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我对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思考(续十)

火烧 2010-10-15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围绕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讨从外贸到内需、投资到消费的转型,强调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分析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与现实挑战。

我对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思考(续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界有各种阐述,具特色观点的:迟福林从改革观点出发,提出“第二次改革”论,首先从发展阶段方面,提出从“生存型”转化为“发展型”,继而又从目的方面提出从“生产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吴敬琏则从“我们仍然处在政治经济学时代”观点出发,首先从资本主义制度方面提出“遏制权贵资本主义”,健立“法制资本主义”,最近又从生产要素理论方面提出“技术和知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普遍观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寻求新的生产增长点,继续维持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吴敬琏说这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三驾马车”分析经济的思路,作为短期政策是必要的,但不是长久之计。  

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胡锦涛总书记致辞时提出“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点了题。  

调整经济结构  包容性增长  

所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在具体说来是:从外贸为主转变为内需为主,投资拉动生产转变为消费拉动生产,规模发展转变为科学发展,快速增长转变为持续平衡增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变为共同富裕,国有经济从市场竞争领域退出到公共服务领域,等等。  

这是层次不同的经济结构调整,都是从一方面转到另一方面。而总书记提出的“包容性增长”,则是兼顾、兼容,把他的和谐理念延伸对经济领域,或者是为社会和谐建立经济基础。这是平衡。一个总揽全局的思想。  

   

上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两项,从外贸为主转变为内需为主,投资拉动生产转变为消费拉动生产,是“三驾马车”换着跑,一种权宜之计。外贸需求减少了,国际复苏的迹象还看不清楚,不调整也得调整,这是外部强制性。如果外贸需求旺盛起来,剩余资本找不到出路,又会调整回到出口、投资拉动生产的经济结构。这种调整是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是有时效的实用主义。  

上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四两项,规模发展转变为科学发展,快速增长转变为持续平衡增长,是发展观念的转变,也就是胡锦涛讲的“科学发展观”。一般说来,人类发展生产愈来愈依靠科学技术,和力求避免大起大落;但是要实现这种发展,不仅需要外部条件,同时需要自身认识正确。比如自由市场竞争的经济制度,就难免生产发展的大起大落;在还有上亿农村劳动力需要从利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和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的中国,依靠科技发展生产,较多是愿望,方向,现实的规模发展还会继续。  

上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六两项,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变为共同富裕,国有经济从市场竞争领域退出到公共服务领域,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将会引起激烈的利害冲突,而且这两项彼此矛盾,不是相得益彰。  

十一·五规划就提出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变为共同富裕,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召开过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6月5日,我写了篇《分配问题》,提出“分配问题的解决,非常困难,可以说,在私有经济已占一半的情况下,不可能实际解决,仅能作一些调整,有所缓和而已。”我引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里的话:“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资料的分配,则表示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认为“国家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在国有企业、国家机关里,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是可能而且应该的。”“在非国有企业里,国家不可能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手段来解决那里的分配问题,这在理论上十分清楚。”“我国搞了市场经济,工人群众的收入,就只能通过市场来调节。在大量下岗工人存在,而且很长的时期里都必将有大批的、源源不断的农民进城务工,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劳动大众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不可能用行政手段强迫资本所有者提高工资。用经济手段,比如象上面说的提高国有企业职员工资的办法,来影响资本家也提高工人工资,不根本解决问题,作用也有限。”“农民是最多的一个人群,他们在承包的土地上生产,现在基本还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从趋势上讲,生活会相对地日益贫困。国家一直注意了这个问题,每年都作为一号文件要处理的事情。随着工业化,这群人将分化,一部分会转化为工人,甚至当老板,绝大部分人只要没有大的天灾人祸,在政府的照顾下,可以稳定地生活,但要想短时间有大的提高,不可能。”四年的实践,就是我说的这种情况。  

今天重提共同富裕,我们有什么新招呢?从评论家的评论看,还是一次分配法定最低工资,二次分配国家社会保障,三次分配发展慈善事业的旧套子,不仅不按马克思主义观点从生产资料分配这个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国有经济,还提出要国有企业退出市场经济领域。南辕北辙。  

   

关于“包容性增长”, 有人发文提出这个概念是他提出来的,是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首次提出的概念。其实,胡锦涛的“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广得多,从“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这些阐述可以看到,“包容性增长”不只是个经济概念,而且是个社会概念,国际关系概念,它包含的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有社会问题,国际关系问题。是他2007年6月25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提出的: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理念的综合。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实现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任务,把社会和谐确定为党不懈奋斗的目标。那时的提法是: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的统一,科学发展是和谐的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的提法进了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现在,“包容性增长” 是他2007年6月25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提出的: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理念,通过三年实践后的综合提炼。  

对《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我曾在搜狐网上发表了系列评论,由于封博,我无法给大家看原文,但是领导人想看应当不难。我认为“和谐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概念,我们现在仍然处于私有的阶级社会中,距离太远了。要让利害关系对立的阶级和人群和谐相处太难了。  

现在,要求对立阶级的人群彼此大度包容,共同容纳于一个社会中,可能不可能呢?从辩证关系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家和工人,是对立地统一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没有资本家,工人就没有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工人不劳动就活不下去;没有工人,资本家的企业也运转不起来,企业运转不起来就倒闭,资本家作为资本家也存在不下去。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和工人不“大度”也得“包容”,不能不容纳对方。就是说,和谐不可能,“包容”是一定要的,不然,这个社会就要解体。  

所以,“包容”能否实现,看什么社会制度;关键在“大度”。就是说,资本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要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资本家不要太抠门,把剩余劳动的价值完全榨尽,要象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从剩余价值里拿出一部分还给劳动者。不过,须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的“大度”,是经过长期的不和谐的阶级斗争,才转来的;在世界一体化中,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资产阶级才在国内“大度”起来,“包容”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也资产阶级化了。中国资产阶级是不是有这种经验,智慧,外部经济环境能否给他们条件把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化,我们只能等着瞧了。  

我们看到,下一个五年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资产阶级对中国并不大度包容;中国劳动力很多,资本家连《劳动法》都反对,连做了工的工钱都不付,许多工人连最低的社会保障都没有,我估计,中国的资产阶级也难对无产阶级大度包容。  

   

五中全会今天就开幕了。还有国、民进退、政治体制改革等问题没有成文,就放几天吧,先听全会怎么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