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论”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精神
“蛋糕论”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精神
上下求索
近来网上争论两种“蛋糕论”,一种是重庆红色市委书记薄熙来的,一种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这种争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公平与效率问题的争论的继续。表面上看,两种蛋糕论都在高举科学发展观,但细加分析就会发现:只有薄熙来的“蛋糕论”才真正继承了科学发展观的本真精神,汪洋的“蛋糕论”貌似赞同科学发展观,也提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但实质上并没有把握住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上述两种蛋糕论在字面上也都主张发展为了人,但在如何实现为了人的目标上,却是有分歧的。汪洋的蛋糕论认为“现在把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尤其强调要注重民生问题,但是要做大蛋糕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说分蛋糕不是重点工作,做蛋糕是重点,这点是有针对性的。这不是新话,但是在这个时候强调它就有新意。”而薄熙来的蛋糕论则认为“重庆不必等到发展的高级阶段再去研究合理分配与共同富裕的问题,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就统筹兼顾,考虑好、处理好城与乡、工与农、发展与分配的关系,从而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家园。要看长远,算总账,一边分好蛋糕,一边做大蛋糕。”汪洋的蛋糕论显然是把侧重点放在“做大”(即效率优先)上。尽管他也提到了“注重民生”(即兼顾公平)问题,但这仅仅是在从属意义上提到的。薄熙来的蛋糕论则明确反对片面的强调“做大蛋糕”,而忽视分配公平,主张“分好蛋糕”与“做大蛋糕”统筹兼顾。薄熙来早在去年就指出,“有人认为,你总要先把经济搞上去,挣了钱才能改善民生吧!‘蛋糕’做大了才能分‘蛋糕’,这看似有理,其实行不通。因为‘蛋糕’分得不公平,做‘蛋糕’的人就没有积极性,这‘蛋糕’就总也做不大。”
到底哪种蛋糕论真正的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本真精神呢?
单独从“公平效率观”的角度看,也许我们找不到答案:在政策文件中,我们看到的只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的去除,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新提法,至于二者之间更加具体的表述找不到。像汪洋所讲的“分蛋糕不是重点工作,做蛋糕是重点”,恐怕只是他的一种解读而已。但如果将“公平效率观”与“以人为本”结合起来看,我们就可以找到十分明确的答案,因为“公平效率观”是以“以人为本”的总灵魂为指导的。
科学发展观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课件,科学发展观反对将对人的终极关怀当作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悬置起来,要求将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具体化、操作化、现实化,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看作一个实现的“全过程”,并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具体实现这一目标。这样,对人的终极关怀就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信念,而是具体的可以身体力行和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
科学发展观与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发展坚持了系统辩证法,把目的与要素、原因与结果具体地、历史地统一了起来,扬弃了公平与效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之间的机械的线性因果关系。在这种多向辩证思维框架中,因果是互为因果的,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时间在先的原因(效率),然后等这一原因或条件实现了,才去顾及作为其结果的另一目标的实现;而是原因和结果是互为因果,互动前进的,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即公平中有效率、效率中有公平,把公平贯彻到效率中,把效率贯彻到公平中去。那种机械地区分“重点”与“非重点”的思维,违背了把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的科学发展辩证精神,实质是一种机械历史观的重复。按照这种形而上学的思路,只有先不管人的公平,不顾两极分化,发展经济,然后在一个谁也不知道的时间点(不知是否如某些经济学家所言,只要人民不造反,就一定要发展生产力,前提是不造反),谁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放弃了这个“重点”而换做别的“重点”。这种思维方法和历史观实际上早已被科学发展观扬弃了。
从现实来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做法实际上变成了“效率优先不顾公平”,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要求我们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消费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强调“分好蛋糕”。因为蛋糕分不好,工资多年不涨,保障和作业环境缺腿,出现用工荒和消费需求疲软,影响科学发展是自然的事情。在两极分化已经世界领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首要任务的背景下,汪洋的蛋糕论仍然不顾两极分化的事实,不顾国际市场萎缩的事实,不顾科学发展提出的转变发展方式的新使命,固执的强调效率这个“重点”,显然于政策、于国际背景、于民心民意都是背道而驰的。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