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重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必须重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自从南街村的事迹在网上传播以后,许多继续走合作化道路的实例不断在网络上报道出来。这些坚持农业合作化道路共同致富的成功与走单干道路的两极分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这些坚持合作化道路的村庄大多仍然不能算富欲,管理模式仍然有待改进,但是就整体生产力水平来说,就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来说,已经超过了分田到户的那些村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坚持合作化道路的村庄的农民绝大部分都在集体经济中找到了自己的岗位,极少有外出打工者;而分田到户的村庄的青壮年大部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在农村维持农业生产则是普遍现象。这个差别就产生了农村发展的极大反差。
坚持合作化道路的村庄由于几乎全部“精锐”都参加了集体生产,所以他们有能力,有力量发展集体的小工业、小商业;他们走的是农、工、商结合的逐步城镇化的发展道路。(这是解决“三农问题”最有效的途径。)
分田到户后的农村则由于青壮年都出去了,只留下老弱在家,只能勉强维持低水平的农业生产,根本无力进行工业、商业开发。他们的村庄也仍然只能是“农村”,无法向城镇化发展。
如今,农村有了二十几年的“两条道路”的鲜明对比,重新号召农民重走合作化的道路是可能的,是现实的。也就是说,重新带领农民首先回到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路线上来的战略时机来到了。
中国的农民再次走在工人的前面是必然的。这个必然性不是出自上面所说的“两条道路”的对比,不是这个;因为工人也已经有了深刻的、痛苦的“两条道路”的对比,可是工人还远不到“行动起来”的时候。为什么工、农同样已经通过对比认识到了还是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道路好,而农民可以立即重返毛泽东的道路,工人则不能呢?
原因就在于农民手中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土地。正是因为农民有了这个基本的生产资料,才使得他们可以自主地选择生产方式,他们可以以这些土地为基础,组织起来,实现更大规模的,更多样化的经济,——农、林、鱼、牧、工、商、……并举。
反观工人,他们是真正的“无产”阶级,他们离开了他们的工作岗位,立刻就会没有饭吃。他们不敢贸然“造反”,他们成了企业的奴隶。尽管毛泽东曾经给工人们指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但是现在的“国企”已经不是昔日的国企,已经是挂着“国有”的牌子的官僚资本企业了。企业的实际所有者——承包了企业的“老板”可以随意开除工人,这是镇压工人的任何反抗的最有效手段。
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工人还无法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无法回到毛泽东的道路上来。恢复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希望只能先放在农民身上。
仅仅有农民的回归就能恢复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道路吗?当然不能。最终还是需要工人的回归。不过那需要一个过程,一个相当长,相当困难的过程。
只有当中国的农村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农民——“昔日”的农民,新城镇的居民——拥有的经济规模大于官僚资本的经济规模,因而在政治上拥有了相当的“发言权”的时候,“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拿下城市”的时候才能到来。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如果中国的最上层发生了革命,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那么回归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