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奥巴马外交如意算盘难响争

火烧 2010-06-24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奥巴马访问土耳其推动Nabucco管道计划,意图掌控中亚天然气资源,同时牵制俄罗斯。文章分析其外交战略与能源布局,揭示美国对里海地区资源的持续觊觎。

信报 2009/5/7

奥巴马外交如意算盘难响争

袁弥昌

尽管奥巴马政府已弃用「全球反恐战争」一词,但无奈反恐已成为美国剩下来最管用的牌。换言之,除非发生常规战争,否则美国今后的海外军事行动基本上只能诉诸于反恐,要不然精锐的美军将无用武之地─这变相令阿富汗战争在奥巴马的外交中更形重要。

之不过,由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情况日益恶化,使奥巴马不得不趁早制订好后备计划,为阿富汗战争可能的失败铺定后路。而奥巴马选择了土耳其作为其上任后首个访问的回教国家,恰好为我们了解奥巴马的全盘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窥觊中亚天然气资源

奥巴马访问土耳其除了发表了著名的「美国没有,也永远不会和伊斯兰发生战争」演说,藉此改变土耳其和回教世界对美国的印象之外,也带有与土耳其加强关系,从 而确保美军撤走后的伊拉克的秩序,以及诱使土耳其在高加索地区牵制俄罗斯的意图。但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此行是为了商讨关于 Nabucco 管道的事宜。Nabucco 管道是规划中连接土耳其和欧洲的天然气线路。表面上,它是一条从土耳其通过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匈牙利输送天然气到奥地利的管道,但实际上,它可以连接现 存接驳里海的 Baku-Tbilisi-Ceyhan (BTC)管道,未来更有可能从规划中的「跨里海天然气管道」(Trans-Caspian Gas Pipeline),取得中亚地区的天然气。

奥巴马大力加强与土耳其关系的举动,可以肯定美国还是死心不息,窥觊里海和中亚地区的庞大天然气资源。因为本来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就是美国能够避开俄罗斯、伊朗和中国本土,让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到达港口的最直接途径,因此布殊政府在九一一后即迅速压制该地区。

然而,以目前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安全状况,铺设管道已变得遥遥无期,甚至不设实际,于是奥巴马只好大力推动 Nabucco 管道计划,希望未来在任何情况下,也能确实掌握里海和中亚地区的天然气资源。

由此可见,虽然奥巴马在众多政策上都想跟布殊政府割裂,但其外交政策受到石油因素所主导的程度,却可能会比布殊政府更甚。

话虽如此,奥巴马的战略目标并不只是取得里海/中亚地区的天然气资源这么简单。上文已提到,Nabucco 管道是连接土耳其和欧洲的天然气线路,故此管道建成后获益最大的应是欧洲才对。只是欧洲一方面没有能力斥巨资兴建这条管道(且不说还要建成跨里海管道才能 接通中亚),另一方面又有现成的管道将天然气从俄罗斯输送过来,形成了现在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完全依赖俄罗斯的局面。

对美国而言,这一情况造成了依赖俄罗斯供气的国家,特别是德国,在任何与俄罗斯相关的问题上,都不愿跟俄罗斯对着干,这亦一部分解释了为何在访欧之行中,经常看到奥巴马的热面孔贴上欧洲的冷屁股。

土耳其:美战略枢轴

有见及此,奥巴马清楚必须先打破目前欧洲依赖俄罗斯供气的状况,否则他的主要外交政策都几乎不会得到欧洲的支持,为此推动 Nabucco管道计划事在必行。这计划不单能够令欧洲摆脱俄罗斯的桎梏,同时亦可以解除俄罗斯和伊朗对里海和中亚地区国家的天然气出口的控制,并减少俄 罗斯和伊朗的天然气过境费收入。此举长远而言还能减低土耳其加入欧盟的阻力,使土耳其可与西方世界结合在一起,最终达到进一步孤立俄罗斯的目的。

不过,奥巴马的如意算盘真的这么容易打得响吗?首先,连欧洲也不愿触怒俄罗斯,为何土耳其要犯这个险? 即使土耳其愿意卖账,欧洲也未必会领情,让它加入欧盟。其次,奥巴马的计划的成败,很大程度建基于管道的必经之地格鲁吉亚的局势上─只要格鲁吉亚被亲俄势 力控制或管道被俄罗斯截断,整个计划便会功败垂成。

再者,计划的一大前提是跨里海天然气管道必须建成,才能接通中亚的天然气源头,但目前与里海相连的国家还在谈判领海问题,只要这问题一日未解决,管道也难以动工,姑勿论俄罗斯与伊朗在谈判中已握有主导权。

综合上述因素,奥巴马实行这计划的困难可想而知。这计划除了反映出奥巴马在战略上常流于一厢情愿之外,亦可看出美国为求达到目的,可以不顾任何后果和常理: 为了令欧洲与俄罗斯为敌,美国竟可用尽一切手段,强行将这两个在文化、历史、地理因素相近的地方隔离,转而迫使欧洲与土耳其这个回教国家结合在一起,这种逆行倒施的做法,除了可让美国暂时纾缓一下危机,对人类、对历史到底又有何益处?

信报 2009/3/9

奥巴马的战争

袁弥昌

上回提到阿富汗战争已令美国牵一发而动全身,奥巴马早前亦终于正式宣布向阿富汗增派一万七千多人,令驻阿美军数目,将从三万四千人增至五万五千人。 但令笔者极为不解的是,为何奥巴马在伊拉克局势愈趋稳定的情况下,决意从当地撤军,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硬要向阿富汗这个「帝国坟墓」用兵?

连意见一向偏右的军事评论家Ralph Peters也指出,一个在伊拉克局部的成功,至少可以为中东带来一些正面的改变,然而在阿富汗取得成功,却不能改变什么:伊拉克始终是古代阿拉伯文明的 中心,而阿富汗则只是历史的黑洞。他认为奥巴马增兵阿富汗的计划,只不过是早前的金融纾困方案的军事版本─企图藉投放更多的资源,以求一朝某些措施能起作用。

阿战成功机会微

更令人觉得「诡异」的是,有美国民主党「外交教父」布热津斯基担任外交顾问的奥巴马,竟然会一头栽进阿富汗战争里。众所皆知,布热津斯基当年曾非常自豪地成功将苏联引到他精心设计的阿富汗陷阱里去,使美国终于可以给予苏联一个属于他们的「越战」,最后更导致苏联的瓦解。

在 《第二次机遇》中,布热津斯基已警告,现在的中东和中亚地区是十九和二十世纪传统巴尔干的镜子,存在无数潜在的种类和宗教冲突,故此他称之为「全球巴尔 干」。该地区对大国具有「吮吸」效应,如果要单独通过军事力量取胜,美国必须采取国民总动员。此外,布热津斯基亦曾指出,将民主体制迅速强加给该地区,根 本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简单来说,在现今情况下,美国在阿富汗成功的机会,可谓微乎其微。

当然,奥巴马增兵阿富汗也不是完全没有理由。从国内政治的角度出发的话,奥巴马一方面要履行竞选承诺,另一方面则力图证明民主党也懂得打仗,以及他们对反恐的强硬姿态。

由于伊拉克战争已被标签为「布殊的战争」,所以民主党只好将焦点放在阿富汗战争上,并视之为一场真正的反恐战争。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阿富汗的确是地处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并且更是今天美国逐渐减少的中亚立足点之一。但如果要解释为何奥巴马要一反布热津斯基之前的判断(或为何布热津斯基要反其道而行)的话,那么我们一定要找出现时局势与冷战时期的不同之处。

俄伊间打进楔子

笔者认为,目前局势与冷战时期之间的明显分别,应当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冒起。

本来以前曾有一段时间,美国对中国、俄罗斯及印度之间组成战略三角颇为忌惮,因这会形成一个足以与美国匹敌的势力,但在美国成功「收服」印度后,这个威胁已不复存在。

之不过,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出现,以及小布殊发动伊拉克战争,「不慎」令伊朗实力大增,再加上中亚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一个由中国、俄罗斯及伊朗所组成的新 战略三角,将会对美国构成极大的威胁。由于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系,令这个新战略三角实质上已包含了哈萨克、塔吉克、吉尔吉斯和乌兹别克四国,只要伊朗一加 入,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巨大陆权势力便会随即出现。

虽然伊朗目前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只是观察员国的身份,但是在美国眼中,伊朗成为成员国可能比想象中更迫在眉睫。有消息指出,伊朗外长曾表示伊朗预期在俄罗斯担任组织主席国期间,正式由观察员国升格为成员国,而俄罗斯会在二○○八至○九年间担任主席国。

因此,阿富汗战争不仅是一场美国对抗阿盖达组织和塔利班的战争,亦是一场北约组织对抗上海合作组织的战争。尽管驻阿美军冒着被四面包围的危险,但美国无论如何也要在俄罗斯与伊朗之间的阿富汗,打进一个楔子,否则美国很可能会输清自九一一以来所赢得的一切。

分化中俄伊首着

事实上,美国对于阿富汗还有一个构想,就是期望铺设一条经阿富汗、连接土库曼和巴基斯坦与印度的油管(简称TAPI管道)。我们都十分清楚,美国的地缘战略总离不开石油,只不过在现在情势下,实在分不清这到底是一个构想还是幻想。

如无意外,阿富汗战争日后在历史上将会是一场冠上奥巴马名字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关键,在于一方面中国、俄罗斯及伊朗能否透过上海合作组织,形成一个在安全、 经济及能源各方面能成功整合的陆权势力,另一方面美国在耗尽实力之前,能否及时分化中国、俄罗斯和伊朗,以及稳定阿富汗的局势。近期美国向俄罗斯和伊朗大 送秋波的举动,亦可以视为分化中俄伊三方的一步棋。

信报 2009/2/16

阿富汗战争牵动美国外交

袁弥昌

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期间,已明言当选后将从伊拉克撤军,同时加强在阿富汗的军事部署,不过新政府外交政策的基调,到了二月七日在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上,才由副总统拜登揭盅。会上拜登表示,将恢复美俄之间的对话,并愿与伊朗谈判。表面上,这是实践早前希拉里提出,以外交手段为主的「聪明实力」方针,但从当前情况来看,这些动作却很大程度是为了维持美军及北约部队在阿富汗的战线。

目前驻阿部队的后勤状况,且不要说增兵,甚至连支持现有部队也成问题。现时驻阿部队约80%的补给物资,是在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卸货后,由货车经两条陆路运往阿富汗。早前补给路线受到塔利班攻击,巴基斯坦当局即将之关闭数天以清剿叛乱分子,令补给陷于停顿,因此美国急需寻找其它替代路线。

正中莫斯科下怀

就在这个时候,俄罗斯以价值二十亿元的经济援助,成功利诱吉尔吉斯关闭现为美军使用的马纳斯空军基地,令美国失去了在中亚唯一的空军基地。事到如今,美国可以选择的新补给路线,基本上只剩下过境俄罗斯及伊朗两途,恰巧美国与两国关系都颇为紧张。

大家可能感到不解的是,为何莫斯科会在美国面临补给困难的时候,却同意美国的要求,批准北约的补给物资过境俄罗斯呢?笔者认为,莫斯科一边叫吉尔吉斯关闭马纳斯空军基地,另一边又准许北约的补给物资过境,实在是一条毒计。

首先,莫斯科将北约部队的主要补给线,置于其直接控制之下 (因为物资由铁路经俄罗斯运往阿富汗最具效率)。下一步,莫斯科反而要促成美国增兵,这是让美军在阿富汗泥足深陷,消耗其实力的最有效方法。莫斯科之所以放心让美国增兵,是因为实在没有其它国家比它更了解阿富汗:当年苏联在阿富汗的总兵力高达十四万人也未能取胜,目前联军驻阿部队只有六万五千人,就算再增兵二至三万人也只是杯水车薪,难成气候。更何况,莫斯科始终也掌握住美军的补给线,增兵亦只会加深美军对该补给线的依赖。

向伊朗借道

比起美俄恢复对话,更富戏剧性的是美国愿与伊朗谈判。就伊朗核问题一事上,双方本来就缺乏谈判的基础。然而,在美国一方面急需德黑兰的支持与合作,以对抗阿盖达组织和塔利班,另一方面亦希望德黑兰准许北约的补给物资从伊朗查赫巴尔港(Chabahar)上岸,运往阿富汗西南部,即使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早前在国会听证会上,指出伊朗正进一步干涉阿富汗战事,甚至鼓动当地叛乱分子,奥巴马政府亦充耳不闻,执意要与伊朗谈判。

由此可见,美国要在阿富汗赢得胜利,伊朗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有专家指出,美国可能会放弃它在伊拉克的大部分利益,以换取伊朗的合作。而纽约时报在一月十一日的报导,揭露去年布殊曾多次拒绝以色列的要求,不批准它对伊朗采取空袭,亦很可能与阿富汗有关,这反映出阿富汗日渐恶化的局势,已令华府不得不向伊朗求助。

要求盟友付出更多

阿富汗战争对美国与欧洲的关系,亦很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拜登在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上,曾公开表示「美国会做得更多,这是好消息……坏消息是,美国将要求盟友付出更多」。尽管拜登没明言对盟友有何具体要求,但很明显,美国当务之急是要令其欧洲盟友增兵阿富汗。只不过,法国与德国早在今年初奥巴马就职前,已表明无意增兵。

相信最令欧洲恼火的是,奥巴马一上台就对它原本的敌人,例如俄罗斯和伊朗,大送秋波,相反对盟友却要求多多。我们可以预期,今后奥巴马政府必定会再对其盟友施压,务必要令它们增兵阿富汗,但这样只会惹来盟友的回绝和反弹,甚至会换来美欧关系倒退的结果。

总括而言,目前奥巴马外交政策的最大问题,就是战略意图(阿富汗)过分明显,又过度宣扬要以外交途径解决问题,这等于邀请有关的国家和势力(如俄罗斯和伊朗),排队来向美国开天索价 ─ 到谈不拢的时候,再降价也不晚,大不了回到以前的关系,也没多大损失。假使美国继续现时政策,不用多久它就会发现,在处处陷入被动的同时,其外交筹码亦逐渐被消耗殆尽。

目前阿富汗战争已令美国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重大的政策或战略错误,均可能会导致美国重蹈苏联的覆辙,并且为阿富汗这个被称为「一众帝国的墓地」的地方,再增添多一个墓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