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长路漫漫,风雨同行

火烧 2008-08-03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讲述长路漫漫风雨同行的历史,回顾东北抗联抗战精神,同时展现中日友好合作,如远山先生治沙项目,体现和平与友爱的传承。

长路漫漫 风雨同行

在美丽富饶的白山黑水间,这里的民风淳朴,不失勇猛彪悍。这里的人民终年面对风霜雪雨,所以吃苦耐劳。当国家民族遭遇危难的时候,赵尚志将军率领东北抗联的战士们曾经在这里顽强的战斗。猛士们挺身而出,不畏强暴,保卫国土,在艰难困苦中战斗,决不是要把冤冤相报的仇恨和战争流传下来,而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不受奴隶,自由的在这片广袤美丽的土地上生活下去,而且要活的有尊严,有气度。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心中没有仇,没有恨,不管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们不能改变历史,我们能做的,就是吸取血的经验和教训,吸取前辈们坚贞不屈的精神力量,把握住当下,努力开创中华文明的新纪元,让和平,友爱之光常照东方,才不愧先人的流血.  

我们读书的时候,或许被教导:做人应该恩怨分明!  

 <<论语>>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怨在那里?死而不僵,鬼影幢幢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我们报之以铁拳,义不容辞!  

德在那里?为中国死难者肃立默哀的日本救援队员。在地震灾区积极准备参加救护的日本医疗队。数十年如一日的对华低息贷款和无偿捐赠。那些无数善良正直的日本民众。  

   

在内蒙古恩格贝树立着远 山 先生的一座铜像, 1935年远山来到中国,第一次看到了中国的沙漠。在实地考察的两年间,他对在中国治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不久日军侵华的炮声打碎了他的梦想。  

   

30多年后,中日邦交正常化为远山先生实现重拾青年时代的梦想提供了机会。1979年,从鸟取大学教授岗位退下来的他参加了中国西域学术调查团,沿丝绸之路考察沙漠。之后的10年中,远山将在中国的治沙计划付诸实施。他曾坦率地批评说:“ 中国的治沙专著不少,实干的人不多。”  

  1990年, 85岁的远山先生到伊盟的恩格贝考察。远山老人决定在这里扎根。他说:“就让日中人民的汗水一起洒在恩格贝,开发恩格贝就是我有生之年的最后一桩心愿。” 从那时起,他每年都有数月在中国的沙漠中度过。十多年来,远山先生每年都要回日本讲演,宣传他协助中国绿化沙漠的主张。他在日本的一些商场和车站内号召民众每星期少吃一顿饭,把省下来的钱帮助中国植树。每年春天,一批批响应远山号召的日本志愿者来到中国,参加绿化活动。如今,这个跨越大海的“绿色接力棒”已传递了十多年,每年都有1000多名日本人来到内蒙古种树。在两万公顷的沙漠开发试验场内,日本志愿者种植的树林面积已占三分之一,夏天这里绿树成荫,由白杨树呵护的农田可种蔬菜和西瓜。因为有这片绿色,这里已经形成一个有300多人居住的村落。

  远山先生认为中国对日本至少有三大恩:一个是历史上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弘扬佛教,一个是中国没有向日本要求战争赔偿,还有一个是中国人民抚养日本遗孤。他对半个世纪以前日本侵略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深感痛心。他认为,日本应该支援中国的建设事业。应当用行动去为中国办点好事。一位中国留日学生看了远山先生的报道后在网上留言:“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否也应该做些什么了。远 山 先生带着他70多岁的儿子,在内蒙古的沙漠里种了十多年树,不仅分文不取,还从日本召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而我们应该惭愧,自己的国家要别人来建设,而建设者又来自曾是我们仇敌的国度。”

知耻近乎勇。在世界上,中国最应该学习日本,但又最难学习,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我们的心理问题。但绝不能以此为理由不学习。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只有学习才能使我们进步.中国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指出:近来中日社会互相猜忌甚至仇视的情形是非常危险的。中国有“厌日派”,日本有“厌华派”,这很值得忧虑。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亲日派”当然就不是好名词,现在“亲日派”就不是坏事。要让中国人对日本亲近,让日本人对中国亲近,日本有“亲华派”,中国有“亲日派”,互相交流,互相理解,发展壮大这是好事.  

或许解铃还须系铃人,当年威名赫赫的赵尚志将军怀着满腔的愤恨,率领大批热血男儿狠狠的打击日本侵略者. 给日伪军造成很大的伤亡.后来不幸被叛徒出卖,在梧桐河受伤被敌人包围,受伤被俘后,在审讯过程中,将军宁死不屈。因伤势过重,不幸殉国成仁。日军在佳木斯残酷地把将军的头颅用钢锯锯下来,英雄的尸身被抛入松花江,头颅用飞机送到长春日军军部请功。2007年,有人访问赵尚志将军胞妹赵尚文老人,提起家兄的旧事,老人经常潸然泪下,激动不已.但是当有人问及老人会见日本人是否有顾虑。老人说愿意见日本人,战争毕竟是过去的事情,应该牢记抗战历史,但是两国人民也要友好往来。八十多岁的赵尚文老人见到日本孩子还亲热拥抱。赵尚文老人抱起孩子的同时,也弥合了两个民族之间珍贵的友谊,抛弃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怨恨包袱。睿智的民族,就是在这种取舍中走向进步,走向尊严,走向神圣。  

中日两国人民,同文同种,共同沐浴在中华文化圈中,合则两利,仇则两伤.  

日本人,我们恨他,因为他让我们痛过,我们不敢小窥他,因为他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如果静下心来,先把这个恶邻仔细打量一下,我们会发现,他和我们中国人是那么相近,就向我们的影子一样。
    即使从来没有学习过日语的人,看到日文时,根据夹杂在其中的汉字,也能猜出其中的大意。没有其它的外文向日文这样让我们熟悉了。
    在中国的大中城市里,很多婚纱摄影楼有精美的日式和服租售给情侣们穿戴。和服起源于我国古代江南的“吴服”。和现在一些人提倡的“汉服”也是很接近的。日本很多古代的建筑,寺庙,基本保持着我国唐代的风格。抗战时期,蛮横的“大日本皇军”进攻到山东曲阜的时候,也会规规距距的拜祭孔庙,向祭奠自己的祖先那样对孔子的塑像行礼。
      

日本近代实业界之父”涩泽荣一就提出过,“论语和算盘是相容的”。《论语》代表仁义、伦理和道德,而“算盘”当然是“精打细算”的“利”的象征。涩泽荣一认为,传统观念里将“义”与“利”对立起来是不对的。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要通过《论语》来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明晓“取之有道”的道理;同时又要让其他人知道“求利”其实并不违背“至圣先师”的古训,尽可以放手追求“阳光下的利益”,而不必以为与道德有亏。他说:“算盘要靠《论语》来拨动;同时《论语》也要靠算盘才能从事真正的致富活动。他提出了“士魂商才”的概念。也就是说,一个人既要有“士”的操守、道德和理想,又要有“商”的才干与务实。“如果偏于士魂而没有商才,经济上也就会招致自灭。因此,有士魂,还须有商才。”  

日本皇室前几年出生的小公主取名”爱子”,天皇的解释是来自<<孟子>>“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回首昨天,有痛苦,也有欢乐和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一起走下去,未来的路上,有那么多不可测会发生,我们需要远亲,彼此之间也更需要近邻。究竟是要携手共进,共同相依渡过以后漫长的岁月呢?还是要彼此怒目,与住在对门的邻居老死不相往来,甚至背负历史的包袱,睚眦必报?  

让激动的心平静下来,会做出正确的答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