中全会上,王伯伯由毛主席亲自点将从黄泛区农场转到了南京军区工作。我又一次在南京见到了他。
当时,我利用部队休假的假期到驻扎在南京东郊的坦克部队去看望我的同学(王伯伯的二儿子)。我在老同学的部队住了几天后,等星期天请了假,他陪我一起去南京,看望了王伯伯。
在南京市鼓楼区人和街11号。我见到王伯伯时,立即恭敬地向他行军礼。在他这样一位驰骋沙场多年,指挥过千军万马,创造了无数战场神话,敢于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对手作战并取得胜利的开国名将面前,你会切实感受到:他身上的那种不怒而威的一种霸气,那种大气和杀气兼具的战将风范、那种具有洞穿性的人格魅力,会令每一个军人情不自禁地举手向他敬礼致意!
凭心而论,怎么打量王伯伯,他都是个和蔼可亲的长者。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不能理解;平常日子里倍感儒雅可亲的王伯伯,在战争年代,为什么竟然成为上至主席和统帅、下至各路指战员广为称颂的“王疯子”?他的这个不大雅的“雅号”竟让他的对手闻“疯”丧胆!让日本鬼子和美国鬼子尝足了苦头!据说,战时的敌方曾经设立机构分派专人对王伯伯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密切跟踪他的战场行踪,以期进行重点防范。
战场之外,王伯伯沉默少言,总喜欢微笑着倾听和思考。他的心胸是那样的磊落坦荡、爱憎分明、信念坚定。他是一个农村的贫苦放牛娃。参加了红军走上了革命道路后,坚持如饥似渴地学习,且学习面宽泛,因而知识渊博。据了解,他的业余爱好主要就是读书。他在家里提倡多读书,也不让孩子们浪费时间。因此,王伯伯的孩子们至今都不会打麻将、甚至连打扑克都不会。这也许是一种家风吧。
那次在南京,我亲身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军人。自从我和同学一起见到王伯伯之后,只是简单地聊了些社会见闻,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他们父子间就军事方面的问题进行着认真的探讨和研究。因为我的同学当时已是部队的作训参谋,具备了一定的军事素养。他父子俩在军事上的沟通其实是两代军人的碰撞,是跨时代军事理论的对接,是军人世家对国防建设的一腔热血和无限的激情。
他们父子间的话题中大都是军事专业术语,如:防御的梯次配置;防御弹性;火器纵深配置、炮火延伸、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制空权、制海权,机降、伞降,三打三防;部队的快速动员机制、机动抗反;以及萨姆单兵导弹性能参数、关岛基地的导弹到我方防地的飞行时间、SR—71机型的作战诸元……简直让我听得云里雾里,莫衷一是。还有什么朱可夫在二战中几场战役指挥的失当之处、以及朱可夫编著的《回忆与思考》。他们还特地从书房里找出了一本什捷缅科的《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大段篇幅地念读并讨论着。
我感受到,王伯伯是一位具有很好讲述和鼓动能力的指挥官,听他的讲话,那种感召力总会令人热血沸腾、不能自已。但是,他又是一位头脑冷静的智者。
就在那次见面时,我亲耳听到他对我的同学说:“我一不想开口就提‘想当年’,二是在战场上绝不搞‘想当然’。”
后来我从我的同学那里了解到,王伯伯所说的不提‘想当年’是指有些单位邀请他去做报告,让他讲讲当年他的作战故事和英雄事迹。然而,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他更加关注的是未来的战争,是着眼在探索今后的反侵略战争中我军如何取胜打赢的课题和办法。
王伯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作为志愿军三兵团代司令员,(陈赓司令员受命在国内组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亲自指挥李德生副军长所属的12军和秦基伟军长所属的15军,取胜了朝鲜战争中至关全局的上甘岭战役。他不愧是毛主席亲口称赞的;“真正取得了与外军作战经验的我军高级将领。”然而,在如今大量出版的有关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各类书籍中,王近山似乎只是一个可有可无、走过场的人物。仅在不得已处偶尔提及。至于他为什么敢拍桌子和军中威严不做第二人之想的彭德怀在志司会议上大吵;他们之间的将帅情谊又表现在何处;为什么能承担着让12军、15军冒着被打光的巨大风险‘熬’到最后的胜利……总之,王近山将军在上甘岭战役中所起到的决定性指挥作用被目前书本上的“历史”忽略了!
他在与武器装备和我军有着巨大落差的对外军作战上,敢打敢拼丝毫不惧敌人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他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他把自己的最大精力致力于研究未来战争,他绝不相信“小米加步枪就可以打败美帝国主义”。他的不搞“想当然”,就是指不仅要敢于打,还要善于打。要防止战场上的唯心主义。
王伯伯父子间对军事的热爱和钻研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两代军人的肩膀上承载着军队的希望,担负着各自的责任,尤其是王伯伯那种对新一代军人所寄予的厚望和要求,那种职业军人精神的寄托和期待,他们“上阵父子兵”的那种对国防建设的关注和互动,着实感人至深。至今我都在感叹他们的军人风采和父子间的深情。
(说明:我在上文中省略了我曾和王伯伯的儿子、我的老同学一起爬煤车去河南农场探望王伯伯的那次见面情节。因为这一段按我老同学的话说:真不愿提起,但绝不敢忘记!)。
弥离的生命,不减的斗志
我和王伯伯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75年。他生病手术后到北京进行会诊,住在解放军301医院南楼。当时我所在的部队驻守在内蒙古。在得知王伯伯生重病的消息时,我简直心急如焚,一听说他转院到了北京,我就设法争取到一个去北京部队机关出差的机会。(因为当时部队进入了战备状态,取消了一切请假)我到京后办完了公差,连家也没有回,甚至连衣服都没换,就穿着在前线战备的翻毛皮帽大衣赶去了301医院,看望我极为敬重的王伯伯。
解放军301医院首长病区的门卫制度很严,没有得到明确通知是不能放人进入的,我被拦在了门外。在心急火燎之际,我的火气一下就上来了。我瞪着眼睛朝试图拦阻我的几个门卫值班人员吼了起来:“你们谁敢拦我?我刚从前线赶回来,有重要情况要见王司令,你们谁阻拦我影响了军务,我叫你们吃不了兜着走!”可能是我的嗓门忒大,又是一套野战皮毛军装,再加上我根本无法掩饰的急切心情,一下子把值班人员和门卫都镇住了,居然连登记手续都没有办理,就放我进去了。
我见到王伯伯时,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我怎么也不敢和不愿相信,一直精神抖擞、挥洒刚毅的王伯伯竟然身患了绝症!
我在见到他之前,曾经无数次地警告自己;千万不要在王伯伯面前由于自己的心情而失态,流露出沮丧的情绪影响了重病中的王伯伯。 在回北京的火车上,我始终把头埋在军大衣里,整整地痛哭了一夜。埋头,是因为我不想让周围的旅客看见一个穿军装的大老爷们一路哭回了北京。痛哭,是想把一肚子的哀怨和不平以及所有的泪水哭光,绝不在王伯伯面前落一滴泪!但是,当我立正向王伯伯敬礼报到时,还是情不由己地失态了。我举起敬礼的右手怎么也放不下来,尽管我心里提醒自己:礼毕了、礼毕了,可是手就是不听使唤,僵持着一直没有放下来。直到王伯伯亲切地走到我面前,把我的手拉了下来。我一下失控地抱住王伯伯落泪了……
王伯伯把我拉在沙发上坐下后,看着我问道:“你——怕死么?”
我没有完全明白他的意思,摇了摇头。
他忽然仰天笑道:“死都不怕的人还哭鼻子!?”
我有些自惭地向他道歉:“对不起,王伯伯,我有些激动了。”
这时,他已经收起了笑容,认真地问道:“从前线回来?那就说说情况吧。”他那专注的神态实在无法让人看出他重病在身。
我详细地向他报告了一些我所了解的情况,他不仅认真地听,还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有时等待着我的回答,有时又在自言自语。随后,他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打电话找来陪同他一起进京的我的老同学,让他也参与到我们的谈话中来。那次汇报交谈中,我明显地感觉到王伯伯对前线的战局、双方态势、下一步事态的走向等问题早已是成竹在胸,他眯起的双眼中已经看清了草原边境的一切动向。
他询问的大都是一些极细致的问题。比如,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风沙扬尘,我们的战士能适应吗?南方参军的战士们能适应吗?他们吃得惯北方的伙食吗?制式武器在恶劣的天候下能达到使用要求吗?沙障、水障、壕沟能不能迟滞敌方集群坦克的运动速度?对方号称“北极熊”,他们希望把战事拖在冬季,我们有思想准备吗?他们的第一、第二攻击波我们扛得住吗?……整整一个下午,我们都在听王伯伯的讲解和评论。谈到战争,他的感觉格外亢奋,根本就看不出他是病号,他那间病房仿佛就成了他的作战指挥所。这就是赫赫威名的“王疯子”!
在战场上能‘疯’起来,那可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是人人能够做得到的,就是在诸多开国将领中,敢于在战场上‘疯一把’的也并不多见!难怪人们还称王伯伯是‘中国的巴顿’!他的故事不仅神奇、感人,而且还提气!总能给人激情和冲动!
在医院和王伯伯的见面,我的印象尤为深刻。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才是人生的价值,什么才是感人至深的精神境界,什么才是高尚的品格情操!
可能我已经有些说多了。因为我多么希望让所有关注王近山的人们早一天读到有关他那些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啊。
题外寄语 对王伯伯作品的看法和希望
若干年前,我的老同学就已经开始筹措拍摄一部以全景式重点讲述将军鲜为人知一面的电视连续剧。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剧作中,甚至当年的电影《南征北战》《英雄儿女》中都曾经大量引用了发生在王伯伯身上的故事。如何能拍并且拍好一部以王伯伯的真实故事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这个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他们家人的身上。
我也曾经呼吁,希望他们的家人讲出王将军最真实的故事。对自己的父亲,也对历史负责。因为只有他们长时间地、最近距离地接触着自己的父亲。也最能理解自己的父亲,最能了解一诺重于泰山、诚信重于生命的王伯伯坚守自己个人操守底限的决心,和过于出人意料的事情其过程中的细节。他们总不至于跟随着社会上的功利价值观的“戏说”来解释王近山将军吧?
面对王近山将军不朽的在天之灵,面对和将军同生死共战斗的人民军队指战员的在天之灵,共和国和人民解放军的后来者应当还原真实,虽然这并非易事。当然,就算是王伯伯的家人,如果没有面对历史真实的决心,没有摒除功利并静下心来认真地回忆、思考、和研究王伯伯一生的坎坷经历,也未必能对王近山将军有优于他人的深刻认识。离开了清晰的目的和认知,仅是肤浅地泛泛而谈、就事论事,那也许只能是零乱无序的轶事杂谈,根本谈不上作品的厚重和精彩。相信他们与社会上的浮躁、功利目的不同,他们一定会认真、负责地对王伯伯做出全面深刻地诠释,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证明他们在向对他们有生养之恩的父亲尽到了一份孝心。
据我的老同学说,他们十分认真地遴选了一位具有相当功力又有独到想法的剧作者。在经过长达数年的采访、归纳、梳理、推敲、思考、讨论和磨合后,已经基本完成了剧本的创作。
由于我老同学在家人鼎力支持下,手中掌握了王近山将军的“独家题材”,该剧本的厚重程度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听说,参与了剧本创作的人员几乎个个成为了研究王近山的专家。
我虽然没有看过该剧本,但从他们口中透露出的有关王伯伯的故事那才叫精彩呢!用他们对该剧的概括来说:
战场、情场、官场,场场惊心动魄!
军人、男人、好人,人人荡气回肠!
剧作初稿杀青之际,他们竟然十分有把握地宣称,这部戏远比《亮剑》要好看的多!的确,试想《亮剑》不过只引用了王伯伯一生故事中的部分情节就拍出了大家追捧至今的好戏,更何况在他们的戏里边还有大量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呢!故认为,至今为止,无论是在故事结构的精彩程度,人物出神入化的塑造上,还是在情节感人,思想启示方面都一时很难会有与该剧相比较的作品了。而且,我的老同学还和作家合作,创作了一部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业已基本完成。那就更是锦上添花、精彩纷呈了。
关于王近山的电视剧为什么迟迟没有投入拍摄呢?据了解,由于目前影视剧市场上鱼龙混杂。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有些影视公司急功近利,只看商业价值,不注重作品质量。虽然不少影视公司曾来接洽过,因为他们也很清楚,以王近山的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一定有卖点、有市场。所以,他们迫不及待地希望拿到剧本,然后,根本不去投入拍摄,只想转手倒卖给下家,赚一票走人。为此,剧作者和我的老同学不得不谨慎地选择能够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希望找到一家愿意和他们一起打造时代精品、能够为共和国出战争力作的影视公司,共同完成这样一部以王近山将军为典型人物,真实地、人性化地全视角表现开国将领精彩形象的优秀影视作品。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先拍出来再说,切不管它拍得好孬,有人拍比没人拍好,有人写比没人写好。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不负责任!王近山将军生前身后已经在“历史性的误会”中整整被误会了46年了,难道还能容忍把无视解放军忠勇将士鲜血和生命的“历史性误会”延续下去吗?
还有人指责王家后人为什么把剧本和小说捂在手里不拿出来?其实,有谁能比他们家人更加急切地希望完成这件事呢?他们无非是求得对自己的父亲、对作品能够负得起责任而已。或许,他们在追求完美,希望做到极致,希望少留遗憾。故认为;宁缺勿滥!乱拍比不拍更糟!瞎写比不写更坏!
为了不辜负关注和热爱王近山的那些人们,我们应当时时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因为急功近利、考虑不周和丝毫的懈怠,糟蹋了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洗练出来的优秀的题材!千万不要再对不起王近山了!
我能够理解老同学和家人们为什么拖了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一定要寻找志同道合的影视合作伙伴。也希望大家能予以理解,给他们时间和机会,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心中真实、丰满的一代战将早日亮相荧屏!
写王近山,难!演王近山,恐怕更难!
谁来饰演王近山就是一个不小的难题。环顾当今影视屏幕上哪个演员具备王伯伯那样激扬饱满的个性?那种文武兼备、张驰有度的将领感召力?如何演绎得出他那种战场上的“疯”在其外,而对人民爱之切,对敌人恨之深的内心信念?以及杀敌时既凶狠却又时时保持冷静的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各自不同的风采与张扬?还有,战场上的“王疯子”在平日里分外儒雅的性格落差,……
总之,我坚信;经过老同学和家人们的努力,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影视伙伴参与进来,完成把王近山将军的精彩故事搬上荧屏的创举。让全天下关注着我们“疯将军”的人们如愿以偿。让那一座座耸立在人民大众心中的解放军英雄将领的丰碑更加高大、更加辉煌!
我敬重的王伯伯——王近山将军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