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认识误区
一、公平和效率。
在一般的教育理论和制度构建中,公平和效率似乎并不被连贯讨论而是预设一方面倾向,再挤兑另一方面。在理论中,公平意味着资源的分配的广泛甚至是没有预期投入地追加投资,而效率却是资源的集聚尤其是对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偏重投资。这样看来,公平和效率似乎是尖锐对立的。为了效率就必须牺牲公平,追求公平就必然牺牲效率,也就这样,追求高效率的理论界和追求硬公平的群众也就闹的不可开交,甚至于没有理智讨论的空间。那么难道公平和效率就真的不可以进行比较研究吗?
在教育活动中存在两种资源和三个部分。两种资源是指在教育资源和其所带来的社会资源,三个部分是指本文将教育解构为义务教育,中考高考和大学学历三个部分。在中国,以义务教育,中考高考和大学学历三部分制度构成的教育体系虽然已经饱受诟病,但是社会普遍认为教育的制度是公平的,这里面的公平潜在内涵是公平竞争。组成教育的三部分。义务教育是公平竞争的基础,中考高考是公平竞争的手段,大学学历是公平竞争的利益导向。这种的公平竞争就会变为社会竞争的工具。所谓的效率的全称是效率分配也就是通过三部分制度体系实现资源的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效率分配,到这种效率只是在一种模式下分配的效率,而不是对整体资源的高质量分配,也不具备对某一领域定点投入的能力,存在高度的资源浪费。比如,全国考卷不同一,分数不同一,职业教育学历普遍没有含金量,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学生和家庭负担过重,双一流大学人才不得其用或者人才外流。
就现在看来,公平和效率不是矛盾的或者说对立的。而是在三个主义(凯洛夫主义,杜威主义,制式主义)的影响下构建起来的体制中本就没有公平的含义,所谓的公平就是效率的工具。公平只是为了效率而公平,不能激发公平的深层价值,效率却走的很远,各种手段保障效率。公平和效率天然错位,不能产生彼此的良性互动,更加加重了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没有独立意义的公平自然没有真正的社会意义
二公平和效率错位的代价
公平和效率错位的代价就是不公平同时也不效率,导致大量的教育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不公平
1富裕家庭通过财富的积累和市场的加持,使得子女投入于考试这种低级重复性劳动或者说是利益导向的训练的时间与一般相比更少,也就是富裕家庭不仅可以更有优势地占有教育资源而且也可以更早地追求社会资源。贫富差距拉大了贫富差距。
2富裕家庭比一般家庭更能够承受资源竞争的风险。众所众知,中国的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意味着任何试图从教育竞争中获得资源优势的竞争者都承担着将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应试训练中而不可以投资实际社会能力的风险。而事实证明富裕家庭可以在教育竞争失败后通过其他方式比如留学等方式回避竞争失败的风险,而一般家庭却很困难在失败后重启。
3富裕家庭的资金基础丰厚,学生很有可能进行社会收益低的专业训练和追求学术资源,而一般家庭的学生则很难下定决心学习更少就业机会的专业和研究,更难进行学术研究。这意味着占据大半人口的一般家庭出身的学生会因为各种社会生活上的困难放弃学术或者深造。
无效率
筛选和培养
1义务地根据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行筛选。仅仅根据学生分数的总和进行区别。放弃了对学生针对性或者特定领域的培养或者引导能力。同时也没有区分学生的实际全面深造潜力或者针对能力特殊领域的可能。一方面对学术和职业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区别对待,一方面却忽视了资源的适配性。学术资源和职业资源两种等量不等价的资源并不进行细致的分工。学术资源和职业资源的定价失误。本是追求社会就业的学生变成了没有就业价值的学士。
而所谓的学历本位也就是因为两种资源的错位。
2学术资源浪费在了追求更好就业的人,职业资源浪费在了追求学术的人。结果就是,应用科学不尽人意。基础科学基本失去。社会就业只凭学历。研究生不研究只是为了换个更适合社会就业形式的专业,所谓的“万业转金融”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3教育的培养机制和选拔体制完全服从于资源竞争的利益导向。从学生老师,再到学校及其管理者甚至大学都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对国家的热情,而这些无法通过教材或者领导开会实现。
三“双减政策”
学生的负担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是学生的日常的学习生活。第二是学生的考试训练。第三是学生的就业压力。
这三个方面共通组成了学生的巨大的压力,使得中国学生的近视率,抑郁率,自杀率位于世界前列。然而减负政策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减轻学生的考试训练,但是倍增的却是学生的就业压力。仅仅凭借“双减政策”不能够减轻学生的整体压力,相反会加剧资源竞争的内卷。
要清楚的是,学生压力的攀升本就不是什么虚荣,潮流之类的虚妄的社会心态的焦虑诱导,学生的无论是学习压力还是考试压力都本源于学生的就业压力。只要不能通过调整资源的分配方式,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切的行政手段都没有可能真正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负担,例如实行了最严厉的减负政策的韩国,学生的压力负担仍然稳居世界前列,家庭对学生的投入仍然在世界前列。
四不同的资源
所谓的等量不等价就是说,针对不同领域的投资的同等量级的投资会产生不同价值的社会收益。教育资源分为两种,一种是培养学术能力的学业资源,一种是培养就业能力的职业资源。中国目前有太多的普通大学占有了职业教育的资源。因为,学生在考核选拔的时候没有根据他的学业或者职业资源进行选拔,进行大学扩招,又严重破坏了大学的学术生态。最终导致普通大学不能培养学术人才,职业学院不能培养高技术人才。普通大学资源接受了太多的非学术资源。事实上,在社会中,企业单位中的“唯学历”的倾向就是因为资源不分学业和职业完全按照编制等级式地灌注普通大学?同时也使得职业教育普遍失去了在就业市场的专业
五
教育改革的方略
基础教改
本文认为当今教育有两个核心理念,一公平竞争,二效率分配。本文的策略就是在教育事业中建立可以和社会保障进行良性互动的教育保障体系。形成按劳分配的分配体系和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的竞争体系,也就是公平分配和效率竞争。
本文认为进行公平分配和效率竞争体系的改革策略的首要和基础是职业教育。如今的职业教育不仅不能够支撑产业升级的需要而且实际上耽误了中国劳动力的平均质量。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如何及时实现由消耗性的人口红利向投资性的人力红利的转变显得格外重要。而直接服务于社会劳动的职业教育当然重要,然而目前的职业教育并不具备承接并且高效率利用投资的制度条件。
职业保障的目的是一切从事需要职业训练的人都经受过一定程度的职业训练,或者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或者是服务于产业升级的需要。
具体做法,取消职业教育的学费,将大部分需要接受训练的职业科目统制于职教,不进行初中的职普分流,同时对初中和高中竞争失败的已经受到大量投资的学生进行二次投资,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的优势根据我国产业升级需要更高级劳动力的需要,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分流推迟到高中阶段并且允许大学向职教转籍。在全国的城镇普遍建立包括乡村生态内容的学院,建立学分银行给予就业者灵活的就业机会。
同样的出于对劳动力有效投资,充分发挥职业保障的效能形成人力红利代替人口红利的目的,缩短学制来减少资源浪费和低水平重复性无意义劳动就是必须的。
学制的安排要为劳动者的就业考虑。具体的毕业时间应该在20岁左右,这样的年龄最可以应对市场的竞争,在所学习的专业或者技能就业市场凋敝的时候,也具有再修的可能。缩短的所取代的是在全国普遍存在的初三和高三整整一年的刷题学年。这两年时间从头到尾就是教辅和卷子,对学生真正的学识没有帮助,只是在进行为考试竞争的应试训练。这2年时间可以被称作无效时间,一不能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只是在单一保障的赛道的个人竞争。二浪费国家资源,不利于产业升级的应用科学和基础科学的发展。取消2年的无效时间后,一寻求就业的学生可以在更合适的年龄就业,二希望深造的学生可以更早地进去研究院进修。也可以摒弃应试思维,发扬创新思维,废除应试能力,发展创新能力。
缩短学制过后,每一个学生都有了更多的选择,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条件具备(职业教育全覆盖和缩短学制)的情况下,高考改革也就可以启动了。
公平竞争的应试最重要的一关——高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决定资源的分配。本文认为双轨制的高考远比单一制的高考(现行高考)要更适合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的需要。
双轨制的高考有三重分类。第一重是职普分类,第二重是资源分类,第三重是社会分类(职业的创新含量)。同时具有这三重分类能力的考核方式就是复合高考。
复合高考要突破三种局限。一是突破考核次数的限制,复合高考不只有在高中毕业的那一年的一次,而应该在高中的每一学年都进行针对本学年的学识的考核。二是突破考核范围的限制,复合高考不应该只局限在高中,这种通过比较公平的考试方法进行人才分类的方法应当延展到大学。也就是说在大学阶段,一个学生是应该走出学校进行就业还是升入研究院进行学术研究,应该由大学毕业或者在进程一半的时候进行考核的结果来决定。三是突破考核内容的限制,既然复合高考已经要延展到了大学阶段,那么高考也应当具有创新潜力或者说学术潜力的考核。这样的复合高考要有三种能力。一保障能力,二资格能力,三,转业能力
由复合式的高考所延伸出双轨制分层,也就改变了原先的公平竞争和效率分配的资源无端的浪费,实现了公平分配和效率竞争的破除内卷的教育生态。
如上的三项基本实现了公平分配和效率竞争。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理念。
在基础教改中实现了双轨制的高效率的竞争方式也就是复合高考,为在复合高考这样的效率竞争中失败的竞争者提供了保障的职业保障,同时也有缩短学制减少了无社会能力培养意义的考试训练时间同时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无论是转换轨道还是继续奋斗的机会。
完成了第一部分的基础教改,也就具有了实施第二部分的创新教改的条件。
创新教改
需要明白的是创新毕竟人得主观能动性的正外部性表达,是一种在一定程度可以经过培养或者训练提高可能的机率性事件。也就是说形成创新社会和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需要两步,一具有大基量的人具有了实现创新的基本学识,二具有提供创新能力培养的场所或者教育阶段。
具体措施:建立普惠型的普通教育体系,适当缩短学制,对适宜人群普及高等教育。发挥复合高考的资格和转业的能力,建立自修大学,对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追加学术投资或者创新投资,而不是就业投资。
另,这篇文章只能是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有对于教育改革有独到见解和解决志向的朋友联系我,共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