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毛泽东时代----美丽的小山村
怀念毛泽东时代----美丽的小山村
我成长在浙江东阳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全村七十多户人家,几百号人。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的家乡十分美丽,四周群山环抱,其中点缀着众多大大小小的村落。我们村的东北就是一座名为金山、高度不到一百米的小山,山上果树遍野,北面是一个名为石马的村庄。在它的北面就是山峦叠嶂的著名的会稽山脉。山下就是1958年由各村义务出劳力兴建的水库。我们村的西边是一条小溪,北方人应该叫小河。在水库修建前每逢雨季,山洪暴发,就会冲刷掉溪岸的杨树柳树,威胁到我们村的良田(我们村大部分农田就在小溪岸边)和居民的安全。修了水库后再也没有见到汹涌滚滚的洪水了,溪中常年奔流着清澈见底的溪水,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水中快乐游动的鱼群,遗憾的是我一直不知道这是什么鱼,个头不大,反正不是鲫鱼。每逢夏季太阳快要落山前,我们村的儿童就成群结队的去那里洗澡游泳戏水。我们村的建筑是典型的江南风格,黑瓦白墙二层,建筑物上耸立着一座座“马头”,整个村庄就由十一、二座风格相似的四合院组成。我们村的这种四合院可比北京的四合院大多了。以我们家居住的“四合院”为例,南面是围墙和一座八字形的大门。总长估计有四十米左右,北面东面和西面均是住房,总共有十三间,还有两个天井,中间是一个大院子,其中垒了几个坛子,栽着各种花草,其余就是居民的活动场所,可以晾晒衣服被子啊什么的。我们院住有六户人家。
在毛泽东时代,那切切实实是属于生态农业,菜叶青草啊这些东西加点糠啊麦麸等喂猪,猪都是圈养的,牛主要是耕牛也以牛圈为主。稻草麦秆等或者喂牛或者烧火做饭,要不就是垫于猪圈牛圈,最后都作为肥料。所以整个村庄十分干净整洁,见不到什么垃圾。村民们在实行人民公社后都在一个大队下面的几个生产队,相处不能说一点没有矛盾,但基本是友好,没有发生过很大矛盾和冲突。
我们村人多地少,土改时每平均人就只有七分多一田点地,所以除农业外手艺是全村村民生存的重要手段。有做木工的,篾匠,镶牙的,雕刻匠,好像学瓦工比较少。还有相当多的是做小生意。就是从县百货公司批发一些针线及各种小百货,到比较偏僻交通不方便的地方卖,赚点小钱。农活忙过后大部分青壮年都出去了,留下妇女年纪大点的做田间管理。我们村一直到我1965年上大学离开好像都是这种模式----农忙和过年时全村才能大团圆,农闲时多数男人都外出,都是持有公社或县有关部门的证明的。没有听说过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说法。自留地不要说了,我家的自留地有几块。因此,我们村的村民生活在我的印象里是十分惬意的。比如,农忙主要是收割水稻和播种秋作物时,绝大部分家庭一天要吃四顿,当然早上起得也早,中午很多家庭都要炖一碗自己做的火腿,买点豆腐,每天上午都有来村叫卖豆腐的。中午还要喝点酒,主要是自己加工的黄酒。这个时候,中午饭一般在十一点就吃了,到下午三、四点还要吃一顿饭---我们土话叫点心。晚上收工也比较晚,中午最热时要休息一会。
过年是全村最热闹的时候,外出的人都要赶回来。妇女们提早一个月就忙开了,主要是大扫除。等男人们回来就开始杀猪宰鸡,从公有水潭里捞鱼分鱼。除夕过后基本不干活,走亲戚看戏,赶到邻近的各个村看戏,主要是越剧还有婺剧。在我印象大人们里还有小赌博,大的不行,公社有人要抓,小来来,五张扑克牌的那种游戏。
童年的这些记忆一直铭刻在脑海里。1966年,1989年和1972年都回去过,家乡虽然变化不大但依旧美丽宁静干净整洁。后来再也没有回去过。1988年从新疆调到江苏工作,回家乡的念头日益强烈。1996年下了很大决心回去看看美丽的家乡。
回去一看,完完全全彻底失望了。村里除了老弱病残基本没有什么人了,据说都进城了。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江南民居倒的倒,破的破,整个村庄呈现一片乱七八糟衰败景象。村子西边的小溪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一滴水了,多数农田荒芜着。我住了二天走了,而且没一丝一毫有再回来的想法。
我的大姐在西安工作,读高中就离开了家乡,1966年母亲病危时回家看过一次,以后再也没有回去过。所以不断地和我联系,让我在她有生之年陪她回去看看可爱的家乡。我和她说,“姐姐,家乡已经一点也不可爱了,回去只会让你失望的。”她不相信。2003年她带着病中的姐夫儿子媳妇和女儿到江苏来,非要我陪她回去看看家乡。回到老家后一看,比我1996年回来时更加惨不忍睹。我们家那幢全村最好的建筑也因为长期没有人居住也倒了(我哥哥一家早就离家居住在上海)。全村只见到了不到十个人,都是老人。我姐姐泪流满面,没有说一句话,看了母亲的坟墓待了不到二小时,走了。从此以后到现在,她再也没有提起过回家乡的事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