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党90周年:国有经济的历史贡献
国有经济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60多年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
文|王景略
国有经济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始终是共和国发展、前进中的中坚力量和共和国的脊梁。在建党90周年之际,站在中国历史发展新的起点,回顾国有经济发展的历程,正视国有经济的历史贡献,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现阶段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回答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国有经济的发展历程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的设想是:“无产阶级首先获得政权,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及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马克思看来,国家占有生产资料,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个环节,要克服资本主义经济的无序状态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公有制由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构成,实行公有制就必须大力发展国有经济。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没收、购买等方式逐渐建立了国有经济。
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在农村形成集体经济“一统天下”,在城市形成国有经济“独霸天下”的局面。此后,国有经济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在城市经济中的国有经济基本全覆盖时期,大致从1956年底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经济一举从1952年的21.3%上升到占92.9%。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几乎实现了公有经济的“全覆盖”。到1979年,国有企业占到将近80%,集体企业20%多,城市实现了公有经济的“全覆盖”。二是上世纪进入80年代后,国有经济开始改革,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进入新国企时代。改革开放后,国有经济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国家针对国有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战略调整,国有经济在改革中经过阵痛,在曲折中发展,涅重生,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应对危机中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国有经济实现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结合,国有经济进入全新的发展期。
国有经济的重要作用
国有经济作为全民所有、政府控制的重要经济力量,更多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它的存在往往有多重目的,这使国有经济具有一些特殊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普遍都存在着国有经济。但由于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原因,各国对国有经济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国有经济在各国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大多数经济理论和国家都认为国有经济具有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适合自然垄断行业、有利于宏观调控和实现经济平稳增长以及体现国家战略意志,确保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的作用。在中国,除了以上一些作用外,国有经济还具有以下一些特殊的意义。
国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物质基础
国有经济作为国家可以直接掌控的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经济风险的可靠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物质基础。首先,国有企业是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不同所有制形式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在不断增强,私有经济则呈现出小、散、弱的特点,外资经济则注重策略性的经营。但关系国家安全的一些重要行业仍由国有经济掌控,国有经济仍然是最重要的经济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其次,国有企业党组织是党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2003年底到2009年底,仅中央企业党员总数就由356万人发展到442万人,党的组织从19.6万个达到22.8万个。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把党肩负的政治使命与经济任务有机地统一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上来,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第三,国有企业职工是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国有企业是中国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经济单位。全国国有企业6400万职工是我们重要的群众基础。
国有经济是确保中国经济发展自主权的重要力量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是欧美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凭借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有利位置,主导着国际经济交往的规则,并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中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发达国家存在着资本、技术等多方面的依赖,由于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落后,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往往处于低端,在与发达国家经济的交往中,一直承担着巨大的利益牺牲。要改变这一现状,中国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增强竞争力,减少对国外的资金、技术依赖,提升在世界经济分工中的地位,掌握全球资源配置的主动权。
而这些必须通过做大做强国有经济来实现,因为这是国内刚刚发展起来的弱小、分散的民营经济所不可能做到的。核心技术的创新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稳定的科研队伍,而且周期较长,风险也很大。中小企业一般不愿意进行投资,也大多没有能力投资。同时,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使我们认识到发达国家对核心技术是高度垄断的,这是用钱、用市场所换不来的。因此,必须通过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实施自主创新的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国有经济还承担着一些政府的职能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政府履行这些职能受到一定客观条件限制时,国有经济就是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国有经济的性质决定了国有经济兼具公益性和营利性双重性质,从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实际承担的职能看,国有企业承担了国家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部分职能外,还承担了国家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维护地区和社会稳定以及对外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部分职能。此外,国有企业还承担着支援新疆、西藏等地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部分职能。国有经济的这些作用在2008年的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奥运会的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上海世博会等重大突发事件或重大活动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国有经济是确保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国有经济是确保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邓小平反复强调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一条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如果不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而是搞“私有化”,就不可能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以俄罗斯为例,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行了快速私有化的政策,结果并没有带来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益的迅速提高,而是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一些工业部门衰落,经济衰退。私有化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大分割、大转移,在私有化中得到好处的只有几十万人,真正抢到大头的只是极少数,不足2000人。社会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两极分化严重。社会最高阶层平均收入是最低层平均收入的14〜15倍,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差距扩大为27倍。俄罗斯自由改革派代表人物叶•盖达尔承认,俄罗斯的私有化实际上是“权贵阶层对国家财产的私有化”,私有化只不过是将“官员手中掌握的公有财产合法化”,私有化是为“权力转化为资本”履行了法律手续。私有化在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导致了十分严重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冲突,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
国有经济的重大历史贡献
国有经济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
国有经济主导的赶超战略和战备经济使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国防和军事能力。中国成功引爆了原子弹、氢弹,研制成功了多种型号的导弹,成功发射了卫星。这使中国一举打破了西方大国的“核”垄断,迅速提高了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彻底结束了百余年备受屈辱的历史。这不仅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
改革开放之所以具有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由于在三十多年中,国际局势总体是稳定的。另一方面是得益于中国国防力量的增强。回顾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世界历史,考虑到苏东、伊拉克、南斯拉夫、阿富汗以及利比亚等国的经历,结合我国1989年政治风波,1999年科索沃美军轰炸中国大使馆,2001年南海撞机等事件,中国之所以还能保持稳定的发展环境,应该说中国国防力量的增强功不可没。
国有经济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60多年,国有经济一直保持着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从1952年到2008年,国有资产总量的年增长率超过9%,而且呈加速趋势。从1953年到2008年,国有经济上缴税金总额由53.4亿元到2008年的20927.5亿元,这个增长幅度是非常大的。上缴税金总额占全国税收总额比例从50年代初开始上升,一直到1980年左右,国有企业上缴的税金都是在80%以上。80年代开始下降,但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比额,1990年之后又开始上升。国有经济的税负与其他经济成分相比,从1990年开始,一直维持在非国有经济的2〜5倍。
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有经济更是发挥出中流砥柱的作用,为帮助中国经济的快速回升和平稳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经济深受重创,中国也遭到重大打击。金融危机使国际需求大大萎缩,我国出口深受影响,连带大批出口企业。但由于国有经济保持着较快的发展,我国迅速走出危机。根据财政部数据,2010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国有金融类企业)主要效益指标创历史新高,营业总收入、实现利润和上缴税费三大指标比“十五”末期均实现翻番。其中,2010年1至12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303253.7亿元,同比增长31.1%。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9870.6亿元,同比增长37.9%。应交税费25316.8亿元,同比增长25.6%,已交税费24399.1亿元,同比增长20.3%。国有经济延续2009年末回升向好的势头,由上半年的恢复性增长转为下半年的稳定较快增长,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有经济创造了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后,面临着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怎样实现中国庞大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如果国有经济不能实现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那么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就不能走市场经济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重新调整方向。对此,各方面有着激烈的争论,有些人认为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不相融的,中国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走私有化的道路。有一些人也认为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不能相融,中国要想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回到计划经济模式下。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国有经济用事实做出了回答。国有企业逐渐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实现了与市场的有效结合,并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国有经济与市场的有效结合在世界经济发展体制探索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模式——国家主导型经济模式,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中国道路。国家主导型经济模式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放弃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方针,在共产党的坚强政治领导下,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量和政府管理始终发挥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
60多年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