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简明大纲
(一)简介
宣平说:
几十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我们要我们认真看书学习,弄懂马克思主义。并且要求我们要学一点中国哲学史与西方哲学史。
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奉献自己的力量,于是我就认真学习西方哲学史,把我的学习心得汇报给大家。
于是我就写了这一篇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小提纲。
(一)学习哲学史的目的与任务
学习哲学史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习哲学史,要分清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学习历史上那些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流派,抵御阶级敌人在文教领域方面的进攻。
这就是我们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
(二)我国研究哲学史的大体情况
我国哲学史的研究起源于苏联。苏联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学者叫日丹诺夫,他认为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最后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是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残酷斗争的意识形态史。
在建国以后,我们吸取了这个伟大的成果,用来研究我们自己的哲学,成果颇丰。
在改开后,资产阶级就不喜欢这一套了。他们歪曲列宁的言论,认为哲学史是“是人类的认识史。”
认识什么呢?但凡你读点列宁的书,你就知道哲学认识的是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是什么呢?就是阶级斗争的世界。
但是资产阶级学者可不管这些,玩文字游戏:
“这就把日丹诺夫的那个定义一下子冲掉了。日丹诺夫的那个定义是没有根据的,没有文本根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帮玩意连列宁都抛开一边了:
“哲学史不能够这样简单地把它定义为或归结为另外的什么史。”“你就要用哲学的眼光去看它……不能用阶级斗争的眼光……政治的眼光把它还原为某种别的东西。”
总之这帮骗子文棍把哲学史当成地上天国了。什么地上天国呢?当然是招摇撞骗,树党结众划圈子的地上天国了。
实际上哲学史不是别的,就是阶级斗争史,是阶级斗争的思想史意识形态史。只要不是这个定义的,一般都是在胡说放屁。
(三)哲学史的脉络
哲学史的脉络是什么呢?我们把他分为三大块: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资本主义哲学。
古希腊罗马哲学不必多说。
中世纪哲学分为两块:教宗鼎盛的经院哲学与教皇衰微的文艺复兴哲学。
资本主义哲学分为三块:一是资产阶级兴起时代的英国哲学,二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法国哲学,三是资产阶级衰微时代的德国哲学。
这三大阶段,哲学围绕着两大主线就行斗争的。哪两大主线呢?
一是思维与存在的第一性。这个世界先有精神后有物质,还是先有物质后有精神?二是思维与存在的可知性。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
其中最重要的是思维与存在的第一性问题,是斗争的焦点,也是最为重要的,阶级敌人与无产阶级先锋队斗争的最为激烈,最为残酷,甚至能够影响到国家命运。比如我国的真理大讨论,就是哲学斗争,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国运。又比如阿尔巴尼亚,学我国搞真理大讨论,直接国家内战,亡党亡国。
所以哲学斗争绝对不能小看。
哲学斗争不是你想的那样我是唯心他是唯物,然后两军对战,不是这样的。阶级敌人他们会混进唯物主义阵营,反过来攻击唯物主义“唯心”,把唯物主义批倒批臭,然后夺取领导权。
所以在这种焦灼的情况下,我们就要用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来分别谁是唯物,谁是唯心。
比如苏共二十大与我国。你明明知道在否定领袖,但是他就是用唯物主义的那一套来攻击我们。
怎么办?
你就看他是不是可知论即可。可知论是思维对物质的认识,比如毛泽东思想对资本主义复辟的认识,就是可知论。认为毛泽东思想没有经过所谓“实践”的检验,就是不可知论。
所以谁是唯物,谁是唯心,一目了然。
西方哲学史简明大纲(二)古希腊罗马的哲学
(一)希腊
1.奴隶制兴起时代: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是米利都爱菲斯学派与毕达哥拉斯爱利亚学派之间的斗争。
1.1.何为米利都爱菲斯学派?是以地名而命名的学派,共分为两支。这些学派有什么特点?他们都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物质产生思想,物质为世界本源。其中爱菲斯学派理论最为精妙,也是重点。
具体是怎样的?
米利都学派有三哲,先哲名泰勒斯,以水为第一性。亚哲名阿那克西曼德,以抽象的、看不见的物质作为第一性。季哲名阿那克西米尼,以气为第一性,造化万物。
米利都学派之后,有爱菲斯学派产生,其中爱菲斯学派的唯物主义最为精妙。
爱菲斯学派有名哲叫赫拉克利特,以火为第一性,造化万物。列宁认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是基本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
为什么列宁这么说呢?
因为赫拉克利特认为:
一、与唯物主义类似。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根源起源于矛盾的斗争——这是符合辩证法的。什么是辩证法呢?列宁教育我们辩证法的实质就是一分为二看问题。
二、与唯物主义认识论类似。人的认识来源于感性世界,但光认识感性世界是不够的,还要升华,认识理性世界。认识什么呢?认识理性世界,认识逻各斯——自然规律。
三、与辩证法类似。运动是具有规律的(他叫做“逻各斯”)。这个规律是什么呢?规律是事物向对立面的转化。但是他也承认物质在某种条件内相对稳定。
其中一二三都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所以列宁说他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
但是他又不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
不符合在哪呢?
不符合在规律上。关于规律,赫拉克利特说的对了一半,物质向对立面的转化,是正确的的。但是他认为物质的转化是一种循环,是不变的,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物质的转化永远不会转化成旧的东西,还会转化成新的东西,也就是“螺旋上升”。
阶级敌人就喜欢这一套,他们胡说什么我们搞社会主义就会让工农“缺吃少穿”。可见他们无能到只能搬弄几千年前的破玩意来对付我们了。
1.2.毕达哥拉斯爱利亚学派是什么?他们是唯心主义学派,共分为两支。毕达哥拉斯是人名,爱利亚是地名。
何为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一、与唯物主义不同,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数。数从物体中抽出来,变成一种神秘性的东西,当成本源。比如生产力是人本身与生产工具,但是资产阶级偏偏把生产力抽出来,当成一种神秘的,无所不能的玩意,后来的什么实践检验、扩大自主权、一包就灵等等与毕达哥拉斯那一套完全相同。
二、与辩证法不同,世界是和谐的。与物质运动斗争不同,毕氏学派认为世界是和谐的,是有秩序的。这种秩序论是资产阶级分子用来瓦解无产阶级专政绝妙武器。为什么?因为秩序论用来维护体制漏洞,用来维护资产阶级法权,为资产阶级复辟减少阻碍。
这就是唯心主义是我们的敌人的原因。你看看,这就是资本主义用来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意识形态武器。
何为爱利亚学派?
爱利亚学派有两人:巴门尼德与芝诺。这二人有一个相同特点,就是认为物质是静止的,不变的。
一、与唯物主义不同。巴门尼德与毕达哥拉斯一样,都是认为世界都是由那种“绝对精神”产生的。只不过毕达哥拉斯把它叫做“数”,而巴门尼德把它叫做“存在”而已
二、与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他把感性与理性分割,把自己的感觉当成谬误,认为思维的理性(自己的知识)才是真理。教条主义有这个毛病。
三、与辩证法不同。因为“存在”是不死不灭的,所以由他产生的物质也是永无变化的。“仅仅统一于存在这个概念”。在这一点,他的学生芝诺用飞矢不动、二段法的诡辩来论证事物是不变的。实际上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的,是不间断的。
实际上这一套与赫拉克利特的漏洞都是一样的。阶级敌人机械的玩弄时间,恶毒攻击社会主义,都是这一套。
2.奴隶制发展时代: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是德谟克利特学派与柏拉图学派之间的斗争。在这个时代里,第一性问题已经被研究的七七八八了,这个时代发展的是认识论问题。
德谟克利特学派的主张是什么?
一、与唯物主义类似,世界是原子组成的。如何组成?因为原子冲撞动荡结合,产生各种物体。
二、与唯物主义认识论类似,他认为感觉是认识的最初阶段,要经过大脑理性的认识,产生升华。
但德谟克利特的主张也有错误,什么错误呢?
一、在唯物主义方面,他认为原子的冲撞都是必然的,认为偶然性不存在,这是不对的。我们学界的敌人们喜欢这一套。比如,对苏联的研究他们就是只注重必然性,忘记了偶然性,为工贼叛徒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招魂洗白,恶毒攻击革命领袖列宁斯大林,无耻污蔑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配合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阴谋,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
二、在认识论方面,当然,他贬低感性知识,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最重要的。还有,他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毕其功于一役”,忘记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需要很大的功夫。比如一些同志见群众不觉悟就骂他修正主义、赫鲁晓夫,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循循善诱,去教导他们,因为他们不是我们那样马列倒背如流,大部分可能没有我们那么厉害。
柏拉图学派的唯心主义是什么?
要知柏拉图学派,必先知晓苏格拉底学派。
何为苏格拉底学派?
一、与唯物主义不同。苏格拉底他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假的,只有形而上学的“一般”才是真的,一切物质都是这个“一般”的化现。
二、与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苏格拉底是逆用认识论的大师。
在感性方面,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物质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但在苏格拉底学派是相反的。因为都是“一般”的化现,所以苏格拉底学派夸大相对性,否定绝对性,苏格拉底用诡辩的方式,所谓“人是万物的尺度”,来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我们的意识形态,对资产阶级那一套讲绝对性,什么价值规律、商品经济、中美合作第一条,到了社会主义讲相对性,都是假的,就是极左思维。
你这连苏格拉底都不如!
在理性认识方面,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根据自然规律运转着的。在苏格拉底哪里相反,因为“一般”的化现,所以苏格拉底就立出了“目的论”——一切都是神安排好的。请看我们的官方出版物,不讲路线斗争,讲生产力集体智慧决定那一套,与目的论有什么差别?我认为是不客观的。
到了其学生柏拉图,则是把老师的唯心主义发展到了极致。
柏拉图的唯心论是什么呢?
一、与唯物主义不同。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一般是来源于物质的个体,而柏拉图认为是人脑中先有物质的图像,然后就由这个物质的思维化生出现实的物质。他比苏格拉底更进一步,苏格拉底还承认有感性物质,在柏拉图那里,感性物质都是假的,都是人脑中的形而上学的“理念”的化现。
二、与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他认为感性知识是假的,是蒙蔽的,人的理性知识是天生就有的,学习只是刺激一下而已。
他比苏格拉底好一点,认为有真理,一直都在,但是因为受肉体的蒙蔽,所以要抛肉体去感受真理,要离开感性知识去认知理性知识。
其实说句实话,可以坚持唯心论。因为唯心论在某些地方和唯物论类似,也能取得成绩,但绝对不可以如我国那样半唯心半唯物,那是最讨人厌的,害人害己。
如果学不懂唯物主义,你可以学唯心主义,绝对不能半瓶水咣当。
其中有亚里士多德,调和唯物与唯心论。先进阶级利用他唯物的一面 反动阶级利用他唯心的一面。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什么呢?
一、与唯物主义不同,他是比较混乱的,他反对唯心主义,但是又滑向了唯心主义。他反对柏拉图的“理念”化生,他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朽木一样不能运转。物质的运转,则是“理念”的变种“目的因”推动的。
在政治上这个理论是比较合理的,比如先锋队与人民的关系。
但在哲学上就不正确了。
二、与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他也是比较混乱的。在感性知识也就是对外物的初步认识方面,理性知识是由感性认识升华、总结、思维方面,是与唯物主义相似的。
但是,他又认为人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又是割裂的,理性认识是要心灵感受,而心灵又是永恒的,于是理性思维又变成柏拉图那一套了。
三、与辩证法不同。他也是混乱的。他认为世界是变化的,运动的,这是正确的。但是因为“目的因”的原因,他又提出了运动归宿,“第一推动力”,一切都是被规定好的,运动不再是常态。
斯大林同志就犯了这个毛病。他也提一切是运动的。等到大清洗完毕,工业化完成,宪法一颁布,好了,苏联消灭阶级斗争了,苏联社会主义江山万万年了,哪有这么容易?
这就是典型的“运动不再是常态”。
3.奴隶制衰落时代: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是伊壁鸠鲁学派与其他唯心主义学派之间的斗争。
伊壁鸠鲁的学说是什么?伊壁鸠鲁的学说弥补了德谟克利特(就是与柏拉图斗的哲学家)的不足。
一、在唯物主义方面与德谟克利特不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所有原子都是一样的,之所以轻重是排列问题。而伊壁鸠鲁认为原子重量是不同的,有的原子少物体重,反之多而轻。还有他弥补了了德谟克利特必然性的错误。伊壁鸠鲁认为原子除了组合的必然性以外,还有一部分偶然性。
二、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方面与德谟克利特不同。德谟克利特认为感觉不重要,而伊壁鸠鲁到了另一个极端,他认为感性认识就是最正确的,就是理性认识,感性知识的不正确只是人判断不对而已,也是“毕其功于一役”。阶级敌人喜欢这一套,用其所谓的感性知识,来否定伟大领袖毛主席,攻击前三十年,攻击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为资本主义复辟张目。
那么其他唯心主义学派是什么呢?
一是斯多葛派。芝诺。该派宣扬宿命论,认为人是有罪的,故受到神的惩罚,所以道德就是服从神的安排。阶级敌人也利用这一套,攻击社会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有罪的,所以帝国主义强盗反革命专政是顺天应人的。在国企改制时,他们说工人懒惰,所以要砸三铁,大下岗。攻击前三十年,攻击毛主席都是这一套。
这些都是宿命论的变种,对付他们只能用无产阶级专政。
二是怀疑主义,皮浪。认为事物不能被认识,无对无错,要清心寡欲不动心,凡事应该淡泊无情,这样就会幸福。
我个人认为怀疑主义比较消极,但是对于死不悔改的阶级敌人来说还是可以的。
(二)罗马
整个时代:卢克莱修学派与其他唯心主义学派的斗争。
卢克莱修坚持唯物主义是什么?他继承了伊壁鸠鲁的原子学说。
一、在唯物主义方面,他认为世界是原子与虚空共同造化的,不是神预先安排好的,原子是会偏离的。
二、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方面,他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并且向怀疑主义做斗争。当然,还是没有搞理性认识升华的那一套。
其他唯心学派是什么呢?
一、怀疑主义。恩披里克。与老祖宗毫无差别。
二、折衷主义。西塞罗。一切事物可以肯定,又可以否定,与比怀疑主义进步了一点,怀疑主义喜好超脱世外,折衷主义是和稀泥。阶级敌人修改了一下,把折衷主义成既要社会主义又要资本主义那一套,来为自己阴谋做掩护。
三、新柏拉图主义。它认为神是不可知的,要把灵魂从罪恶的身体里解救出来。与斯多葛派成为基督教的理论基础。
(三)宗教的介入
斯多葛派的有罪论与新柏拉图主义的解救论,为宗教所吸收,成为了宗教用来消灭哲学的锐利武器。
罗马帝国在承认基督教合法性之后,于是宗教成为了官方的主流,收到越来越多人的崇拜,而哲学越来越衰落。
于是尤斯底年(罗马皇帝)“罢黜百家,独尊耶稣”,下令关闭了雅典的学校,开始了基督教独占统治的时代。
从文化上看,这的确不好,但是从政治看,这是罗马凝聚力变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什么?
因为“儒以文乱法”,若知识分子占据主流,那么国家意识形态就会受到挑战,若他们篡夺了领导权,那么他们就会为反革命专政开动舆论机器。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中国宣传机器的失灵就是这种情况。
ps:我们不要学外国人嘲笑中世纪,实际上我们还不如中世纪国家的政治机器!中世纪的主教们可没敢公开写小作文骂耶稣,骂上帝。唯独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内的知识分子,最为无耻,最为卑鄙,最为丑陋。
中世纪的主教写文章是为了巩固官方意识形态。
“然而我们的文科教育只是在讲情怀、讲价值观、说废话,从来没有教过文字的“威力”、“艺术”的威力,从来没有从技术上训练我们的学生,怎么用这些东西去保护自己、杀伤敌人;怎么用这些东西去保家卫国、防止颠覆和撕裂。”
写道这里,我想几千年前的希腊罗马哲学家也是如此。
你看看从小他们在学什么?在学“爱”、“美”、“情怀”、“包容”、“理解”、“和平”、“自由之精神”、“XX无国界”、“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没说这些不好,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
但是整天空谈“道德”“哲学”有个屁用?最后被蛮族打到灭国吗?
你学的那些东西差不多也是垃圾,生产生活中、斗争中一点用处都没有。
还不如宗教——宗教最起码维护统治,有一点用处。
我要是罗马皇帝,我也封掉这些死东西。
西方哲学史简明大纲(三)中世纪哲学
1.中世纪开始时期:唯心主义的经院哲学与偏唯物主义异教的斗争。
何为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的前身是教父哲学。
何为教父哲学?教父哲学的代表奥古斯丁认为只有对宗教的绝对信仰才是真理。
后来随着发展,产生了以托马斯阿奎那为首的经院哲学。
一、与唯物主义不同,经院哲学认为上帝是存在的。借助亚里士多德的的理论,上帝就是一切物质的“目的因”,若无上帝,那么物质就无法运动。
二、与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经院哲学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感性到理性,而是人脑中原本就有这些概念,经过刺激才变成现实。所以灵魂永恒,身体下劣。
何为偏唯物主义异教?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
一、二重真理论。伊本鲁士德。其认为宗教与哲学并行不悖,给哲学开了口子。阶级敌人也喜欢这一套,把政治斗争用折衷主义来掩盖,为复辟资本主义寻找借口。
二、神秘主义。与唯物主义不同。虽然承认上帝,但他们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上帝也是物质造化的,这与经院哲学反过来。与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神秘主义认为理性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感悟,与经院哲学无异。
2.中世纪鼎盛时期:唯心主义的唯实论与偏唯物主义唯名论的斗争。
何为唯名论?哲学家探讨共相(能产生万物的绝对精神)是否存在?是则唯名,反则唯实。
唯名论、唯实论是什么呢?
他们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第一性问题。
唯实论认为个别物质是虚假的,都是从上帝用共相造出来的(安瑟伦)。就算有个别,也是共相优先,因为上帝是无所不能的(阿奎那)。
与唯物主义不同。唯名论认为个别物质才是真实的,而共相只是人吹牛皮的(罗瑟琳)。就算有,也是从物质里抽象出来的(阿伯拉尔)。
与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唯名论认为感性认识(经验)是最为合理的,而理性认识是认识不了任何东西的。培根、司各脱、奥康都是如此。
说到这里,资产阶级也会利用这一套整共产党。偷梁换柱,鼓吹个人、个体感受来否定集体,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共产党的领导。
实际上,这两种理论都各执一端,都割裂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个别是存在的,一般是从个别抽象出来的,但是个别也离不开存在。
写道这里,我突然想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一样,无产阶级能用来专政,资产阶级也能用来反专政。
3.中世纪衰落时期:唯心主义的宗教与唯物主义的人文主义的斗争。
这个时代就是大家知道的文艺复兴。
宗教指天主教会。天主教会的理论大家都知道,信仰得救,上帝万能。
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宗教改革。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闵采尔的农民战争分裂了天主教会,产生了新教。在这里我主要强调一点:
“堡垒是由内部攻破的。”
如果没有宗教改革削弱了天主教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根本不可能流毒极广。
共产党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这是前车之鉴呐!
人文主义讲的是什么呢?
一、与唯物主义不同,人文主义批判天主教会,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科学才是真理,但没有批判宗教。达芬奇、哥白尼是其代表。阶级敌人也喜欢用这一套,利用所谓的“科学”,妄图与政治并肩,甚至代替政治,妄图与党和人民对抗到底。苏联资产阶级分子就是这样颠覆政权的。我国也是如此。
二、与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人文主义推崇人的感性认识,追求人的“快乐幸福”。佩脱拉克、但丁、薄伽丘、蒙台涅之流就是如此。这是资产阶级对封建主义的武器,也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执行反革命专政的有效武器。他们所谓的“人文”,就是资产阶级妄图夺取政权,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舆论准备。只要这帮文棍有了“快乐幸福”,无产阶级就要遭殃受苦。
三、与辩证法不同,人文主义(比如布鲁诺)认为物质是运动的,但是不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本质,是“灵魂”推动的。
ps:其实这里面还有空想社会主义没讲,实际上我没打算讲,为什么?
这个《提纲》,表面上叫做《西方哲学史》,实际上是用来实战的。实战什么?分辨阶级敌人操弄舆论的套路。这个《提纲》尽可能直讲重点,不讲其他的废话,对于分辨套路无用的闲笔一概抹去,所以空想社会主义就讲不到了。
空想社会主义,将会放在《国际共运史》里面论述。
西方哲学史简明大纲(四)英国哲学
实际上讲的是资产阶级兴起时代的欧洲哲学。但是因为当时英国的哲学是比较先进的,所以就以英国哲学为名。
个人认为,只有从这个时代开始,哲学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因为古希腊罗马哲学资料不全,中世纪哲学是神学婢女,所以我说这一时代的哲学才算开始。
这章分为四块:一、英国唯物主义哲学一派,二、欧洲经验论两派,三、欧洲唯理论三派,四休谟不可知论一派。
1.英国唯物主义与神学的斗争。
英国是偏离教皇的统治的,而且资本主义比较强大,唯物主义哲学比欧洲大陆各国较彻底,所以单单把英国立为单独一章。
英国的唯物主义是什么呢?
有培根霍布斯二哲,两人既相同又不同。
一、与唯物主义类似,培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丰富多彩的,物质是运动的,而在且运动是固有属性。该学说名叫经验唯物主义。
经验这个名字的起源,在认识论中会讲到。
而霍布斯同样也是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是不认为物质是运动的,他认为物质如同机器一样,仅仅具有形状,长度与体积,其他的感觉都是不存在的,都是人心里的产物,名曰“偶性”。该学说其名叫机械唯物主义。
二、与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培根与霍布斯都认为感性认识是重要的,并且他们都提出了非常了不起的发现,但他们对于理性认识的升华都是不足的。
这我们要知道。
培根的感性认识论提出了“假象说”。假象就是人脑内的思想框框。一共四种:一种族(人类集体偏见,认为自己是老大,实际上没了你地球照样转)。二洞穴(个人偏见,阶级敌人对无产阶级专政的仇恨)。三市场(语言混乱,比如歪曲革命理论变唯生产力论)。四剧场(盲从权威,洋奴哲学,爬行主义,就是瞧不起人民群众)。
实际上这些假象的产生都是因为人的阶级立场不同而产生的,要反复教育改造才能
消。
同时培根还认为二重真理论,科学是真理,信仰也是整理。阶级敌人喜欢这一套,用所谓的“科学”妄图代替政治,从而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政治永远是统帅,路线永远是生命 ,谁都不能替代。
我们要擦亮眼睛,认真提防。
霍布斯的认识论认为感觉是第一位的,而理性认识仅仅是感性认识的相加减。
这是不正确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要进行升华,除了相加减之外还要归纳总结,量变质变,这才能完成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与辩证法不同,霍布斯与培根都是形而上学的,僵化的。
僵化在哪里呢?
培根把事物直接的各种因素割裂开来,而不是组合成一个多姿多彩的图画。霍布斯更不用说了。
为什么?
因为当时的时代研究科学就是用如此的方法,他们看不到事物内部的各因素是联系的。
我个人认为,其实这一套形而上学的方法如果用好了,对社会主义政权将会有极大的帮助。比如抓政治斗争,就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永不变色的有效防御。如果用不好,把发展生产力当纲,或者搞折衷主义,那就要出事。
阶级敌人反而会歪曲辩证法,来恶毒的破坏无产阶级专政。辩证法是一分为二,抓主要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最为重要的,不一分为二,最多有点漏洞,不抓主要矛盾,那是政权不稳的。阶级敌人就是抓一分为二,不抓主要矛盾来歪曲辩证法的。
2.欧洲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因为欧洲诸国为教皇控制,所以哲学家们不敢公开反对神学,所以在唯物唯心第一性方面是拉垮的,但是在认识论方面是比较发展的,分为两派:偏重理性认识的唯理论与偏重感性认识的经验论。
随着后来的发展,有的哲学家发明了不可知论,直接把唯理论经验论全盘否定了。
2.1.唯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先感性——了解社会现实,后理性——了解社会规律。偏重规律的就是唯理论。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斗争。
若欲知两派斗争,必先提到他们的情况。一笛卡尔二元论、二唯心、三唯物各执一端进行论战。
一、二元论的代表是笛卡尔。
与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笛卡尔认为理性认识是本来具足的,而感觉只是阻碍理性的废物,所以要怀疑现有的一切。但是他的怀疑只有两个不能怀疑,一是我,“我思故我在”,二是上帝,因为上帝无限完满,所以上帝不会骗人,物质世界真实不虚。
与唯物主义不同,上帝是存在的,是第一性。但物质是静止的,运动是上帝推动的,笛卡尔变成了物质思维互相独立的二元论,但是都是因为上帝推动的,所以笛卡尔的思想偏向唯心主义。
二、唯物主义的代表是斯宾诺莎。
与唯物主义类似。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运动由自因推动,然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但是斯宾诺莎把思维与物质看成在物质之中,陷入了万物有灵论。他也不知道抽象的整体的物质世界是如何产生个体的——把部分与整体割裂开来。
与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他认为理性认识是天生就有,独一无二的,感性知识是不可靠的。他认为知识有四类:一是权威的言论,不可靠,二是实际经验,不可靠,三是推理的知识,不可靠,四是直观知识,比如一加一等于二,这是最可靠的。
实际上这个是错误的,因为理性知识的产生,必须靠感性知识。
三、唯心主义的代表是莱布尼茨。
与唯物主义不同,他认为当时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不动,所以就不是第一性,第一性是精神单子。单子就是神创造的,它永远在变动。
与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他认为人的理性知识是生来就有的,外物只是刺激而已。
与辩证法类似,他认为单子与整个世界是联系着的,是互相作用着的。
总的来说,唯理论诸家,都不承认理性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
我个人认为,人的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确实不假,但是这看的是人。有的人理性认识非常了不起,比如毛主席,有的人认识完了最后啥也不是。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莱布尼茨那一套也有可取之处。
2.2.经验论
经验论是认为人的感觉认识才是最重要的,理性认识就不重要。
还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还是分为二元论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块。
在这里,唯物主义是被唯心主义打的溃不成军,其代表洛克本身就是一个二元论头子,所以把二元论与唯物主义和为一节。
一、二元论与唯物主义
其代表人物是洛克。
与唯物主义不同,洛克坚持机械唯物主义,但它认为上帝存在,推动物体运动(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禁止的),不过上帝不会干预人间的事。
这是一种二元论的倾向。
与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他认为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中来的,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就算有也是从感性认识中来。
但是洛克是一个折衷主义者。他看不见感性知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怎么办?于是他认为理性认识也是生来就有的。他想了个办法:把认识改名为经验,然后把经验分成内部外部两部分。内部经验是人的感性认识,外部经验是人的理性认识,两者是没有关系的。这违背他自己“感性认识首要”的原则。
于是根据这个情况,洛克认为观念也是分为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他认为简单到复杂观念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而是人心灵的主观造作。
这是一种折衷主义。
在这一节,文革的哲学史教材认为洛克是犯了理性认识“先天就有”的先验论错误。我认为洛克这一理念也有可取之处。
为什么?
因为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升华,也得靠好脑子去分析,研究与升华。比如毛泽东主席的脑子与分析水平,就是比那些老革命要好的多。难道那些老革命不会对客观事物分析升华吗?他们是会的。但是同样的升华,毛主席就厉害的多,老革命就是无可奈何。所以我说,洛克的理论也有可取之处。
洛克的二元论,也把事物分析成两半。形状体积等等事物本身固有特性的是第一特性,颜色味道这种人类感觉的就是第二特性。这是不正确的,妥协的。
二、唯心主义
代表人物是贝克莱。贝克莱无比仇恨唯物主义,赞美神学,是唯物主义不共戴天的敌人。
贝克莱从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洛克的理论。
与唯物主义不同,贝克莱直接认为物质是不存在,因为我只是感觉到形状、颜色,就是感觉不到物质本身,这个感觉仅仅是我所以及上帝所感觉到的,所以物质不存在。
贝克莱是比神学家还唯心的哲学家。
与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贝克莱认为物体是感觉到集合,不能感觉就不存在,感觉就是被感觉物质本身。
他批判洛克的物体分类的两重性质,认为都是人的主观感觉,没有第一第二之分。
因为物质都是感觉的的集合,所以客观真理就不会存在,一切规律都是人为感受到的感觉符号。
ps:其实贝克莱那一套,也还是可以用的。如果社会主义国家用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那一套,必然是“经济文化都假的,党的领导是真的”、“人民群众皆如狗,一心跟着领袖走”、“身世浮沉雨打萍,党的专政就是灵”、“巴东三峡巫峡长,阶级斗争记心上”。
也还能保证权威,保持稳定。
就怕是洛克那种既唯物又唯心,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那种非出事不可。比如我们希望拨乱反正,他搞唯心主义玩弄时间,说你要回到前三十年。你批买办资本祸害中国,他说人家勤劳致富,你犯了唯心主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他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放弃阶级斗争,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他说你政治挂帅,不懂唯物主义。
最后你问他,他说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还反过来骂你极左。
所以,洛克这种理论是最容易受到阶级敌人利用攻击的,辩证唯物主义也是如此,太全面不是一件好事。
以后共产党员要吸取教训,宁愿学贝克莱极端一点,也绝对不能学洛克“面面俱到”。
2.3.不可知论
代表人物是休谟。
与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他把人类的的知觉分为印象与观念。印象就是感觉,观念就是人的感觉的组合。飞马是观念,飞与马是印象。
在知觉之外是什么?我们是不得而知的,所以唯心唯物都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保持着不可知的怀疑态度,这就是不可知论。
而事物的因果联系,只是人的想象而已。因为事物是不可知的,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后果。
实际上,这是不客观的,因为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是有规律的,在某些方面是可以预见的。
实践将会说明。
真理大讨论就是借助这种原理来否定毛主席,否定两个凡是的。
这个我们要知道。
西方哲学史简明大纲(五、六)法国哲学与德国哲学
在这里,资本主义进入了鼎盛阶段,故法国哲学最主要的流派是唯物主义。
法国哲学有唯物唯心的两军对垒呢?有,但不成气候,真正与法国唯物主义哲学两军对垒的唯心主义是在下一个世纪的,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
在黑格尔手里,唯心主义哲学达到了顶峰。
而能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对垒的唯物主义哲学,只能是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在马克思手里,唯物主义哲学达到了顶峰。
自黑格尔与马克思之后,哲学基本上就再无当年的光荣,基本上20世纪、21世纪后面的什么“现代主义”、“虚无主义”,要么是一帮文棍拾取祖宗的鸡肋,骗取稿费,要么是小资产阶级的互相吹捧、无病呻吟。
可以这么说,当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出现之后,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哲学就就已经彻底死亡了。不是说辩证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也不是说黑格尔战胜了唯物主义,而是说,先哲们都把哲学研究完毕了,后人已经再无创新的可能了。
故哲学死灭。
1.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是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与霍尔巴赫。在德国哲学出来之前,唯心主义被打的溃不成军。
他们的思想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我们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
一、与唯物主义类似,他们认为世界就是物质构成的,上帝是不存在的,思维是事物的性质之一,笛卡尔的二元论那一套就是放屁(详情参考英国哲学一节)。总的来说,与霍布斯机械唯物主义那一套相同。但与霍布斯不同的是在于运动,他们认为运动没有推动力,运动就是物体本身——虽然他们没有看见质量互变。
还有他们只顾必然性,忘记偶然性。这个错误在现在也很常见,比如研究苏联,变修是必然性,解体是偶然性,大部分砖家叫兽都没有认真研究过。
二、与唯物主义认识论类似,他们反对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知的。
他们认为感性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不管什么内部外部经验,都是来源于客观世界。
但是对于理性认识方面,他们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理性认识是感觉认识本身,另一部分坚持正确的观点,感性升华理性。
当然,他们没有看见感觉是社会性的,古人认为好的,今人就不一定认为好,资产阶级喜欢的,无产阶级不一定喜欢。
2.德国唯心主义哲学
德国哲学吸取了英国和法国哲学的精华,在康德、黑格尔二先哲手里,唯心主义到达了顶峰。
2.1.康德
康德的哲学主要向唯物主义认识论进攻。因为法国唯物主义哲学把第一性的漏洞——运动问题给彻底补上了,所以难以批判,所以他就从认识论入手,用不可知论来反对唯物主义。
不可知论非大家难以批判,于是就很容易的成为了康德的武器。
康德的不可知论是什么呢?他认为的确有客观物质——自在之物,人的感觉只能感知“自在之物”的感性知识而不能感受到理性认识,只能感受到事物的表象,而感受不到事物的因果规律。
那么人的理性认识从哪里来?
康德告诉我们是人脑的认识能力(又叫形式),人的认识能力给了(又叫增添)事物(又叫质料)因果规律。
举个例子,加工厂就是认识能力,原材料就是感性知识,产品就是理性认识。
我个人认为,康德的这个理论,实际上对了一部分,人的认识能力,聪明的小脑瓜不是给事物因果规律,而是给人脑分析出因果规律。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感性认识升华理性认识。
康德把人的认识当成天生就有的,所以是先验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
何为感性?他认为感性是事物刺激感官而造成的感觉,而事物本身我们是无法知道的,我们知道的仅仅是感觉的组合而已。而时空,仅仅是我们认识能力,聪明的小脑瓜所增添的。
这是不对的,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不能认识共产党就夺不了权。
何为知性?知性就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我们聪明的小脑瓜,感性认识的加工厂。原本摩擦和起火是没有关系的,但是随着加工厂一加工,摩擦与起火就有因果关系了。康德认为知性是天生就有的。
这是不对的,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联系是事物本身就有的,只不过人脑总结起来而已。认识能力没有那么大能耐,真要有能耐,苏联早在1941年就没了。
何为理性?他认为理性最高的追求(事物的本质)是灵魂、世界、上帝。但是用认识能力去思考他们,就会遇到矛盾——这就是二律背反。比如认识世界:世界是有限的,世界也是无限的,这就是矛盾,而且这些矛盾都是不可驳倒的,所以对自在之物本质的认识不可能的。
认识是在矛盾中前进,这是极为正常的。
以上就是康德的不可知论。
他的徒子徒孙费希特认为康德的自在之物不是别的,就是自我。
而自我创造了客观世界。
费希特之后还有谢林,谢林认为康德的自在之物不是物质,而是绝对精神,客观唯心主义的,“神”的变种。
但是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是产生了,或者说承认了思维与物质的辩证关系——思维与物质既有矛盾又有联系。
黑格尔的思想,来源于谢林。
2.2.黑格尔
黑格尔的哲学,则是在第一性方面,创造了一个宏大的体系。
与唯物主义不同,黑格尔认为这个世界是客观精神创造的。这个精神本身是具有矛盾的,本身是具有辩证法的。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逻辑、自然与精神三大阶段。
一、何为逻辑阶段?分为三阶段:有论、本质论与概念论。何为有论?在混沌未分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这个东西我们把他叫做“有”,有里面包含着“无”。这个东西是矛盾的,好比是人体内既包含着生存,又包含着死亡。
何为本质论?有与无的矛盾相互发展(既量变),最后就达到了度,过了这个度,就是质变。本质论又分为三段:自身、现象与实在。
自身就就是矛盾的斗争,现象就是外部的量变,实在就是现实情况,是本质发展的阶段,是事物本身的性质,只不过看起来是外部而已。
本质与现象统一起来了。
何为概念论?概念论分为三段:主观性、客观性与绝对观念。主观阶段就是精神本身,客观阶段就是精神衍生。到了概念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即绝对精神阶段,绝对精神就质变,外化出了自然世界。
二、何为自然阶段?这时绝对精神变成了物质阶段。物质也是围绕矛盾斗争,他物衍生,质变转化三大阶段进行的。
事物依旧是永恒的运动。但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本身是不运动的,“被抛弃的僵尸”,就算运动,也是绝对精神的造化。
三、何为精神阶段?在人类产生之后,绝对精神又重新“复归成”人脑中的思想理论。逻辑学是绝对精神的本质与灵魂,为物质世界定性。
其分为三个阶段:主观精神、客观精神与绝对精神。主观精神就是个人意识,客观精神就是社会学,绝对精神就是哲学、艺术与宗教,而哲学是二者的极致。
哲学的历史,就是绝对精神认识自己的历史,而他黑格尔的哲学,就是哲学的顶峰,就已经预告着哲学的灭亡,因为绝对精神停止了自己的辩证运动,人类已经完成了哲学的任务,对绝对精神的认识已经彻底完成了。
所以宗教与艺术,也要退出历史舞台。因为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已经彻底完成了。
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有一个漏洞,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永永远远在矛盾运动的,但是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到最后就停止运动了——他的辩证法不完全。
我个人认为,黑格尔用错误的思想,正确的结束了哲学。
为什么?
因为哲学最核心的问题是研究第一性的。不管什么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论唯心论都是研究第一性的。
黑格尔用自己的辩证法和外部世界,把唯心论推向了巅峰,大家不需要研究了,也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了,因为黑格尔已经研究完毕了。
所以,哲学灭亡。
补充一点:后面有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名叫费尔巴哈。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把思维与物质倒转过来了。因为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与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他认为感性认识是重要的,理性认识是感性的附属。
与辩证法不同,他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抛弃了。
在马克思恩格斯诞生之后,费尔巴哈的毛病才被解决,他们恢复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于是唯物主义哲学也到达了顶峰。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产生,预示着哲学不再成为一门认识世界的独立学科,而是变成了观察世界的、附庸于统治阶级或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我认为在黑格尔哲学产生之后,哲学的独立性就已经灭亡。
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则是把哲学回到了他本来的地位。
以上就是西方哲学史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