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绝对,也没有永恒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仍以由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储备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特征的牙买加体系开始建立。由于该体系实现了国际储备多元化,美元已不是唯一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清算及支付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里芬难题”。但从多元储备体系的现实情况看,美元仍占有很大优势,能在国际储备中占一席之地的也只有美元、日元、马克等极少数国家的货币。这种多元储备制,不论其币种和内部结构如何变化,但国际清偿力的需求仍要靠这些国家货币的逆差输出来满足,实质上是没有变化的。所以说,多元储备体系也不能从根本解决“特里芬难题”。
“特里芬难题”告诫我们:依靠主权国家货币来充当国际清偿能力的货币体系必然会陷人“特里芬难题”,不论这种货币能否兑换黄金,不论是哪一国货币,不论是一国货币还是几国货币,也不论是以一国货币为主还是平均的几国货币,其实质道理是一样的。
根据“特里芬难题”,美国必然超发纸币,以满足国际结算需求,同时在兑换国外资产过程中形成对其他国家的剥削。而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越多,在超发的过程中越面临贬值威胁,越不愿意持有美元。美国通过国债,让海外的美元成功回流,缓解了部分贬值压力,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元的特里芬难题。一旦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对美元失去信心从而大量抛售美元,必然会造成美元贬值预期。也许美元贬值会促进美国出口,美元贬值预期,却会造成大规模的资金外逃,从而让美国陷入经济危机。
所以,美国必须保持强势美元,其汇率的波动必须被控制在一定限度,超出这个限度就会形成美元贬值预期,给美国经济造成难题。把这个转折点,称之为“特里芬点”。
调整特里芬点,有几种举措。
一是军事威慑从而保持帝国地位,让其他国家的血汗钱,大规模与帝国纸钞互换。
二是控制对方购买美方实体资产,一旦对方购买,则逼迫其货币升值,通胀而死。
三是以军事实力作后盾,以政治外交保驾护航,策略性收缩贬值促进出口,朝价值回归,人民阵痛。
四是发动恐怖,大规模贩卖军火,换回美元。
五是新经济计划,吸引美元回流。
六是开拓海外殖民地。
各种举措的本质,是写了借条换了资产,还要想办法把借条收回去。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形成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有些国家为了美元结算,超发本国货币,从而造成国内通货膨胀。一方面要抑制膨胀维护民生,另一方面要保持流动性。(既要加息,又要降低存款准备金)。久而久之,企业的钱会朝高端金融投资领域集中,而人民的钱,则不断变为流动性。在美国,甚至是提前预支流动。
最初,20%的人占有80%以上的财富,渐渐地10%的人占有90%的财富。总有一天,人民会彻底丧失流动性,从而爆发危机。将这样的一个点,称之为“危点”。“危点”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危点”,更是整个人类的“危点”,它和“特里芬点”一样,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千古难题。
奴隶社会,“危点”表现为奴隶阶级的耐受程度;
封建社会,“危点”表现为农民阶级的耐受程度,
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危点”表现为工人阶级的耐受程度。
资本主义金融阶段,“危点”表现为贫困人口的耐受程度。
资本主义金融全球化阶段,“危点”表现为80%的人口的耐受程度。
这种耐受度不是线性变化的,凡涉及空气,土地,粮食等生存资料的威胁,最让人难以忍受,而其他的物质精神需求,则随着人群的境界而不断分化。对有的人来说,只要保证基本生存就够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有更多欲望。由此出发,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也从根本上偏向了资本主义。
目前来看,生存之外的诸多需求,和资本主义本身的诱惑,有很大关系,就像一个女人,最开始是单纯的,尝多了更多激烈的快感,就变得放纵而难以割舍。鸦片、A片、奢侈、虚荣等各种物质精神欲,其实大多是资本主义本身带来的腐朽的东西。用资本主义的话说,这就是人性。对于一个被强*出被征服欲的女人来说,被征服就是她的人性,不征服她反而是违反人性的。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人,都被强*出了这种欲望。而这,也就是基督常说的原罪。上帝欲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这句话一方面说出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前奏,也说出了人性罪恶的灭亡前奏。这也是心理学哲学层面的资本主义框架,而货币仅仅是一种手段。
纵观人类历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民前进一小步,统治阶级的手段就会前进一大步。道胎因为腐朽而堕落,魔种因为疯狂而毁灭,也许这本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资本主义的核心战略,是在解决本国“特里芬点”和“危点”的基础上,围绕着经济全球化进行的。只有实现经济全球化,才能保证这种“人性”的强*扩展到全世界,从而实现普世的强*价值观。对抗这种趋势,核心是倡导全球多元化,逐渐在集权国家内部,实现对人民生存权的全面保护,同时提倡健康向上,简朴深刻的价值观。以此作为阵地,对抗资本主义的腐朽价值观,进而从农村包围城市,实现世界的两极化。中国目前的问题,是方向问题。就内部来说,对基本民生加以保护的力度不够,甚至和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就外部来说,没有明确的精神指向,甚至有渐渐和资本主义同流合污,演变成买办和官僚资本的可能性。
就整个战略来说,一时的折中虽然有一时的好处,却会丧失全局利益,从根本上模糊立场,向不平等妥协。这就好比一个人,先是接受不平等观,媚上欺下,真正得到权力之后,却舍不得放下,将平等观束之高阁,留待后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教育才是最根本的阵地,是真正的立国之本。但这个最根本的阵地几乎丧失殆尽,两极化的重新建立变得更加艰巨起来。
世界两极化的建立,是围绕平等和不平等政权来的。一种是弱肉强食,亲上欺下的价值体系,一种是人人平等,共同进步的价值体系。美国的政治体系看似平等,却在实践过程中倡导弱肉强食,从而塑造出100万亿资产以上的资本财阀,凌驾于10几万亿GDP的国家政权,丧失了政府的民意功能,更多地则是欺诈、协调与表演。所以,美国政治有个致命弱点,就是“没有上限地”宣布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从宗教的角度来说,一部分人总是有这样一个信仰——我们是上帝的选民,我们要代替上帝管理世界。而另一部分人,则坚信人人平等。还有人认为平面方向弱肉强食,垂直方向人人平等。马克思曾经说,整个人类的解放,也就是从犹太精神中解放。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希特勒说“优生”,伦理说“生命至上”,整个世界一直在交替中前行,没有绝对,也没有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