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人民日报》究竟怎么了?

火烧 2011-07-14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质疑人民日报连续刊登转基因支持及南海争议文章,认为其背后可能涉及美国影响,引发网民对媒体立场和国家主权的广泛讨论。

《人民日报》究竟怎么了?  

   

Yangguo

   

前两天,《人民日报》发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据说此人名叫饶毅)的文章,公开为转基因主粮鼓吹呐喊;今天,《人民日报》再次爆发惊人之语:中越南海主权争议可留给后人解决!

   

这样两篇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文章居然接连刊登在《人民日报》上。我简直不敢想象这预示着什么?

   

《人民日报》是当今中国的正牌党报,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而现在刊登出这样的破烂文章,这究竟是代表了党中央的决议,还是主编大人和文章作者们的个人意见?还是,你们的美国主子的授意?

   

与这两篇文章相对应的,是美国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上将访问中国。难道说,马伦上将除了光明正大的“公事”以外,还担负着宣抚众多狗奴才的“私事”么?难道说,马伦上将已经把狗奴才们梦寐以求的美国绿卡发放下去了?不然的话,这群狗奴才们怎么会兴奋得上蹿下跳,以至于在堂堂的党报上发表卖国言论?

   

转基因的事情我就不多说了,许多网友已经把那篇狗屁文章批驳得体无完肤了。我就说说南海问题吧。

   

就在前两天,马伦上将还在中国人民大学里公开演讲,说“美军不会离开南海”(我真奇怪人民大学的师生们怎么没有人向他扔鞋子),简直是对中国主权和尊严的公开挑衅。紧随其后(按照新闻发布的时间顺序)的,就是“菲律宾外长日前访华时曾向中方建议,将两国有关南沙群岛争议提交国际海洋法法庭裁决。”这简直是个糟糕透顶的消息。

紧接着,就是《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汉奸言论:《中越南海主权争议可留给后人解决》!

   

想想看吧,这么一群人如此紧密地配合……

   

某些人想要说怪话,完全可以等马伦拍屁股走人了再说,至少不至于在外国人面前丢丑;而现在,某些人就是要趁着马伦尚在中国,赶紧向他们的美国主子三跪九叩表忠心!

我说,你们还能不能再无耻一点,干脆宣布把整个中国都送给美国好了!反正某些人早就说过“来生要当美国兵”的,你们如果不再肉麻一点,我担心你们的美国主子对你们的效忠根本留不下什么印象,白白浪费你们的一片苦心!

   

对了,今天还有一个消息,说“人民网”已经进驻美国“帝国大厦”了。嗯,很好,你们的美国主子终于允许你们登堂入室了。从新闻的内容上看,“人民网”还可以“上市”?嗯,不错,除了281平米的房租(“帝国大厦”寸土寸金,房租绝对不便宜)之外,你们还可以用“上市”的方式给美国主子送钱。

   

看来,美国主子的航母没有白跑啊,马伦上将更是没有白跑。唉,早知道这样,美国人应该往中国扔几颗导弹的,这样,他们也许会得到更多的利益。

   

不过,即使没有发射导弹,美国人在南海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比如,“美军的无人侦察机在中国近海侦察时距离中国海岸线最近只有16海里”(最后一则新闻)。

   

千万不要忽略了这则消息。这则消息可是一颗“定心丸”,可以让狗奴才们彻底放下心来,在全中国人民面前现出原形。不然的话,谁又有胆子在《人民日报》上胡说八道呢?

   

   

反对转基因只能减慢中国对新兴技术的开发  

2011-07-11 09:57:01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 有7455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19)  

核心提示:一种貌似公允、实为谬误的理论认为,转基因食物现在没有危害,但是不能保证几百年后、几代人以后没有危害。按照这种逻辑,计算机、手机之类新产品应该禁用。如果中国不自主研发转基因的经济作物,最后必将完全依赖西方。  

一个刚刚拿到哈佛大学助理教授职位的科学家,目睹群众示威游行、耳闻诺贝尔奖得主严厉声讨他正投身的新兴科学技术,面对地方政府“不准做”的禁令,只好望风而逃。  

这是1976年发生在美国的真事,被吓跑的科学家叫Maniatis。他是1970年代基因工程所需要的系列技术中几个重要技术的发明者之一,42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任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主任,2009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系主任。他在1982年主编《分子克隆》一书,是全世界学习基因技术的教科书。  

美国在1970到1980年代初,曾经出现一批人围剿正在起步的基因克隆和操纵技术。虽然从1950到1970年代美国的科学飞速发展,还是有人怀疑重组基因技术的安全。有些怀疑是因为不理解刚刚兴起的基因技术所导致,但有些是超越自己知识范围越界扮演权威的蛮横所造成。比如哈佛的George Wald教授,因为研究眼睛中光化学获得1967年诺贝尔医学奖。但是,Wald并不懂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曾犯过非常初级的错误。在1970年代,他公开出面反对基因工程,有些用词听上去很吓人。那时还有人说基因工程用的细菌会特别危害妇女,吓的一些女性不敢在实验室附近工作。  

Maniatis于1976年获得哈佛大学助理教授职位,但鉴于当时的形势,他无法去哈佛上任,而是先逃到纽约的冷泉港,发明了一些迄今仍然常用的基因克隆技术。几年后,他发现哈佛还不能做基因克隆,就跑到加州理工学院。直到麻省松绑以后,才到哈佛任教。  

三十多年来,转基因技术并没有带来最初危言耸听者所预言的可怕后果;对于此技术进一步的应用,导致转基因食物的产生。  

近年中国反转基因的声音不少,甚至出现了科学家在作学术报告时有人闹事的非正常现象。  

大众对转基因动植物持谨慎的态度,对新技术和新产品要求高、要求严,很自然、合理。但是,目前有些人过激批判转基因动植物,甚至以无依据的说法和谣言压制我国研究转基因动植物,甚至妖魔化相关科研人员,却是令人担忧的问题。  

我认为,需要注意公司为了利益而垄断技术。一些农业公司为了盈利,设置关节使其他人非得每年向他们购买种子。我国需要用政策对付这种垄断,也更需要科学家以自主技术打破垄断。但是,如果对于不是主要问题的安全性过度批判而阻碍我国研究新技术,反而有利于技术领先的国外大公司继续垄断,阻碍我国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应用。国外大公司不可能因为我国的反对而不做转基因产品,在我国激烈反对转基因的结果,只能是减慢我国新兴的技术开发。在我们本来不领先的情况下,减慢技术发展无异于产业自杀。  

还有一种貌似公允、实为谬误的说法:转基因食物现在没有危害,但是不能保证几百年后、几代人以后没有危害。按照这种逻辑,计算机、手机之类新产品应该禁用。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常用物品,并没有人去证明——也根本无法证明——它们“几百年以后无害”。  

我自己和转基因商业化无关。但是,和近三十年很多做生物研究的一样,多年来我用过很多转基因动物做实验,制造过用于科学实验的转基因动物,而且经常接触转基因动植物。以前也有人说用转基因做研究很危险,但我们上万人证明没有问题。现在有人说转基因食物有问题,并无证据,而是像三十年前的危言耸听一样。实际上美国93%的大豆都是转基因、玉米86%是转基因。美国人直接食用转基因食物,也吃食用转基因食物饲料的动物,这两个群体加起来数量很大。一般懂得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人,绝大多数不拒绝食用转基因食物。  

对转基因不理解的人本无恶意,要求“谨慎”也无可厚非。但是,一些过分的反基因人士却以无知和偏见来煽动大众。有些虽在学术机构工作但并不懂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人,正在重演三十多年前美国反转基因教授George Wald的角色。他们危言耸听,极力全面批判和反对转基因动植物。这些声音对公众有很大的欺骗性,对我国的农业和科技发展有相当的危害性。现代生物科学和转基因技术都有扎实基础,愿意关心的人们可以通过一些书和可靠的文章获知实情。在生物技术产业还从来没有在中国起飞的情况下,幼稚地打击中国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会损害中国生物产业、阻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人民健康。如果中国不自主研发转基因的经济作物,最后必将完全依赖西方。  

在经济发展但人民生活还有待改善的时候,对于亟需应用的新技术,人们应该理性对待,防止极端倾向泛滥。  

(作者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NN028  

   

美参联会主席在人大演讲 称美军不会离开南海  

2011-07-11 09:34:40 来源: 新京报(北京) 有6679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17)  

核心提示:马伦一行9日晚间抵达北京。10日,马伦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演讲。马伦此行恰逢美、澳、日三国在南海海域进行军演。就此马伦在接受学生提问时称,美国不会离开这一地区。  

7月10日,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演讲时称,美军将继续保持在南海的存在。  

马伦一行9日晚间抵达北京。10日,马伦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演讲。身着一袭白色军装的马伦称,来人大演讲是因为重视年轻人以及未来。他希望中美能共同拥有明亮未来。  

马伦在演讲中称,美国期盼中国在全球问题上承担更多责任,这与中国增长的能力相符,“秩序良好的世界以及繁荣的亚洲需要强大和繁荣的中国,也需要强大和繁荣的美国。”马伦还说,随着中国军力增长,他期待美中两军会有越来越多的互动,并希望两军持续不断地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接触”。  

马伦此行恰逢美、澳、日三国在南海海域进行军演。就此马伦在接受学生提问时称,美国不会离开这一地区。  

“美国在这一地区几十年来都有部署,我们只是扩大与加深和这一地区的联系……这一地区的不稳定会影响包括美国的每个国家。”  

马伦称,美国期待争端应由相关各国,或者多边负责地解决,不至于发生误判。至于如何解决争端,他称,美国没有偏向,但主张通过“和平、建设性”的方式解决问题。  

据悉,为期4天的访问中,马伦将参观中国海陆空三军部队,并造访第二炮兵的武器装备,这些都是中美军事交流的“破天荒之举”。  

(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万嘉 )     责任编辑:NN030  

   

菲律宾拟将南海争端交联合国仲裁 中方回应  

2011-07-12 18:09: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有946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4)  

核心提示:菲律宾外长日前访华时曾向中方建议,将两国有关南沙群岛争议提交国际海洋法法庭裁决。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称,中方始终主张根据公认的国际法,通过当事国之间的直接谈判解决南海争议。  

中新网7月12日电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今日在例行记者会上重申,中国在南海的主张是明确和一贯的。中方始终主张根据公认的国际法,通过当事国之间的直接谈判解决南海争议。  

有报道称,菲律宾外长德尔罗萨里奥近日表示,他日前访华时曾向中方建议将两国有关南沙群岛争议提交国际海洋法法庭裁决。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NN045  

   

人民日报:中越南海主权争议可留给后人解决  

2011-07-13 11:40:07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 有41068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75)  

核心提示:中国社科院亚太所东盟问题专家王玉主认为中越边境贸易仍然十分繁荣,并未因为前述的摩擦而受到影响。他认为对于主权争议,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的,可以留给后人去解决。  

最近一个时期,中国和越南在南海又有一些摩擦,一些对中越关系悲观的人感到双边合作解决南海问题似乎已无出路。  

实际上,中越之间在南海归属以及由此引发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上一直存在争议,但双方并未因此使中越友好合作的大局受到破坏,双边以经贸合作为纽带的相互依赖实际上在逐步加深。几天前笔者到河口口岸去调研,看到中越边境贸易仍然十分繁荣,并未因为前述的摩擦而受到影响。这说明中越之间以双赢为基础的经济合作仍是双边关系的主流,这也说明在搁置争议的基础上共同开发来解决南海问题仍然符合双方利益。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必须看到,尽管南海问题对中越关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远不是中越双边关系的全部。事实上,中越关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冷战结束后中越两国、两党一直保持着密切合作,高层互动频繁,双方在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的全方位合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南海问题虽一直存在,但并未妨碍中越关系快速发展。其作为中越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之所以在近年变得越来越突出,主要是由于区域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虽然对周边国家意味着发展机遇,但就越南而言,双边贸易的快速增长伴随着其对华贸易的持续逆差,2010年超过140亿美元。对以出口导向为基础的越南来说,显然感到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吃亏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越南民众的对华认知,反映在南海争端上往往会表现得比较极端。其次,中国实力的增强也使越南对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态度变得比较消极。因为这种发展造成的力量变化对于越南最终谋求争议地区的主权不利。当然,区外力量,尤其是美国的高调介入则使南海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然而,这并没有改变中越之间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国际关系规律。因此,中越双方都将会以克制的态度对待南海争端。因为目前来看,越南对南海的关注更多还是经济利益方面,因为其大规模发展制造业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在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无论是为供应国内需求还是适当出口,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为此采取强硬的单边行动,破坏与重要经济伙伴中国的关系,可能得不偿失。这或许是越南最近派出特使访问中国的主要原因。  

对于中越双方来说,如何采取措施有效搁置争议,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共同开发与双赢,是一个更为紧迫的课题。毕竟,无论对中国还是越南来说,保持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还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对于主权争议,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的,可以留给后人去解决。当然,要从共同开发中获益,首先就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搁置争议的原则,这在当下的国际背景中对双方的领导人来说都是需要一定的政治勇气的。  

作者:王玉主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东盟问题专家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NN030  

   

美媒:人民网进驻纽约帝国大厦  

2011-07-13 18:59:46 来源: 中国经济网(北京) 有335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2)  

核心提示:《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在纽约帝国大厦30层租用了一处合281平方米的区域作为驻美办公场所。报道称,人民网进驻帝国大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知名度而且也将为其拓展北美业务提供方便。《人民日报》纽约分社社长拒绝讨论租用办公楼细节。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3日讯 《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今天在一则报道中说,中国《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People's Daily Online)在纽约帝国大厦30层租用了一处面积达3025平方英尺(合281平方米)的区域作为驻美办公场所。  

报道中说,帝国大厦的管理方2009年斥资5.5亿美元对帝国大厦进行了翻新改造,装修完成后帝国大厦吸引了一大批海外租客,人民网就是其中的一个。  

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的帝国大厦是纽约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美国的知名象征。人民网进驻帝国大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知名度而且也将为其拓展北美业务提供方便。报道中说,四名工作人员周一搬进了这个新的办公场所。房地产经纪公司世邦魏理仕(CB Richard Ellis)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这四名工作人员都是为《人民日报》网络版工作的记者。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说,《人民日报》纽约分社社长任建民在电子邮件中拒绝讨论人民网在帝国大厦租用办公室的任何细节。他说他无法讨论此事,因为人民网在1月份披露了即将上市的计划。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李辉 )     责任编辑:NN027  

   

陈炳德:美无人机抵近侦察中国 最近仅16海里  

2011-07-12 11:28:02 来源: 中国广播网(北京) 有4922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10)  

核心提示:陈总长指出,最近美军的无人侦察机在中国近海侦察时距离中国海岸线最近只有16海里,我们知道领海的划分界限是距离海岸线12海里,美军侦察机的侦察范围已经抵近中国海岸线16海里确实已经很近很近了。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今天(11日)中午在北京八一大楼与来访的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尔马伦海军上将举行了联合记者会,有关记者会的详细情况,我们连线正在现场采访的中央台记者梁永春。  

主持人: 给我们介绍一下今天会议的情况。  

梁永春:一个小时以前记者会刚刚结束,在整场记者会过程中,马伦将军给人的感觉更像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而陈炳德总长则表现出一种军人应有的坦诚和直率。  

记者会一开始,陈炳德总长就宣布这次他和马伦将军经过大范围和小范围的两轮会谈之后,双方达成了很多重要的共识,但是在中美两军之间也存在一些分歧。  

陈炳德总长强调,发展中美两军关系,关键是要互相信任,前提是要互相尊重,互相尊重不仅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而且也是国与国之间坦诚交往的一个重要前提,他真心希望美方能够充分理解这一点。  

接下来,陈炳德总长重点讲到了南海问题,这也是他和马伦将军在小范围会谈一开始就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陈总长说虽然美军多次声称无意介入南海争端,但实际上美军已经介入了,特别是前一段时间,美军先后与越南、菲律宾在南海搞了联合军事演习,在这个时间搞这种演习是极为不妥的。  

马伦将军在他的发言中主要突出强调中美两军通过此轮会谈达成了很多共识,他特别宣布今年年底中美两军将在亚丁湾联合举行一次反海盗演习,他尤其指出中美两军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面对世界范围内的共同挑战。  

在接下来的记者提问环节,美联社记者首先对陈总长提问,他十分关心中国的军力建设问题,特别是中国的航母建设。陈总长回答说现在关于中国航母的报道已经很多了,该说的都已经说得差不多了,中国从乌克兰引进过一艘废旧的航母,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加以研究也是很有价值的。  

至于中国会造几艘航母,中国领导人现在还没有决定,如果决定了,会首先告诉你。陈总长还指出,美国现在拥有十几艘航母,而中国还一艘都没有,这跟中国目前的国力发展水平太不相称了。  

提到中国军力增长的情况时陈总长说,中国军力虽然在最近几年发展较快,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中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奉行的是“军队要忍耐”的政策,现在中国军力的增长是一种补偿性的发展,中国武器装备的总体水平应该说要比美国落后二十到三十年。  

华尔街日报比较关注的是双方在本轮会谈中有没有讨论到关于美国的军舰和飞机在中国近海频繁侦察的问题,陈总长回答说,这确实是刚才会谈中的一个重要的议题。  

陈总长指出,最近美军的无人侦察机在中国近海侦察时距离中国海岸线最近只有16海里,我们知道领海的划分界限是距离海岸线12海里,美军侦察机的侦察范围已经抵近中国海岸线16海里确实已经很近很近了。  

陈总长说对美军来讲没有必要多中国进行这样的侦查,希望美军从中美军事关系的大局考虑,从两国关系的大局考虑,包括考虑到中国人民的感情,减少和停止这样的侦察活动。  

(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NN03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