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婵释禅的世界文化架构理论观点精华(269-295)
听婵释禅的世界文化架构理论观点精华(14)
(269-295条)
听婵释禅
续:
二十九、科技主义文化思潮引领下的当今世界“发展模式”
(二百六十九)“科技主义文化”的定义。所谓科技主义文化:就是指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等做为“手段和工具”推动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手段、分配手段、交换手段、消费手段的不断进步,提高商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其四个环节循环和演变过程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以便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更舒适、更享受的“衣食住行用娱乐”等生存、生活、享受和发展平台、空间的一种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次级别类型”的文化思想潮流,或是叫“发展模式”,或是叫“人类的现代化追求”或是叫“现代主义文化”。
前面对“次级别类型文化”思想潮流的“公共道德”进行了大致论述,本专题则对相关比较重要的“次级别类型文化”再进行专门的全面系统探讨。
(二百七十)“科技主义文化”,在当代是比其它“次级别类型文化”更受重视的“次级别类型文化”思潮。而象有如中国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就是这种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对“科技主义文化”的尊崇和敬畏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即在任何国家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里,都不同程度地同时存在着“科技主义文化”这种“次级别类型”的文化思潮,只不过在当代,“科技主义文化”更加倍受重视罢了。而且“学理”之科学理论、原理和法则等,“学技”之技术、技能、技巧和技艺等也是在所有文化之中最汗牛充栋、最繁荣昌盛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
(二百七十一)科技主义文化思潮的具体表现形式。通常包括世界上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手段、分配手段、交换手段、消费手段,而在各行各业实现的有如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以互联网物联网、卫星电信和电视等传媒为代表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第三产业现代化等,则是“科技主义文化”的实体存在形式。
(二百七十二)科技主义文化,只能是人类在向其终极追求目标和社会理想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并“相对过硬”的手段和工具。虽然“科技主义文化”对当今人类世界的“衣食住行用”等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并推动世界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但其必竟不是人类的最终追求目标和社会理想,其与“管理主义、实用主义等文化思潮一样,只能是人类在向其终极追求目标和社会理想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的“次级别类型”的“相对过硬”手段和工具罢了。也就是说,人类不可能为了现代化而现代化,并为了“科技主义文化”而放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类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和社会理想而被动地由科学技术所左右地生存和生活。当由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污染和浪费资源袭击和防碍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时候,人类也是会毫不犹豫地发出“不”的声音的。
(二百七十三)虽然“科技主义文化”给人类带来了许多高效率、便利和享受,但其同时也必将把人类引向一个又一个无法摆脱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困境和挑战”。以“科技主义文化”所引领的无止境地追求各行各业的现代化,正在残酷无情并日益加速地消费、消耗、浪费、挥霍着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各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环境和人类的健康等。也许在当下这各种资源、能源等在消费、消耗、浪费、挥霍干净之际,人类还能找到新的替代物,但这种各国之间竞赛、竞争之下欲望无止境的“科技主义文化”的诱导和引导,必将把人类引向一个又一个无法摆脱的生存与生活的困境和挑战。
(二百七十四)“科技主义文化”深刻地影响和推动了当今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的文明进步。由于受科学技术等因素主导的“科技主义文化思潮或是叫人类的现代化追求”的深刻影响和推动,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手段、交换手段和消费手段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并进而推动“社会财富分配方式或是手段”也有了很大改善,由于有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做后盾,因此,也就使世界各国的“社会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深刻地推动了“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社会主义因素以一种“社会公共福利保障共享制度体系”的方式进入到东西方的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将其“社会制度”改造成为了“社会资本主义”这种相对“文明进步”的社会形态。
(二百七十五)只有“科技主义文化”的实践化,才是提高“效率、效果和效益”的根本动力。也即“科技主义文化” 的实践化与“公有制或是私有制”所组织起来的“社会化大生产、大交换”等的企业组织“载体形式”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解决“商品生产和交换”等的效率问题。这与是私有制企业,就“效率”提高的说词是挨不上边的。“私有制和公有制”只决定社会财富的分配流向,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商品生产和交换等的“效率、效果和效益”等的问题。
(二百七十六)“统筹兼顾或是叫科学发展观”是“科技主义文化”结出的统筹商品“生产和交换”等经济活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丰硕果实。“统筹兼顾或是叫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多的是立足于这种“次级别类型”的“科技主义文化”所围绕的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和交换”等的统筹兼顾、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展开其立论的。但其却很难概括或是包括“社会财富的如何公平正义、平等民主、公正合理”等的由“公有制或是私有制也即社会制度”才能决定的分配问题。而多年来所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也正是产生在这类“猫摸论”的实用主义文化和“唯生产力论和唯交换力论”的科技主义文化等“次级别类型文化”的演变之中,并用其狭窄的要义去指导包括国家、政府、企业、家庭等各层级组织和其人民的整个纷繁复杂的“大社会”。也即小肩膀难挑大重担。这也是建立“文化架构级别理论”用以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和抓住“最高级别文化”这个纲,才能“纲举目张”的重大长远和现实意义。
(二百七十七)“科技主义文化”只能处于“次级别类型的文化”地位,是因为不管“科技主义文化”推动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手段、交换手段等有多么发达和进步,并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但由于其不能真正解决“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问题,所以其也只能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式的“次级别类型的文化”。但“科技主义文化”这种“次级别文化”,对“最高级别文化”所起到的添砖加瓦、丰富完善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所起到拆台破坏、摧残推翻的作用。比如:“科技主义文化”推动的各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就是起到的拆台破坏、摧残推翻的作用。但由于其具有极大地创造社会财富的“做大蛋糕”的功能,也就为“社会财富的分配”打开了即使是再无情无义的社会制度,也可以让更多的人跟着喝口汤的方便之门的可能。
(二百七十八) “科技主义文化”在追求社会财富总量增长或是叫“做大蛋糕”快感的这种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发展模式”,已暴露了其明显的缺陷和弊端。可以这样说,这种“做大蛋糕”的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竞赛、竞争是永远也没有止境的,最终通过所有资源、能源、环境等的耗尽而把人类推向绝路。在资本主义和封建资本主义社会, 这种通过“按资分配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为主要分配方式的社会财富必然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和转移的“社会财富由少数人独享”, 并试图通过无限“做大蛋糕”这种“发展模式“来为大多数人匀出一口汤,以此增加多数人福利的想法的资本主义和封建资本主义“金本位和官本位”主流文化来改造世界、和谐世界、长远世界的企图,不仅很难实现,而且其想法也非常幼稚。比如:中国1999年的财政收入是1。5万亿元,说“蛋糕”太小了,没钱建立“社会公共福利保障体系”,到了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到5万亿元人民币的“大蛋糕”了,还是“钱紧”的没什么大钱搞这个东西。只有按着社会主义“人本位”的主流文化做为根本执政理念,那这钱就多的花不完,没钱也有钱。
(二百七十九)“科技主义文化” 推动着世界各个国家沿着这种你死我活的“发展模式”在疯狂地抢夺着市场、资源、能源和污染着环境等。在这种互相剥削和掠夺的过程中,各个国家都想通过科学技术推动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手段、交换手段、消费手段的进步来占尽先机、占领制高点地尽量节约本国的资源、能源,扩大本国的市场,保持好本国的环境,使本国的人民多占些便宜和多享受点福利,从更长远的意义上讲,就是让本国的人民比其它国家的人民晚灭绝一会。这就是所有国家自认为比别国更聪明一些的“小心眼”。其实,按照世界各国这种共同“发展模式”来说,各个国家的命运最终都将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有个早晚罢了。
(二百八十) “科技主义文化”的实践化是一个即提高商品生产和交换等“效率、效果和效益”,又是排斥劳动力、侵占就业岗位、破坏民生的 “双刃剑”。这种“困境和挑战”或者说是“灾难”给人类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那就是人类将以“怎样的就业方式或是就业形态”去进行就业并从中获得收入,以及做好生老病死的制度安排,以满足人类的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
(二百八十一)各个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市场和就业岗位”是有限的。随着高科技商品生产手段、交换手段和消费手段的日益进步和发展,其各“市场经济体”所能提供给人们的就业岗位只能是越来越少,尽管法律规定人们通过缩短工作日或是工作小时、通过提前退休、通过延长学习时间、通过休假等来稀释这种科学技术带来的高效率,但那大机器、大生产线、大型连锁无人售货商场、互联网购物等还是在不断地挤压着本就稀少的就业岗位地排斥着大量劳动力,特别是“互联网购物”或是叫“物联网”这种更加现代化的商品“交换”方式,已在向“一对一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并可以安置大量人员就业的传统商品“交换”方式发出了最严峻的挑战。尽管各国政府首脑走马灯式周游列国地为开拓国际市场不惜劳神费力,但开拓出来的那点有限的就业岗位,对于成千上万嗷嗷待哺的需要就业的人们来说,杯水车薪还真就难形容其甚。
(二百八十二)人类对“科技主义文化”所造成的困境和挑战并谋求挣脱束缚的唯一正确的出路,就是向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人本位”主流文化方向发展,并在其光辉的照耀下不断探寻“以人为本”的新的“就业形态和生老病死的制度安排”。以“科技主义文化思潮”所引领的无止境地追求各行各业“现代化”的当今世界的这种“发展模式”,正在残酷无情并日益加速地消费、消耗、浪费、挥霍着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各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环境和人类的健康等。这种各国之间和各个国家内部各省市之间等的竞赛、竞争之下欲望无止境的“科技主义文化”诱导和引导下所产生的一个又一个无法摆脱的生存与生活的“发展模式”困境和挑战,正是当今世界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真正软胁。
三十、“国际主义文化”引领下的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二百八十三)“国际主义文化”所蕴含的“公共道德”思想理念。“国际主义文化”,做为“次级别类型文化”,其所蕴含和追求的“世界大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政治文化一体化、货币一体化、互助合作、互利共赢、和平共处、贸易互通有无、资本掠夺剥削、政治压迫、武装侵略”等是其最基本的“公共道德”宗旨。其“公共道德”宗旨有时也与“爱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文化”的道德宗旨相冲突、相矛盾,甚至是相对立。 也即“国际主义文化”这种“次级别类型文化”,对“世界大同”的某种“最高级别类型文化”所起到的“添砖加瓦、丰富完善”作用,要远大于其所起到的“拆台破坏、摧残推翻”的作用。当然,国际主义文化的这种“世界大同”的追求,也可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世界大同”,也可能是社会资本主义的“世界大同”,更可以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的“世界大同”。
(二百八十四)“国际主义文化”思潮的迅速崛起和形成,得益于“科技主义文化”实践化的有力推动。“科技主义文化”的实践化,推动了商品“交换”工具和手段突飞猛进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卫星电信、飞机轮船等现代高速高效运行的“交换、交流”工具和手段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国际主义文化”思潮的加速形成。也即“交换力和交换关系”的矛盾运动,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商品互通有无、架构国家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文化一体化等的桥梁、纽带和支撑的地位和作用。正是因为“科技主义文化”推动“交换”工具和手段的进步,使人类在世界范围内有种“朝辞夕归”的地球村的感觉和方便,才极大地推动了“国际主义文化思潮”加速崛起和形成。
(二百八十五)“国际主义文化”引领世界向着“大一统”的世界主流文化方向发展。随着“国际主义文化思潮”的日益崛起,正在引领世界形成“世界大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政治文化全球化一体化”等的发展趋势。随着“国际主义文化思潮”的日益崛起,并以经济全球化引领的“政治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其“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等文化思潮总是要“或早或迟”地向“欧盟”各国人民那样不断地被“淡化模糊”,并在实现“世界大同”之际被“淡出”人类的视角。当今以美国、东西欧等发达国家引领的世界“社会资本主义”主流文化,不仅正在为世界其它落后的“封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而且还残酷地将许多原来是“社会主义”的国家给拉向倒退地“被其世界性地主流化”了。这就是“国际主义文化”进行“社会制度和平演变”的冲天伟力。
(二百八十六)“国际主义文化”能起到人类达成休戚与共、同舟共济的大家庭式的共进共退之共识,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克服和缓解“科技主义文化”给人类带来的困境和挑战。一方面, “科技主义文化思潮”引领下的世界各国之间进行了互相疯狂剥削和掠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等的竞赛、竞争、军备和侵略等的活动;另一方面,“国际主义文化”思潮又促使各国之间进行了广泛的“经济贸易的互通有无”和“政治文化”的交流、交融、互补、冲突、对抗、矛盾和斗争等的“趋同化”演变过程,由此才能使世界各国文化在这种“趋同”演变过程的伟大“凤凰涅槃”的重生中,诞生出一种“更加符合人类追求和理想”,并被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认可的“崭新的主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思想理念价值体系。这无疑是 “国际主义文化”所应该显示出来的冲天伟力。比如:眼下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暖等问题的举动,就是这种“国际主义文化”助推的重要具体表现形式。但即使是这种 “国际主义文化”诞生并“更加显要”了,其也只是一种服务于“最高级别类型”文化的“次级别类型”的文化。
(二百八十七)人类世界需要有一个能够带领世界各国和人民走出“资本主义、科技主义”等文化迷雾和困境的新世界领袖,并通过这个全身心都渗透着“国际主义文化” 气息的新世界领袖,来引领人类踏上世界大同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虽然美国现在仍然还是世界的领袖,但其所引领的却是通过其可以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主流文化,并在“科技主义文化”助推的科学技术应用手段和工具的制高点上的对世界其它国家进行野蛮剥削、掠夺、损人利已、无限享受享乐、疯狂消费挥霍、军备竞赛、强权压迫、战争威胁和侵略等的这样一种充满贫富两极分化和资源环境破坏性极强的“资本主义和极端科技主义”道路。美国的这个所谓的“世界领袖”,不仅不能把世界各国人民带入一个“人类共享社会财富”的理想社会制度,而且还给世界各国和人民带出了许多野性和野蛮,并通过各国资源、能源、环境等的大比拚、大消耗、大挥霍、大张旗鼓的军备竞赛等把人类带入山穷水尽的困境和挑战之中。看来,这个世界领袖干的真的是很失败,也不是很合格。
(二百八十八)随着“经济全球化”引领的“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日益凸显,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利益的日益盘根错节化和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的走向“趋同化、统一化和合并化”,以“国际主义、科技主义和管理主义”等文化思潮为重要“次级别类型”的文化,已经成为“最高级别类型”主流文化的日益重要的帮手和助推器。“科技主义文化”引领人类走进了“高效率”的“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的进步文明的新时代;“管理主义文化”又将这种“高效率”的市场经济运行运作,进行了“宏中微观”的合理架构和严格的秩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组织管理、规划计划、调节调控、监督约束”;“国际主义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则必将给人类带来一场走向“世界大同”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甚至是共产主义的彻底“革命性”变革。
(二百八十九)“国际主义、科技主义、管理主义”等次级别文化的合作和合力,必将推动人类走向更加文明进步的“社会制度”。当今世界的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社会资本主义”这种相对文明进步的社会形态。随着“科技主义、管理主义文化”的日益成熟和发展所推动的 “物质极大丰富”时代的来临,人类文化的“文明和进步”也一定需要有一种叫做“国际主义”的文化思潮出来“协调”各个国家之间的各种根本利益关系;来“探讨和解决”人类根本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有如如何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以便使人类能更长久地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问题;来“应对”有如气候变暖、淡水缺乏等的各种自然和环境灾害问题;来“推动、组织和引领”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和谐稳定繁荣共存共处“人本位”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大一统”的发展进程。当然,也“必然要探讨”封建主义的“官本位”和资本主义的“金本位”主流文化的“社会财富由少数人独享”所造成的社会财富、社会资源等极大浪费挥霍、高成本、不经济、分配不公平、不合理、缺乏规划计划的任性而为等的严重危胁人类长久的根本生存与和平稳定发展的问题,等等。也只有在这时,社会主义或是共产主义的“人本位”的“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公平合理、平等正义、低成本节约、有规划计划等的主流文化,才会真正地由“国际主义、科技主义、管理主义”等文化的“合作和合力”所引领的由世界各国所共同组建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所倡导起来。这也是人类唯一可以选择的走向文明进步的正确道路。那种试图通过霸权和战争来毁灭别国或是别族而妄想自己独存独享的企图,最后都只能通过可以毁灭人类的核武器的核战争来使世界各个国家一起同归于尽。
(二百九十)面对世界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和各种灾害、灾难,及各种浪费挥霍、破坏人类生存资源和环境的“科技主义文化”引领的“人类现代化追求”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困境和挑战,力求摆脱这种“发展模式”所带来困境的“国际主义文化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正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引领的“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就是这种“国际主义文化思潮”的重要表现形式。各种协调国际关系的世界性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WTO组织等就是这种“国际主义文化思潮”的实践化的实体存在形式,特别是“欧洲”由多个国家组成的“货币统一为欧元”等的松散型邦联性国家或是叫国际性组织的“欧盟”,正是这种以“国际主义文化”思潮所引领的把一些国家在“地缘相近、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通过“互助合作、互通有无、互利共赢、降低成本、共存共荣”结盟形式,形成了世界局部地区走向“社会制度”统一化的典型。也正是这种“社会形态”大一统的“试验性、探索性”的原始启蒙性的实践和探索,才为整个世界的“大一统”提供了借鉴并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百九十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乃是“国际主义文化”所引导的国家甚至是世界之大势也。先是有着“共同的地缘、相当的发展程度、类似的社会形态”的诸多国家之间的“联盟或是邦联”,然后就是更大范围内“共同的地缘、相当的发展程度、类似的社会形态”国家之间的“联盟或是邦联”,最后形成全世界范围内的“联盟或是邦联”。今天有个“欧盟”,明天说不定就会使“苏联” 再度复活;今天的“联合国”可能说的话还不是太算数,世界银行也担负不起平抑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重担,WTO组织还是发达国家剥削掠夺发展中国家的机器等,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引领的“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发展和成熟,又有谁能不相信这些国际性组织不是未来领导世界走向“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中坚力量。马克思曾说过的:“社会主义要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全世界范围内同时实现”的话,到时也许还真的就很算数呢!“经济文化全球化”,必竟在使世界各国之间的发展差距在不断地缩小,发达国家也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和推动发展中国家更快地走向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二百九十二)“国际主义文化”引领的由“共同的地缘、相当的发展程度、类似的社会制度”等的国家之间所结成的“联盟或是邦联”,具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互助合作、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优越性;具有对各种人力、资源、能源等利用的更经济、更节约的低成本优势;具有对“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运行的“效率更高、效益和效果更好”的规避经济金融政治危机和风险的优点。2010年希腊可以导致国家破产的债务危机,正是靠“欧盟”里的诸兄弟和世界各国的联手帮助,才大喘一口气的。而人类携手共同应对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也同样表现了这种“国际主义文化”的冲天伟力。这就是“国际主义文化”的实践化所结出的硕果,
(二百九十三)“国际主义文化”正在“淡化和模糊”着“国家”这个概念和界线。而世界“大一统”从统一货币开始,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因为“欧盟”已为世界做出了榜样。诸多由“共同的地缘、相当的发展程度、类似的社会制度”等的国家之间所结成的“互助合作、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等的“联盟或是邦联”组织形式,正在日益地“淡化和模糊”着“国家”这个概念和界线;正在日益地“淡化和弱化”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等文化思潮对“国际主义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正在日益地“淡化和削弱”着随着“物质极大丰富”后,“个人或是集团”对社会财富、财产欲望无止境的追求和穷奢极欲的消费挥霍的封建主义“官本位”的追求个人或是小集团“荣华富贵、扬名立腕”,资本主义的“金本位”的追求金钱至上、利润至上的个人主义等文化思潮对社会主义“人本位”主流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当人们看到美国首富比尔*盖茨把其财富捐赠给社会后,就会相信人类社会总有一天是会发展到如此的“文明进步”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崇高境界的。
(二百九十四)当今世界由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形成世界“大一统”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的主流文化还需要很长时间。现在世界各国,由于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有许多发展中国家还处在“封建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阶段,与相对进步文明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都还有很大的距离,离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就更加遥远了。在这些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里,还在为国家或是民族的利益、阶级或是集团的利益,家庭和个人的利益等不争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的时候,人类的更加进步文明的新时代已经势不可挡地向人类招手了。不过,这类“理想社会”的实现,还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才能实现。但既然已经有了“国际主义文化” 思潮引领的走向世界“大一统”的“社会资本主义”主流文化的启蒙发展阶段,那么人类更加文明进步的“世界大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的实现就不会太遥远。
(二百九十五)世界需要由无数的“政治领袖、经济学家、组织管理大师、文化大师”等架构的“国际主义文化”的大发展来推动人类走向“互助合作、互通有无、互利共赢、共存共处共荣”的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组织架构形式,实现“世界大同”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人本位”主流文化的“社会财富由全体世界人民共享”的新世界。2008年的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引发的世界各国政治领袖、经济学家、组织管理大师、文化大师们通过民间的或是官方有组织的各种形式所组织的各种政治峰会、经济研讨会和各种文化交流方式,并对当今世界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社会文化进行了全面、理性、智慧的反思和重新架构,正是反映了这一“国际主义文化” 思潮的波澜壮阔的壮观场面和新时代的伟大要求。比如,当今世界涌动的“国际主义文化”思想理念的要求对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全球意义上的严格监管;要求建立世界统一的“国际货币”这种“更节约、更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规划计划性”等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呼声和模式构想;要求全球性的控制“碳排放”的阻止气候的继续变暖化和污染化;要求世界各国走向公平、平等、民主、正义的经济民主平等化、政治民主平等化、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正义化、保证基本生存人权等等文化思想理念和实践活动,都在催促人类向着“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靠拢。而人类面对危机所表现出来的严肃认真的反思态度和理性、智慧的思考,无疑是这个世界走向更高一级“文明进步”的社会形态所真正需要的。(待续)
2010年5月21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