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永放光芒
马克思主义理论永放光芒
李永芒
(——转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真网,广西大学经济学研究中心主办)
马克思的伟大经济学说要发展
唯物史观的科学地位不容动摇
卡尔·马克思创作的《资本论》,哲学上贯彻了唯物史观,理论上进一步证实了唯物史观,因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政治经济学,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又从实践上检验了它的科学性,因此,唯物史观就成了科学。然而,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走上市场经济发展之路,西方垄断资产阶级及其思想家,奔走相告,弹冠相庆,并发出马克思主义“失灵”、唯物史观“破产”、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了的叫嚣。然而,好景不长,资本主义世界近年又爆发了自它产生以来最大的政治经济危机,这是西方的大老板及其政治代表们所始料未及的,对此,他们一筹莫展,走投无路。无奈,硬着头皮,悄悄捧起了卡尔·马克思的科学论著《资本论》。面对新的世界历史形势,年轻一代的共产主义者大批涌现,公开走向马克思,在罕见的历史责任感的驱使下,走向书斋,认真钻研马克思的科学巨著——《资本论》,随着钻研的深入,他们遇到了三个似乎不可逾越的理论难题,第一个是《资本论》第1卷和第3卷在逻辑上的不和谐的问题,其核心就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问题(见潘志新在乌有之乡网站近日发表的三篇论文);第三个问题是生产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否依然科学有效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是否依然科学有效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既涉及到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又涉及到唯物史观。归根结底是唯物史观的问题。面对这三大难题,不要说西方的大老板及其政要,就是年轻一代的共产主义者似乎都困顿了。就我们来说,马克思主义没有失灵,唯物史观并没有破产,社会主义也不会终结,《资本论》的逻辑也是和谐的。而“失灵”的、“终结”的、“不和谐”的仅仅是资产阶级的偏见和科学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以及我们未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前进,随时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崭新的时代特征和新鲜的历史内容。
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在逻辑上的“不和谐”问题,作一扼要说明。这一个问题搞清了,后两个问题就比较简单了。(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问题,即历史发展规律问题,我们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在理论上有了新的看法,并写出了初步的论文,关于生产力问题我们在十多年前就发现了新东西,并写出了初步的论文,出于科学的审慎,这些文章一直沉睡在文件柜里。近些年来,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及我国理论界在历史理论等领域重新展开的争论,强烈的吸引了我,使我产生了将其写出来并进行发表的强烈创作欲望。于是就产生了此文。以供年轻一代共产主义者们进行讨论)。关于卡尔 .马克思创作的《资本论》在逻辑上不和谐问题,本文就不再赘述,请读者参阅边际效用主义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及我国生产力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熊映梧先生的相关论著,否则将占很大篇幅。下面尽量简洁明了的将我的见解表述如下,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 一切商品都具有质量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切商品都具有双重结构,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商品的质量具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许多理论经济学家并没有做出严格的区分。这在理论上是不能容忍的(请参见,2009年2月2日笔者在乌有之乡“思潮碰撞”栏目中发表的《创立社会主义质量经济学》一文),现实生产生活中,质量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了,已经转化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因而对它们的研究已变得刻不容缓,必须从理论上搞清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质量的科学关系。熟悉经济思想发展史的人都知道,自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以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两者对商品使用价值和质量的关系均未给予深入而科学的追究。并没有将两者的科学关系及内容试图引入政治经济学之内,使之成为科学概念、范畴,并联系它对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利润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进行全新的研究,以揭示出新的经济内容,概括出新的经济特点,发现新的经济规律(更加有力的指导我国经济建设,使之又好又快的发展),有意思的是生产管理学中倒是有人系统地研究了质量的生产管理问题。但这仅仅是从生产管理学领域中进行的,它们都处于理论经济学之外,未能将商品质量纳入到经济学范畴之内。如美国科学管理学家戴明就是如此,他是世界上公认的质量管理大师。尽管如此,戴明并没有从政治经济学理论上揭示出商品质量对经济关系的影响、作用和意义,以及商品质量的历史发展规律。
实际上,在我们看来,商品的使用价值与质量既是同一个问题,但又是有区别的问题。在马克思不同版本的《资本论》中,马克思经常把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其质量问题等同起来(请读者自己翻阅一下《资本论》第一卷就可以得到说明),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因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时代,无论商品的种类和数量都没有今天这么庞大,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出版的《商品学》中可以知道,那时世界商品市场上就有三十多万种商品,而今天呢,就远不止那么多了。在那个历史时代,即马克思生活的历史时代,不只马克思一人如此,整个人类也是如此,(倒是那个时代的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资本家们和无产阶级从现实生产和生活上发现了商品质量和使用价值的相互关系问题,请参阅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资本家为追求高额利润而制造假冒伪劣产品问题的相关部分,据我的记忆,在那相关部分的一个注解中,马克思写到,资本家生产假面包的方法就有十几种之多)。这不是马克思的错误,是历史时代的限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每一代人只能解决他生活的那个历史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后人不应对马克思有什么指责,更不能奢望马克思在他生活的历史时代,把后来才产生并引起人类注意的历史问题苛求马克思去解决。这是唯心史观。
那么,商品的使用价值与质量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呢?实际上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其它为创作《资本论》而准备的论著中,都清楚地交待了这方面的方法。如在商品的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关系等论述中,他就明白无误地讲到,消费也是生产,生产也是消费。需要指出的是,消费的对象是什么?狭义的说是商品,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的是什么?狭义的说也是商品,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按照这种观点,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效用性,或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对商品进行消费、使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物质价值。那么,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商品进行消费、使用的对象是什么?即商品体,但是,什么是商品体,它具有哪些特征和内容。从既有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上看,商品体是工人具体劳动创造的,从来源上看,它是人类一般具体劳动创造的产品,相互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区别,这正是导致商品体及其本性脱出政治经济学研究视野的关键所在。但是,我们知道,在商品世界中,也就是说在迄今为止,人类创造的几十万种商品的整个世界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商品或产品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庞大)。从绝对意义上看,各个商品都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即使同一类商品,比如说小麦、鸡蛋、牛奶、猪肉、汽车、彩电、冰箱、飞机、轮船、楼房等等,其中的任何一种商品,从绝对意义上看也是有差别的。那么,怎么在物质上、属性上、内容上、特征上对各个商品之间、每一种类商品之间、各个历史时代的商品之间的差别进行区分呢?人们只能从质量上,即从商品的质量上进行区分。那么,什么是商品的质量呢?即商品的物质本性,或每一个商品、每一种商品、每一类商品、各个历史时代的商品之间,在物质上、属性上、内容上、特征上相互进行区别的本质。这就是商品的质的规定性。但是,各个商品的质量,孤立的看,它们是相互区别的,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然而发展的看,运动的看,各个孤立的商品质量,在整个商品质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又是联系的,可以变化的。当然了,即使同一个、同一种、同一类、各个历史时代的商品的本质,既质量,在具体的对其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进行消费或使用时,其质量会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如手工业时代的青铜器,人类只会使用它们制作刀、帛、鼎、工艺品等铜器、工具、生活用品、宗教祭祀品;到了工业时代铜的应用范围则空前扩大了,随着历史的发展,铜的应用范围会不断扩大,其它商品的质量也是如此,依此类推,广而推之,皆是如此。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需求的扩大和改变,一些商品消失了,被新的质量更好的商品所取代,一些商品淘汰了,被具有更新、质量更好的商品替代了。这就是商品质量的发展史。它与达尔文发现的生物进化论的学说具有相似的规律。人们在揭示商品质量的历史发展规律时,完全可以借鉴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观点,在揭示非生命商品质量的历史发展规律时,也可借鉴门捷列夫发现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方法。当然对商品质量的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揭示后,人们会发现商品的质量生产关系,就是说,每一种新质商品或产品的诞生,都是有其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历史必然性。而且,表面看似杂乱无章的商品,它们在其质量上,是有着联系的,从历史发展的方向上看,整个商品世界的质量,犹如达尔文发现的物种进化中出现的进化树一样,商品质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相互关系,既象树枝,又象网络,由此结成商品质量链或质量网,环环相扣,节节相接,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从人类打造的第一块石器,到今天最庞大、最复杂的欧洲强子对撞机、航天飞机、复杂的工程系统,都在循着这个规律发展。因此,我们把在这个领域之中,商品质量之间的相互生产关系,称作质量生产关系,这就是关于发展生产或生产力的科学。马克思当年试图对其进行批判(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在论述什么是劳动时那部分的注解,即:“遗憾的是到今天还没有一部批判的工艺学”那个注解)。
回过头来,我们继续分析什么是商品的质量,上面我对商品的质量给出了基本概念、内容、特征。即每个、每种、每类、各个历史时代的商品在物质属性、内容、特征上相互区别的本质、即商品之间相互区别的本质,亦即质量。有了这个基本的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继续深入探讨商品质量问题了。当然对商品质量的基本概念还要做进一步的明确或补充。即:商品的质量价值或使用价值,并不会自动的表现出来,它们只有当人们在对其生产、生活的使用或消费过程中才会表现出来,才会表现出对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物质价值或有用属性。这个特征非常重要。
下一个问题,即商品质量的来源问题。这个问题马克思当年在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时已经完成。马克思的结论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来源于具体劳动。它是人类的具体劳动创造的。但是,对具体劳动还要做深入的探讨。需要弄清的是:具体劳动是有结构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论述劳动问题时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引起的……,蜜峰建造蜂房的本领,使人间最高超的建筑师也感到惭愧,但是,即使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蜜蜂高超,因为,建筑师在建造蜂房时,他已经事先在观念上建造出了蜂房。这就是说,在创造商品质量过程中,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观念上的创造或劳动;第二个阶段即真实的物质上的创造或劳动。这就是说,具体劳动有结构、有阶段,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第一阶段的劳动表现为脑力劳动,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研究设计阶段,科学技术、知识形态的物质正是由此进入劳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生产力的科学关系正是从此进入经济范畴的。(什么是生产力经济学、科学技术经济学、迄今为止,由于未能科学地进入劳动,进而形成政治经济学范畴,未能产生经济历史上的特征、发展的特征。因此,还不是真正的科学)。第二阶段的劳动表现为体力劳动。这是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出现之前,主要表现体力劳动。随着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体力劳动也会越来越复杂。劳动者首先要了解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操纵程序等一系列知识后,再经过培训,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人。在初步了解了具体劳动的两个阶段后,我们就知道了劳动的第一阶段,创造的或劳动制造的产品(或商品)是知识形态的或观念的或信息形态的(信息的本质是依一物质而存在的它物质的虚,如:书本就是依纸、铅、字形而存在的它事物的内容,广告也如此。整个信息的本质就是如此)。物质产品(或商品);在具体劳动或劳动的第二个阶段才创造或劳动制造出真实的、客观的、真实的物质产品(或商品)。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在《于光远论社会科学研究》一书中,有很好的论述。
下面我们研究商品质量的存在形态。从具体劳动或劳动过程中发现,一个商品或产品要经过两个阶段才能完成,即第一阶段劳动和第二阶段劳动。我们知道第一阶段的产品或商品是信息形态的,第二阶段的产品或商品是真实物质形态的产品或商品。由此可以发现,商品的质量也存在两种形态,一是信息形态的,二是物质形态的,这就是说商品质量也有两种形态,即信息形态和实物形态。
商品质量或产品有差别。我们这里说的商品质量或产品质量有差别是从绝对意义上说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动化水平高度发展,同一种商品质量的差别会逐步缩小,但即使如此,所用的劳动对象不同、劳动工具不同、劳动者的知识结构、经验、技能、体质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等等依然是有差别。只不过会越来越小。因为每一种商品或每一类商品,乃至各个生产时代的商品或产品,并不都是仅仅生产一件、一个或者说一个数量单位。它们总是源源不断的生产(主要说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而且每一种、每一类或整个生产时代,就某种商品的生产或创造来说,并不总是由一个资本家进行生产,也并不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因此,就某一商品来说,比如说是商品 A。A商品在每一个国家之内,都有不同的厂商生产。比如S个国家有X个厂商生产商品A。那么,以日或月、或年计算,比如说以年为计。那么一年之内全世界能生产出多少A呢?这个数量假如一天生产了一个商品A,X个厂商生产⊿A1;X2生产了⊿A2;X3生产了⊿A3。一年等于365天,Xm-1厂商一年的产量。这是个简单的数学题,就是说这些商品A,在质量上都有差别。
假如说:全世界对商品A进行生产的有X个厂商。X个厂商的平均产量是Y,那么这个A的总产量就可以计算出来了。但是,在这里所要说的是,A的质量级差问题。这个商品质量级差,实质是各个商品在质量上存在的差别。这个级差是绝对存在的,用符号⊿a表示,比如说无论同种内部、同类内部或各个生产时代内部产品或商品,都存在着商品的质量上的差别或级差,即⊿a。而且不同种、不同类或不同生产时代的商品A,它们在质量上的差别,更是存在绝对的差别。比如还有商品B、C、D......。我们在理论上,把同一种、同一类、各个生产时代内部的商品A、B、C、D......n-1之间的质量级差,称为异质级差,即质量上绝对不相同的商品质量间的差别,因为从相对意义上看,或一个生产历史阶段来看,商品A、B、C、D......n-1等商品,在质量上是存在本质上的差别的。因此,叫作异质商品之间的质量级差(而A、B、C……每一种类内部商品质量的差别,则是同质质量级差)。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静止的看,各个异质商品的质量是有差别的,从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观察商品世界时,表面相互区别,没有联系的异质商品,终究是同质的。因为简单质量的商品可形成较复杂商品质量形态的元素,比较复杂的质量商品,可形成更复杂的商品质量形态的元素。这种关系就是马克思当年在拿人体解剖与猴头解剖作比较时所揭示的那个生产关系,即质量生产关系。依此类推,即可发现这种质量生产关系或质量上的联系。这是一个历史过程。
上面提出了几个问题,即同质商品质量、异质商品质量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以及同质商品的质量级差和异质商品的质量级差。
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商品的质量级差问题。我们知道,无论是同质商品质量级差还是异质商品质量级差,从数学上看,质量级差要么表现为等差数列,要么表现为等比数列,或高等数学上的什么级差。无论同质商品A的同质质量级差或异质商品A、B、C、D......n-1的异质质量级差,这个差即可表示为数学上的⊿X,并且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进而计算出来(略去),有了质量级差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公式和结果,上述问题就变得精确化或数理化了(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数理化的理论基础)。我们知道商品质量来源于工人的具体劳动,就是说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质量。有了这个结论之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商品质量存在的级差问题。在实际生产、生活对商品质量的使用或消费过程中,同一种、同一类的单位商品,它们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使用或消费上,就存在一个量的差别,比如说:同是商品面包,由于原料、加工制作工艺、工人的劳动水平、营养标准等等的不同,那么,同等数量的面包,由于质量的不同,即质量上的差别,那么,它们又表现为实际消费过程中得到满足的数量上的不同。就是说同样是一定单位的面包,但面包与面包之间,由于质量上的不同,又在数量上表现为不等量。一定数量的好面包,等于同等数量劣质面包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这就是质量级差。这个差别是等差数列也好、等比数量也好、亦或高等数学上的什么级差也好,都是如此。这个商品无论是食品类商品,还是工业类的商品,都是如此,就是说同样高级质量的等量商品,可以等于等量的低级质量商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下面的分析就简单了。本部分的小标题是“一切商品都具有质量”。那么,“劳动力是否即商品,这个问题用不着我们再去重复。马克思之所以创造性地把资产阶段古典政治经济学转化为科学,正是由于他第一次发现了劳动力也是商品,所以才把资产阶段古典经济政治学改造成了真正的科学。好了。接着继续进行分析。劳动力是商品,那么,劳动力商品是否也存在着双重结构,即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个问题马克思早在一百四十三年之前就解决了。无需复述,这是肯定的。按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说的观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新价值,即剩余价值。
按照对具体劳动、商品质量与使用价值关系、商品质量级差的逻辑,我们同样会发现下面的问题。按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说的观点,价值来源于抽象劳动。而劳动力商品也存在着质量,那么,从逻辑上看,抽象劳动也有质量(如果说劳动力商品有质量,并存在着质量级差,是实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第一个惊心动魄的理论跳跃,那么,抽象劳动也具有质量和级差,就是实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二个惊心动魄的理论跳跃了。当年,我在发现这两个问题时,激动地彻夜难眠。有时竟对自己的发现表示怀疑,理解起来那样荒涎。但是,科学的逻辑确实如此。抽象劳动有质量,犹如数学上的实数与虚数,同样都是复数,都是有意义的。都具有科学性。如虚数并不虚,它对于研究物理学上的弹性问题是必须的数学工具)。这是读者最为费解的地方,也是一开始难于接受的概念。但是,正是这个概念,才是实现科学发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突破口和必经之路。
写到这里,完全可以止笔了,研究《资本论》的专家学者们完全可以按照上述逻辑自然而然的推演出下面的分析和结论。考虑到此文不仅仅是专家学者们要读,普通读者也要读。所以可以继续接着往下写。但分析要从简了。读者可以按照对商品质量、使用价值、质量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具体劳动、具体劳动的两个阶段、虚形态质量、实形态质量、质量级差,等量的同种类商品因质量级差的不同,可以出现实际消费或使用过程上的事实上的不等量的逻辑去进行理解和分析。
因此,既然劳动力是商品,所有商品都具有双重结构,那么,劳动力商品即有双重结构,亦即使用价值,质量与价值。所以,在创造新价值的劳动过程中,即抽象劳动过程中,因抽象劳动具有质量,因而从事同种类的劳动过程中,由于劳动力质量高或质量级差高的劳动,既使在“三个平均”的劳动条件下,它们也会创造出不等量的价值。这个观点看似是我的,实际上来源于马克思,他当年曾说过: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在数量上存在着和的关系或倍加的关系。在数量上存在着和的关系或倍加的关系,那意味着什么?即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之间、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存在着质量上的差别,即质量级差,因此才有数量上的和的关系和倍加的关系。
就同质劳动而言,在马克思设定的“三个平均”的劳动条件下,等量劳动因质量上存在着质量级差,因而等量劳动事实上会创造出不等量的价值。在异质劳动问题上事实上也是如此,而且更是如此。如果说本文的研究对象,仅仅是研究各个同质的劳动经济关系和规律的话,我们把进行这种研究的劳动价值理论称为狭义的异质劳动价值论的话,那么,将来对各个相对异质劳动即A、B、C……n_1的价值理论研究结束后则称之为,广义异质劳动价值论。(实际上,揭示出狭义异质劳动价值论的内容,那么,在揭示广义异质劳动价值论的内容时就轻松多了,因为狭义的异质劳动价值论是广义异质劳动论的理论基础,况且,我们已经发现,对历史上的主观效用劳动价值论这个唯心主义外壳炸掉,按照马克思当年创立的唯物史观的方法,将主观效用价值论体系颠倒过来,由头变成脚,而保持它的分析,那么,广义异质劳动价值论就可以迅速地被建立起来。当然这需要高等数学了)。这里又出现了两个崭新的概念和范畴,即“狭义的异质劳动价值论”和“广义的异度劳动价值论”。好了!有了这两个新的概念和范畴后,我们就可以继续分析了。
创造价值的劳动力商品质量的级差问题,完全可以参照对具体劳动质量级差逻辑进行理解。这也可以是一个数学上的等差数列或等比效列,抑或高等数学上的什么级数。内容都如此。既然是存在着数列关系或级差关系,那么,当然可以用数学公式给予精确计算。在此不赘述。
二、抽象劳动质量级差、商品质量级差与商品价值级差的关系,存在着数学上的一一对映的关系。
(一)1、具体劳动质量级差与商品质量级差的一一对映关系;
2、抽象劳动质量级差与商品价值质量价值之间的一一对映关系;
(二)3、具体劳动质量级差与抽象劳动质量级差的一一对映关系。
4、商品效用质量级差与商品价值质量级差的一一对映关系;
三、质量与剩余价值、利润的关系。
四、竞争的本质
从供与求的关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看,同质商品的价值质量,由于在数量上,效用质量高的商品,高于同种类效用质量低的商品,那么实际上高效用质量的同质商品,在市场上更能实现自己所包含的价值(抽象价值),因而,事实上由于存在着高质量商品的价值大于低质量同种类商品的价值。所以在事实上就存在着等量劳动并不能创造等量价值的生产规律。因此,狭义的异质劳动价值论事实上就是狭义的异质劳动价格论。在这一规律的作用下,实际上,每一种商品,都是按照自己异质劳动价格出售,并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这又是级数关系即级差,这个规律就解释了竞争的本质,关于所谓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在逻辑上的不和谐、或者对马克思同质劳动价值论学说发生怀疑的攻击,均由此而破产了。马克思《资本论》这部天才的科学论著,不仅包含着唯物史观,又论证了唯物史观,不仅没有破产、受到削弱,而它的伟大思想和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还由于人们指出了其劳动价值论是同质的,仅仅适合于马克思生活的那个历史年代及以前的历史现象,而狭义的异质劳动价值这个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理论,不仅适合于马克思及其以前的历史现象,还适合于今天这个时代。那么,马克思所创立的伟大学说,就因此而大踏步的向前发展了。而这正是使新老共产主义者在理论上所困惑的地方。如果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历史阶段的科学,那么,狭义异质劳动价值论和广义劳动价值论则是垄断竞争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的理论。从科学的发展关系看,异质劳动价值论包含着同质劳动价值论,在异质劳动价值论中,同质劳动价值论只是异质劳动价值论的平均级数,今天它在某一个生产部门或将其作为各生产部门的一个特例,即价值平均级差仍然适用,而异质劳动价值论则普适于各个生产劳动部门的各种质量级差。由于我们在商品理论上引入了几个描述质量的基本概念,并看到了各个“一一对映”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以后就变成了质量经济学了。质量经济学(或科学生产力经济学)既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又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科学。用这个观点观察历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联系质量的计划,按质量比例的质量经济。它对国家经济的现实理论指导,就是投资的方向:即向高新产业领域投资,在这种生产领域,所获得利润高,而各种消耗少,可以保护环境,可以使一个民族迅速走向世界前列,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迅速复兴和崛起。
文章的表述是相当粗糙的,后面几部分的内容也未展开,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错误,但是,如果能够引起人们从另一个方向上关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前途,那作者就足够了。
2010年元月10日14:00至21:30于办公室
(——转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真网,广西大学经济学研究中心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