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贫困的理论略述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贫困的理论略述
贾乾初 陈寒鸣
(天津师范大学 300073;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天津 300170)
[摘要]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贫困问题的研究及所提出的有关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之予以准确理解,有助于更加全面、科学、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其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主义;工人贫困
作为国际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和导师的马克思,十分关注工人阶级的现实生存状况。他曾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贫困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这种制度下的工人必然处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思想理论。这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者据之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无产阶级只有首先根本消灭包括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一切私有制,解放全人类,才能能够最终使无产阶级自己彻底摆脱贫困,实现自由和解放。那么,马克思究竟是怎样进行研究并提出其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贫困的理论的呢?本文试对之略作简述,以有助于人们更加准确、全面、科学、深刻地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
一
马克思认为,工人的“绝对贫困”是指在流通中、在市场上被剥夺了物的财富的工人所处的除了拥有自身的劳动能力以外,其他一无所有的状况。他指出: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在流通中,由于货币和劳动力的交换,货币才转化为资本,而这种交换是以劳动能力本身与货币相对立为前提的。在这种对立中,“财产与劳动相分离是资本和劳动进行交换的必要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193页)正是在这种分离状况下,劳动能力表现为“消极的——表现为非原料,非劳动工具,非产品,非生活资料,非货币,即与一切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相分离、与它的全部客体相分离的劳动,它只是一种可能性;是一切客体都完全被剥夺的劳动的可能性。劳动能力表示绝对贫困,即物的财富被全部剥夺。”(同上)他还指出:“劳动能力表现为绝对的贫困,因为整个物质世界以及物质财富的一般形式即交换价值,都作为别人的商品和别人的货币与它相对立,而劳动能力……本身失去了这些条件而独立地存在着。”(同上书第38页)
马克思从物的财富划分为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角度来十分仔细地分析研究工人的“绝对贫困”。他指出:
劳动能力……要以一个必须把自己的劳动能力本身作为商品来出售的独立的劳动
者的姿态出现,它就必须是被剥夺了劳动资料的劳动能力。既然实际劳动就是为了满
足人的需要而占有自然因素,是促成人和自然间的物质交换的活动,那么,劳动能力
由于被剥夺了劳动资料即被剥夺了通过劳动占有自然因素所需的物的条件,它也就被
剥夺了生活资料。……被剥夺了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能力是绝对贫困本身。(同
上书第38—39页)
尽管马克思在这里字面所表述的是“劳动能力”的“绝对贫困”,但究其实,所指的就是工人的“绝对贫困”。因为在他看来,“工人……只是劳动能力的人格化”。(同上书第39页)而且,马克思在论述同一问题时更曾直接使用“工人”一词,如谓:“工人的绝对贫困……无非是说,劳动能力是工人唯一能出售的商品,工人只是作为劳动能力与物质的、实际的财富相对立。”(同上书第40页)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绝对贫困将不断地被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再生产出来。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者的产生不仅以劳动者与劳动条件相分离的历史过程作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还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再生产这种关系并使之日益尖锐化。”(同上书第159页)“这些前提,最初表现资本生存的条件,因而还不能从资本为作为资本的活动中产生;现在,它们是资本实现的结果,是由资本造成的现实的结果。”(上书第46卷第457页)
马克思认为,工人的“绝对贫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基本阶级的对抗关系。他指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阶级关系,当他们在G——A(从工人方面看是A——G)行为中互相对立时,就已经存在了,就已经作为前提被肯定了。”(《资本论》第2卷第40页)
二
马克思认为,工人的“相对贫困”是指被并入资本的工人在参预社会总产品(总基金)分配时,其所取得的份额与资本家占有的那一部分相比较是微乎其微的,因而使得工人处于贫困状况。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是“以剩余价值为目的即以生产者群众的相对贫困为基础的。”(上书第3卷第135页)在以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过程中,工作日长度总是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创造的价值,而工人只得到他的劳动力的价值。换言之,工人只得到他所创造的价值的相对部分。这种工人为自己劳动的时间和为资本家劳动的时间的比例关系,就是工人的相对贫困。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会加深工人的相对贫困。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积累通过使资本家及其同伙的相对财富增多而使工人的状况相对恶化,此外,还通过使工人的相对剩余劳动量增加(由于分工等等),使总产品中归结为工资份额减少的办法使工人减少的状况恶化。”(同上书第389页)但是,当我们从社会总基金的分配比例来计算工人所得部分时,“不应得出结论说,工人从中取得收入的基金会绝对地减少。这种基金同他们所生产的总产品相比,只是相对地减少。”(上书第2卷第645页)此外,也“不应当因为在某个国家中劳动的相对价值随该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下降,就认为在不同国家中工资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情况恰恰相反,在世界市场上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相比,生产率越高,它的工资也就越高。在英国兴驻名义工资比大陆高,实际工资也比大陆高。工人吃较多的肉,满足较多的需要。”(同上书第5页)
亦如工人的“绝对贫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相对贫困”也会不断地在生产过程再生产出来。马克思指出:“生产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结果,首先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本身的,资本家和工人关系本身的再生产和新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55页)因此,工人的“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都是这种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相对贫困”通过工人的相对工资(也叫比例工资)表现出来。因为相对工资反映了“产品的价值在他(指工人——引者注)与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上书第47卷第607页)马克思很重视这种比例关系,他指出:“阶级和阶级相互之间的状况,与其说决定于工资的绝对量,不如说更多地决定于比例工资。“(《资本论》第3卷第477页)
三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是工人贫困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从资本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角度上来考察,“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统一构成了工人贫困的总体状况。一方面,工人由于同物的财富相分离而陷入“绝对贫困”,故其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唯一所有的劳动能力,而劳动能力一旦出售,他就从一种贫困进入了另一种贫困即“相对贫困”。可见,“绝对贫困”是“相对贫困”的基础。另一方面,处于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工人再生产的结果之一,乃是工人和物的财富相分离的关系,即产生工人的“绝对贫困”。这样,“相对贫困”又是“绝对贫困”的基础。由此看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是互为因果的。
在这两种贫困中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东西:“劳动把劳动客观条件——因而也是把劳动本身所创造的客体性——看作他人财产的关系:劳动的异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519页)
资本的存在就是工人贫困的存在。只有在资本“创造和建立无条件的生产前提,从而为个从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创造和建立充分的物质条件”(同上书第520页)。以后,从而也就是资本被否定、资本家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制度被废除以后,工人的贫困才会从现实的存在转化成为人类幸福前史上的文字记载。
四
近年,有人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研究和认识的名义下,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贫困的思想贬斥为“流氓论”,即是说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工人贫困状况的揭示煽动工人和流氓无产者一致起来同资本家进行斗争,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更有人提出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大大不象马克思时代的那种状况,工人的现实生存状况也有了非常重大的改善,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贫困的理论“过时”了,不足以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情况。
对于前一种谬说,不值得一驳;马克思所揭示的是事实,他所提出的基本原理是真理,无论以何种名义、方式来否定或攻击马克思主义,都无法改变马克思所揭示的客观事实,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是任何力量都难以遮掩的。
倒是后一种提法,颇值得用事实来辨析一下。就以最被一些人称誉不已的美国为例:以资本家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为基本经济制度、以资产阶级专政(尽管其自我标榜为“自由”“民主”政治,但改变不了实质)为基本政治制度的美国,工人既非国家和企业的主人,亦不掌握、占有生产资料,无论“蓝领”、还是“白领”都是也只能是受雇于资本家的劳动者,就都必然地仍然处于“绝对贫困”状况。而资产阶级照旧在占有着资本,并用资本去雇佣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购买其劳动力,使之从事生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为他们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利润,至于工人则仍不得不处于“相对贫困”状况。
当然,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治久安,为了资产阶级获取更多、更大、更长久的利益,同时也是因为有了工人阶级长期坚持不懈地同资本家所作的各种形式的抗争,包括美国在内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确实多少改善了工人的实际生存状况,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因之而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尤其是经过数百年来的探索、实践而形成起来的三方协调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后,这种情形尤为明显。然而,这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工人的贫困状况,工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互为因果的关系依然存在,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矛盾与对抗未曾消失。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贫困的理论并没有过时。
譬如,多年来、尤其是克林顿执政的十年来,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包括工人在内的国内居民收入也都有所提高。但这只是表象,透过表象来看其实际情况,多年来美国的生产不断扩大,每年以3%或更快的速度增长,而生产的成果却被少数和富有的阶级(即资产阶级、特别是金融寡头)所占有,低收入阶层(主要是“蓝领工人”)的实际工资每年却下降1.3%。目前美国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程度非常严重,如基尼系数为40.1;收入最高的20%的人口与收入最低的20%人口相比,其收入的比例为9.42倍(1994年数,引自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超过了所有的发达国家。美国公司总裁的收入,1990年为工人收入的85倍,1997年达到324倍。美国官方承认,现在全国有311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美国总人口的比重为11.5%。这处于贫困线以下生活状况者,大约不会是占有资本的获利者而只能是雇佣劳动者或连受雇佣资格都丧失的人吧?至于美国跨国公司的资本家通过资本流动而在别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投资办企业,大量雇佣当地廉价劳动力,充分利用当地的一切优势资源,又通过各种手段的拓展而以其兴办企业所在地为产品销售市场,极大地减少了成本的同时,跨国公司的资本家牟取着巨额利润,而受雇工人(无论“蓝领”“白领”)则处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状况之下。当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了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等而又不得不实施对外开放,吸纳外资,允许并鼓励外国跨国公司来投资办厂。这就有个对此如何全面认识和正确对待的问题了。1980年月12月16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曾语重心长而又十分郑重地指出: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外国资本家也是资本家。他们做买卖所得的利润,绝不会
低于国际市场的平均利润率。……世界上没有一个愿做低于平均利润率买卖的资本家。
如果低于平均利润率,他为什么不把钱存在银行里稳拿利息?为什么要搞冒险的投资
呢?
现在离列宁所说的将来“在世界几个最大城市的街道上用金子修一些公共厕所”
的时间还很远。
我所以一再说对外国资本家在欢迎之中要警惕,这是因为我们有些干部对这件事
还很天真。
我之所以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丝毫没有不要利用外资的意思,只是敲敲警钟,提
醒那些不很清醒的干部。
再重复一遍:利用外资和引进新技术,这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不过
要头脑清醒。(《陈云文选(1956—1985)》第249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他在1985年9月24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再次谈到这问题,更深刻地说:“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用,是完全正确的,要坚持。但同时要看到,对外开放,不可避免地会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的侵入。这对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是直接的危害。”(同上书第309页)邓小平也表述过与之相似的思想,如在1982年5月2日指出:“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这一政策已开始有些效果。但是,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有那么一些人还是老殖民主义者的头脑,他们企图卡住我们穷国的脖子,不愿意我们得到发展。所以,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360—361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他1986年9月2日坦言:外国资本家来华“投资不赚一点钱,那不可能,那谁愿意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1页,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此外,被邓小平称为“集体创作,集中了几千人的智慧”(同上书第258页)、“是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个字都不能动”(同上书第296页)的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在肯定了包括外商独资企业在内的私营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必要性和合法性的同时,又很明确地指出:“私营经济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份”,“私营经济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会给私营企业主带来部分非劳动收入”。显然,在这种私营经济组织的雇佣劳动者,必然会处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中(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这种状况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同类状况有质的分野)。
由此可见,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贫困问题的理论不仅未曾过时,仍然完全可以作为分析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贫困问题的科学指南,而且对于我们清醒、正确地认识外国资本家来华投资的目的、分析研究外商独资企业在内的私营企业工人贫困问题等均有重要启迪。
[主要参考文献]
马克思《资本论》1—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47卷。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