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邓小平

火烧 2011-08-0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毛泽东对邓小平的特殊关照,分析邓小平三起三落的历史过程,强调毛泽东的赏识与保护对邓小平命运的关键影响,揭示没有毛泽东就没有邓小平的深层原因。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邓小平

      三十年来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大家对邓小平的三起三落早就知晓了,有不少的外国人还因此称赞他为“打不倒的小个子”。可是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为什么三次都没有把他打倒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事实真相:是伟大的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赏识使邓小平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保护,并重新站了起来。所以说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邓小平。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历史事实。

毛泽东在生前对邓小平一直是处于一种赏识态度,即使是在他生命的时刻,他还是保留着有保留看法的赏识。一九七六年的“四五”风波后,在政治局的会议上,有不少的人强烈要求开除邓小平的党籍时,毛泽东还是力排众议,仍然坚持要保留邓小平的党籍,给他留有余地。这充分表示毛主席他老人家对邓小平仍然寄有某种希望。之后,他还特意托付当时的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对邓小平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以免他遭受意外和不测。

毛泽东为什么始终赏识和看重邓小平呢?我们从邓小平的三起三落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信任关系。邓小平的三起三落的传奇,是与毛泽东对他的特殊关照分不开的。有人把毛泽东和邓小平说成一直是截然对立的,这也不符合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更不符合客观事实,邓小平的真实思想也是在他当权之后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的,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先说邓小平的第一个起落,在第二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建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府。革命形势日益高涨。一九三三年,代表左倾机会主义的博古等人一到苏区,就指责毛泽东是“山大王”,是“右倾保守主义”,撤了他的职,并把坚持和维护他正确路线的毛泽潭、邓小平、谢唯俊等人也撤了职。毛泽覃、邓小平、谢唯俊都遭到了批斗,邓小平并一度被关进监狱,他的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和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的职务也被撤销,并受到党内最严重警告处分。这一年邓小平只有29岁。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次“落起”才画上句号。在经过了那次批判后,邓小平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对待,被贬到一个担架队。在长征开始的那段路上,他由于身体虚弱,连病带饿,差点倒在行军的路途中。一九三五年,红军到达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邓小平才开始被毛泽东提拔任用,开始从一个秘书做起,他的命运才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可以这样说:遵义会议确定了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地位,拨正了革命的航向,也因此改变了邓小平的命运。之后,由于他的考虑问题慎密,越来越受到善于发现人才的毛泽东的赏识,以至于后来成了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成了国务院副总理,成了书记处的书记,成了毛泽东对外国人直接夸赞他是“绵里藏针”的特殊人才。可以这样说:没有毛泽东的将遇良才、伯乐识马,邓小平可能会倒在长征路上,就更不要谈邓小平在日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大展身手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邓小平的第二个起落。毛泽东亲手点燃起的文化大革命烈火熊熊地燃烧起来。烧掉了一些应该燃烧的东西,也烧掉了不该烧掉的东西。“千秋功罪,留待后人评说”。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上,通过了开除刘少奇的决议案以后,有一些人又提出要开除邓小平的党籍。毛泽东在闭幕会上特地谈了这个问题,他说:“邓小平,大家要开除他,我对这一点还有一点保留。我觉得这个人嘛,总要使他跟刘少奇有点区别,事实上是有些区别。”“我这个人有点保守,不合你们的口味,替邓小平讲几句好话。”就这样,毛泽东把开除邓小平的主张平息了下去。现在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毛泽东的这一压,让邓小平和刘少奇得到同样的处理结果,他的政治生命就此告终。

  林彪事件后,毛泽东的精神和体力都受到了重创,他开始反思文革的一些过失,提出了了对文革的“三七开”。邓小平知道了以后非常高兴,他是个思维非常机敏的人,知道自己在毛主席心中的位置,也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除了痛心疾首地检讨自己过去所犯的思想和路线错误以外,还提出来想继续为党和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心底善良的毛泽东经过认真的考虑以后,在邓小平的信上做了批示。经过了一系列的周折之后,一九七三年二月,邓小平回到了北京,在毛泽东的亲自批阅下:恢复了邓小平的副总理职务。当时,邓小平复出的消息一传出来,把全国人民都吓了一大跳:都感到非常吃惊。因为当时大家都知道他是“党内死不改悔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二号当权派”。那时,只有毛主席才能让邓小平顺利复出。那时的全国人民都绝对崇拜和信任毛主席,只能认为毛主席打倒他和重新起用他都是正确和有必要的。在当时的中国,只有毛主席才会启用他,只有毛主席才敢启用他,只有毛主席才能启用他。不是毛主席当时拍板,邓小平的第二起就根本没有任何可能。

邓小平主持工作以后,在各个行业开始了整顿,全国的经济形势有了一定的恢复。但是在对待文化大革命的态度上,他和毛泽东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毛泽东把自己发动的这场文化大革命当成了他一生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毛泽东希望邓小平在维护“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由邓小平来解决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希望他能利用自己的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在当时邓小平几次与江青的几次斗争时,他都给予了邓小平有力的支持。但是,毛泽东有他自己坚定的原则: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任何人否定他发动的这个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而此时邓小平绵里藏针的性格也显露出来,不说当时的整个社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单就从他自己无辜地受了六年的磨难来讲,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认为文化大革命是正确的。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在她的《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一书中也这样写到:“毛泽东对邓小平,真应该说“仁至义尽”了,分析毛泽东的内心,他既真心地赏识邓小平的才干和品格,又恼恨邓小平对“文革”的态度。他对邓小平一再留情,是希望邓小平能够就此妥协,顺从了他这一个最后的心愿。毛泽东实在是太老了,太疲(倦)了,这一番“安定团结”的政治格局,是他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所进行的选择,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想再变动了。”

但是,毛泽东晚年的悲哀恰恰是:邓小平在这个时候展示了他“绵里藏针”的性格,把自己的针露了出来,他坚决拒绝接受毛泽东的这个建议。他对毛泽东说:“由我主持这个决议不合适,我是桃花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邓榕在她后来的书中这样写道:“邓小平这种完全不让步的态度,使得毛泽东下决心进行‘批邓’。在毛泽东政治生命的最后关头,他要坚定不移地捍卫‘文化大革命’,他不容许任何人对此存有非议,更不容许任何人翻‘文革’的案。这是他坚持的最后原则。”(这些内容和文字均来自于中央文献室主编的《毛泽东传》)。

后来,就发生了“四五”风波。躺在病床上的毛泽东仍然力排众议,还是坚持保留了邓小平的党籍。并让汪东兴采取措施保护了邓小平的生命安全。所以说,是毛泽东的宽宏大量才有了邓小平第三次复出的最基本条件。 

所以,有的外国人称邓小平是“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不过是一个非常狭隘和偏激的说法,实际上是毛泽东在三个关键的时刻竭力保护了他。所以,邓小平没有彻底忘记毛主席对他的大恩大德。在八十年底末,邓小平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的领导,我们可能还正在黑暗中摸索”。

这是他的真心话,也是真正的历史事实。没有毛主席,不但没有新中国,连共产党也可能会被蒋介石反动派消灭了。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邓小平。

用一个恰当的比喻:毛主席是共产党这棵大树的树干,而其他的人只是树枝和树叶,如果没有树干,哪儿来的树枝和树叶?真是可笑之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