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黑潮褪尽红流来,无限草色唤泽东

火烧 2009-09-04 00:00:00 文艺新生 1041
黑潮褪尽红流来,陈仓姜马察回乐曲作为民间音乐瑰宝,传承千年,融合宫廷、戏曲、宗教等多种音乐元素,展现宝鸡非遗文化魅力。

开学前夕(己丑岁新秋初六日),我和西安电视六台的刘召文女士,吴里荣先生拿着机器,在外甥蔡瑞峰的开车下去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姜马村给姜马查回音乐做节目。该节目计划播出十分钟时间,打算在六台的“艺家艺事”栏目里播放。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是炎帝故里,是民间艺术之乡,流传于陈仓区阳平镇姜马村的察回乐曲是民间音乐的瑰宝。
阳平镇姜马村地处关中平原西端,宝鸡市区东,与蔡家坡相连,北倚周原,南临渭河,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237户1040口人,以姜、马两姓为主。这里距名胜古迹周公庙、磻溪钓鱼台、五丈原较近,周围有著名道观磻溪宫、金台观、南昌宫、禅龙寺等,周秦文化和道教文化积淀深厚。
察回乐曲系鼓吹乐一特殊亚乐种中的乐曲,其吹乐无一般鼓吹乐必备的唢呐,而主要由五支笛子组成,打乐除战鼓板鼓外,铜器有云锣、乳锣、中钹、碰铃。乐队构成遗留有古代的显著痕迹,传说始于唐,常用于祈雨,代表诸神巡回察访。主要流行于宝鸡、凤翔、歧山一带。陈仓姜马察回在当地民间也称“西府曲子”,从姜马察回表演班目前保存的道情手抄本来看,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的手抄本,说明从那时起他们就演奏这一古乐,保留至今,而从目前演奏的结构形式和曲目来考察,大抵是由隋唐以后逐渐积累发展形成的。
陈仓姜马察回是一种以笛子吹奏和鼓乐相结合的合奏音乐,民间也叫“细乐”,一般由12支笛子吹奏,包含有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宗教音乐等多种成份,演奏形式分坐乐和行乐两种形式。坐乐在室内进行,乐曲有严格、固定的结构形式。以“帽子头”开始,这是一种固定的乐曲,进度较慢,然后进入“正曲”,一般为单乐段,是抒情的慢板,接着以较快的乐板“行拍”作为尾声,最后再由慢到快,乐器齐上,在高潮中结束。行乐比较简单,主要是演奏牌子曲,打击节奏乐器,起着伴奏击拍的作用,特别是疙瘩锣和铰子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乐器以笛子为主,有时笙管衬之,多用于街道进行和庙会的进行之中,如“路曲”等。
陈仓姜马察回原有曲目22个,后失传2个,现存曲目20个,有《刮地风》、《路曲子》、《钉缸》、《柳青叶》、《高调柳青叶》、《风搅雪》、《扬燕麦》、《摆剑》、《步步敲》、《征东》、《张良辞朝》、《上香》、《开板谱》、《落板谱》、《尖环》、《八板》、《十八腔》、《上下轮》、《罗江怨》、《高调罗江怨》;已失传的是《进南方》、《放牛》。乐曲中包含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宗教音乐等多种成分。

那天我们在录制节目时,最后一首西府道情出了“采”,这是由姜马查回音乐班子的“班主”马宗成老艺人领唱的一首当代曲子。题目是“想念毛主席”,曲辞作者是毛泽东时代就非常有名的西安市临潼区的农民诗人王老九,王老九和陕北的说唱艺老艺人韩启祥一样有名。他们的歌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劳动价值的歌颂和对翻身得解放的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豪迈之情的抒发。这首曲子由西府道情演绎,在马宗成高亢激越并富有原生态气息的领唱下格外感人,现将曲子歌词缀于文后,以飨各位读者:

想念毛主席

我老九来庄稼汉,

家住临潼北王庵,

种庄稼四十年,

受尽痛苦血劳干,

灵芝草出土真鲜艳,

我老九虽老赛青年,

梦中想起毛主席,

半夜三更太阳升,

吃饭想起毛主席,

蒸馍炒菜甜香味,

走路想起毛主席,

浑身上下添力气,

干活想起毛主席,

千斤担子不知累,

开会想起毛主席,

千万拳头齐涌起,

墙上挂着相片毛主席,

一片红光照屋里,

中国有了毛主席,

天南海北飘红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