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学小寨”:记全国劳模、小寨子大队书记张式瑞
■执着:不放“卫星”坚决不搞浮夸风 科技兴农引良种两千村民吃上饱饭
■光荣:三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 陈永贵专门带大寨人来到小寨取经
■勤俭:不当县长当队长蹲点干三年 天天早起拾粪身上没有三角理发钱
小寨走出全国劳模张式瑞
1958年秋,小寨子村,张式瑞手提着金光闪闪的玉米棒。张秉山 摄
见习记者 董真
1958年,中国不平静,三面红旗高高飘扬。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从城市到乡村、从大人到孩子都在“跃进”的空气中热血沸腾起来。大江南北,一座座炼钢铁的小高炉建起来了,一个个人民公社放起了“卫星”。
青岛北面35公里有个小寨子村,这一年秋天,44岁的张式瑞在村西头的场院里,捧着刚刚收获的玉米棒子,看着地里丰收的庄稼,脸上流露出了淳朴的笑容。“不放卫星不浮夸,一门心思科技兴农,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又增长了一成多。”这位1952年就荣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三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一辈子勤勤恳恳扎根土地的“土专家”,为了一个让所有农民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的简单夙愿,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土地,交给了农村。
“父亲是个好人,一生勤俭朴实,他把一辈子的精力都用在了农村、公社。记得他临终的时候说,他对不起妻子和儿女,但他对得起群众、对得起小寨子村。”翻开父亲当年的老照片,张式瑞的大儿子张玉书感慨万千。
佃户翻身科技兴农
背着玉米种一天走百里
崂山脚下的一片小平原上,有一个不大的村庄,村里有516户人家,2539口人和2569亩地。这就是张式瑞扎根一辈子的小寨子村。1949年解放后,这个原先的佃户翻了身,张式瑞带头成立了互助组。他和乡亲们首当其冲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地少产量低,每亩只收二百多斤粮食,而村民的支出却不少,2000多人要吃饭、要穿衣,张式瑞意识到“没有别的法子,只能增加粮食产量。”从此这个勤劳朴实也爱动脑钻研的农民走上了科技兴农的道路。
1952年,准备试种高产作物玉米的张式瑞刚起步就遇到了不少社员的不理解和不接受。倔强的他决心试一试小寨子种玉米到底成不成。为学习先进技术,担任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的张式瑞跑了许多个县,最后从即东县一个人背回了50斤玉米种子,扛着沉重的布袋他走了近百里路。一回村,如获至宝的他立刻下地,种了14亩试验田。当年他引进的“金皇后”玉米秋后每亩收了七百多斤,比谷子产量高一倍,比高粱高两倍。
张式瑞科学种田的第一炮打响了。第二年要求参加农业社的户数从8户猛增到58户。1958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张式瑞领头建立了全县第一个村级农业科学研究所:两间民房,外间一张八仙桌、几条凳子,里间是实验室,长条桌上整齐地摆放着装有不同种子、药水的瓶子和罐子,另一张桌子上用红布蒙着的是唯一一台新买的显微镜。就在这个简陋的实验室里,张式瑞他们成功完成了温室种菜、防治地瓜黑斑病、试种小麦良种等科学研究。“俺父亲这个农科所可以算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科研部门了。”张玉书笑称。
三次见到毛主席
大寨陈永贵小寨来取经
“为了两亩田,我挨过父亲一顿狠揍。”张玉书对父亲张式瑞种的两亩花生试验田印象颇深。50年代初,认识到搞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后张式瑞就撸起了袖子准备大干一场。他自己种了两亩花生试验田。一天下午,张式瑞让儿子给花生地拔草,结果不识苗草的张玉书领着小伙伴把花生苗拔掉了很多。听到儿子拔了花生苗,张式瑞心疼得不得了,把“闯祸”的儿子“收拾”了一顿。后来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被锄苗的花生亩产量反而更高,张式瑞根据实践仔细研究后,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并据此研究出了“花生压蔓法”:用小车推着土把花生蔓压平,这样扩大了花生蔓的接地面积,产量自然上升了。
小寨子村的这个“土专家”渐渐出了名,光荣地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三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1959年他还应邀到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观礼,毛主席设宴招待全国劳模,周总理和他碰了杯,祝他身体健康。
“小寨不小,大寨不大,大寨学小寨。”1965年12月,山西省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率晋中专区农业参观团在参观城阳人民公社小寨子大队的科学种田和水利建设时,发出了这样的赞叹。从此,小寨子的美名传遍全国。
吃饭才是硬道理
“老百姓吃饱了饭、填饱了肚子才是真理,人人都浮夸,一亩地产量动不动就上万,剩下的几千斤粮食我们去哪里找?”张式瑞这位1950年入党的老农民是个认真踏实的“一根筋”,在“大跃进”时期,他坚决反对浮夸风。
1958年全国“大跃进”,张式瑞看不惯有些地方的粮食产量“放卫星”。“今天湖北早稻亩产15361斤,明天天津水稻亩产12万斤,那时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但我父亲坚决不信”。张玉书翻开一本陈旧的、已浸水变色的笔记本,找到了张式瑞1961年写的一个报告,报告里张式瑞一笔一划、清清楚楚地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末小寨子村的亩产量:1956年大丰收,亩产569斤;1957年597斤;1958年有了公社,亩产713斤;1959年865斤。“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太知道一亩地到底能产多少斤粮食了,但他一辈子实事求是,反浮夸反命令风。”张玉书对父亲张式瑞的品格一直很钦佩。
三年拾了十吨粪
“我一不带官职,二不要工资!”1963年,当时担任崂山县副县长的张式瑞自愿到当时的贫困村皂户村蹲点。因为他的坚决,县里只好同意他的要求,让他兼任公社社长和大队队长。这个不当县长跑去干队长的农民干部到了村里后和村民吃住在一块。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沿路一边拾粪一边观察田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等到别人起床后,他已经拾满一筐了。然后他放下筐、戴上斗笠、扛起锄头、打着赤脚,再和别人一起下地干活。当时有统计,张式瑞在皂户村的3年间拾了十几吨粪。
在皂户村,因大队的资金不足,张式瑞用自己的工资为该村买鱼苗、藕种,救济贫困户。“记得有一回父亲要理发,连三角钱都没有了,还是问我母亲要的。”说起父亲张式瑞的无私和简朴,张玉书无限感慨。
在张式瑞的带领下,皂户村脱胎换骨成了先进村。去世后,张式瑞的骨灰撒在了这片他曾辛勤耕耘的土地上,这个农民之子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
张式瑞:城阳区城阳街道办事处小寨子村人。1952年,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56年任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1960年后,历任中共青岛市崂山郊区委员会副书记、崂山县副县长兼农业局局长等职。1978年退休,1986年6月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