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中国不需要文化元素,需要的是正宗完整!

火烧 2008-08-02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强调中国不需要文化元素的拼凑,而应追求正宗完整。指出元素提取无法体现文化精神与气质,反而导致文化表达不连贯、不完整,甚至成为大杂烩。呼吁重视文化整体性与精神内涵。

     最近奥运是大火啦,什么"传统元素"提的都长老茧了.  人家要找"传统元素"表达一国之国民性和气质品格啦.

    凡是提到"元素",必然是一些"潮流"领域的事情.比如时装,时装设计师,往往喜欢说,吸取什么什么的元素.比如从大的地域上看,如欧洲的元素,非洲的元素,拉美的元素;从人种上说,如黑人文化的元素,黄种人的元素;从具体文化上说,如罗马文化元素,希腊文化元素,阿拉伯文化元素.等等.这种元素的说法,还在建筑,艺术,装饰等领域存在.

      什么叫元素?就是从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抠"出一个点出来.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了,很难说有任何"精神性","气质性"可言,当然就不能作为真实的代表.比如,服装领域喜欢在服装上印上一点中亚国家的一种花纹.其实那种花纹也是从中亚那种完整的文化里"抠"出来的.在建筑上,又喜欢采用一种"罗马"样式的形状作为窗户等的形状.实际上,这个仅仅算一种"术",就是"偷巧",当然,更算不上"艺术赝品"了.确实,这并不能代表原本特征.尤其象中华文化这样一个注重深厚精神内涵和气质品格的文化.

      元素,就是分散,就是化整为点,然后,选择一个也许比较"显眼的点".有的也许是看上去好看,或者是找一个独特的特征.当然,有时候,作为识别,还是比较方便的.但是,要反映内意,恐怕就谈不上了.就好像汉字,正体汉字所具有的精神性,是简体汉字无法表达的,因此很多大书法家,都喜欢写正体字.简体字也可以算是从正体字从提取一定元素特征而加工而成的,而不管这种加工是不是粗糙,若论汉字精神的表达,简体字实在难以苟同.另外,象汉语,古代汉语虽然简单,但是,很有联想空间,容易表达出感情,语气深重悠长.而今之白话文,明显是苍白无力,要表达一种感情,实在很难.效果不见得好,一般来说,能讲清含义已经不错了.

       尤其是在表达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气质品格的时候,更不能以"元素"来表达.那是根本起不到效果的,东抽一下,西抽一下,这里抠一下,那里抠一下.最后的感觉好像是在做"补丁",最后弄成个"四不象",不连贯不说,很象乞丐装.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可能有糟粕,但是糟粕一般仅仅以一点的可能存在,可根据那点对症下药,抽掉那点也可以.但从来没听过,从传统文化中抽出点"拼"成一个"传统文化"的表达. 这种不连续的,不连贯,不完整,乃至不正宗的"传统文化",不要也罢,实在要展现在世人面前,那只能让人发笑,感觉成一个"大杂烩".外国人看热闹,是因为懂得内涵的不多.而本国人,除了麻木的机器人外,恐怕稍微有点"精神",有点"感情"的人也会丈二摸不着头脑,这个是啥东西?

     一个不完整,不连续,乃至不正宗的"传统文化",能代表中国吗?算了吧.别糟蹋了祖宗,糟蹋了自己,或者干脆全部还给祖宗.

       中国文化虽然看起来多,让人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去表达其内涵精神,但是自然有其主线.抓住主线,采用比较连贯完整正宗的表达,就算抓到要点了.比如谈到"儒家精神",什么叫儒家精神,似乎看起来挺宽泛的,抓不到头绪.其实,儒家精神的原道就是:民本主义.这点可以参考一道闪电的专著<光武中兴与儒家精神>.

       盼望一些人,在表达传统文化时候,能不能不以荒唐的元素来表达,还是完整点,连续点,正宗点好.我想任何一个有责任的人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传统文化,象"时装,潮流"那样,象"打满补丁的乞丐装",五花八门,眼花缭乱,变来变去,最后变的没了,没意义了或者表达不出什么意义,或者就那么可怜的作为"标识"而已,毕竟人不是一件普通商品,"标识"当然重要,但真正的"标识"是反映在其内部,就是内涵.因此,真正要的是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精神和气质品格,.在如今,尤其是能真正重塑国民性,国民气质的真正传统,这种内涵性的标志是尤为重要.

     要问问一些人口中所谓"传统文化"是真是假,是表面肤浅的还是深有内涵的,要看能否重塑国民性,国民气质品格.李逵?李鬼?顷刻显露原形.

    一些所谓的假"传统文化",不过是因为商业而发的,并不是因为人文而生的.推波助澜,也必然以"商业化"视角,最终落得个丝毫无任何价值可言的结果.说好听点就是"艺术欣赏品",说难听点就是"垃圾一堆".没有任何可以称道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至于我们所说的要重塑国民性,国民气质品格,更无从谈起.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